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同步训练.docx

    • 资源ID:13902011       资源大小:27.57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同步训练.docx

    1、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同步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时间:90分钟满分:160分,每题8分)1阅读下面的一首汉代民歌,完成文后题目。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注】飙风:暴风。思:悲感,悲伤。(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说。答:_(2)“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答:_(3)分析“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两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者诗人思想的词

    2、语。这首诗主要表现“我”在外的悲凉,开篇用“秋风”的意象直接表达忧愁,接着写忧愁的原因是“胡地”、“离家”。全诗围绕着“愁”行文,所以诗眼是“愁”。(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语境可知,这两句的景物描写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同时交代“我”出入都忧愁的原因是远离家乡。(3)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为了表达“我”的忧愁,先用景物烘托,然后写自身。从“衣带”看,这是“我”忧愁后的外在表现;“心思”,体现的是内心的感受。二者结合表现出“我”是一个落魄的游子。答案:(1)本诗的诗眼是“愁”。诗歌开篇用环境描写渲染诗人的“愁”;“出亦愁令我白头”五句以“愁”为中心,表现“我”

    3、的哀愁的深重;“胡地修修”两句说明原因;最后四句继续写“愁”,表现“我”憔悴的形象。(2)诗句的作用有两个:这两句诗把秋风萧瑟的自然景观与胡地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交代“我”忧愁的原因是身在异乡,使开头的愁绪落到实处。(3)“衣带”一句重在写忧愁的外在表现,“心思”一句重在写内在的愁绪。两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内外相应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愁绪满怀的游子形象。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注】却关:打开门闩。(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答:_(2)简

    4、要分析小童的形象。答:_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三是要指出此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考生在解答鉴赏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

    5、连接了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热情淳朴、天真可爱。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女唐末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1)诗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答:_(2)请你谈谈对本诗尾联的理解。答:_答案:(1)本诗刻画了一位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手挽长条泪如雨

    6、”,采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2)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了采桑女流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诗人不着一字议论,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7、。(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答:_(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

    8、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答案:(1)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2)不同意。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丽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

    9、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解析:(1)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2)“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

    10、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山花子春恨陈子龙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注】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五更钟:亡国丧音。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答:_(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答:_答案:(1

    11、)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亡国的悲恸。)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诗的前两句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_(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_解析

    12、:(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从题目可以读出作品的一、二两句表现的是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默读诗句,考生不难发现“明镜”是个喻体,即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因此考生要将“静”与“动”落实到对诗句的理解上,并指出其表达的艺术效果。考生通读全诗可知,前两句重在写“静”,后两句重在写“动”,两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如同被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2)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

    13、雨后池塘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了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晓行望云山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1)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2)“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包含了哪些哲理。答:_解析:(1)一般情况下,诗人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或事件含蓄地将其表达出来。因而解答时,考生要先抓住“晓行

    14、望云山”这一标题,明确该标题点明了事件及描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两句,明确其写出了作者望云山的感受。抓住这两点,考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2)它要求考生结合本诗分析宋诗“富有哲理”这一观点。考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诗中蕴涵了哪些哲理。结合诗歌内容,考生可以发现诗中蕴涵了世事真假难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等哲理。答案:(1)写作者于雨后初晴、天色拂晓时赶路,远望云山奇峰变幻不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2)本诗主要包含了两个哲理: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人们只有细心观察,用心分辨,才会有拨云见日的时

    15、候。只有透过事物的表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答:_(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答:_解析:(1)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2)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

    16、得,恰到妙处。(3)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答案:(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

    17、间。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1)请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羞涩”一词的妙处。答:_(2)“身名都被儒冠误”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炼字的把握。考生在解题时要抓住“羞涩”一词的词性、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蕴涵的感情色彩,再联系所描绘的对象“黄花”,就容易组织出答案。(2)题在解答时,考生要抓住词中景物的特点,如词中描写景物的“乱”、“

    18、淡”、“荒”等字和“且尽清樽公莫舞”等抒情的句子,就能组织出答案。答案:(1)用“羞涩”一词来状写菊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独到而且巧妙。“羞涩”写出此菊花经过一夜的霜打,无力抬起头来,好像有些羞答答的神态,十分传神。(2)该句写出了词人对进入仕途的悔恨的心理,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的思想情感。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即事夏完淳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答:

    19、_解析:(1)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2)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答案:(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1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

    20、雁,一十四番回。【注】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擘钗破镜分飞:比喻夫妻离散。(1)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答:_(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考生在解题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时,考生要明确本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之情写兴亡之恨,即以小见大,要明晰个人为“小”,国家兴亡为“大”。答案:(1)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

    21、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2)以小见大。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词人与妻子失散、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自己对夫妻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此词明写夫妻离散的痛苦,实则描写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既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亦抒发了对故土的一片热爱之情。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1)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答:_(2)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

    22、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_解析:(1)从词中的“绕”、“满”、“红”、“白”、“黄”、“远远”、“隐隐”、“啼”、“舞”、“忙”等简明浅显的词语可知,作者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描绘的是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风光图。(2)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掌握有关语言特点方面的术语。其次,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答案:(1)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2)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远远围墙,隐隐茅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用通俗易懂

    23、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注】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渚:水中小块陆地。(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妙在何处。答:_(2)词的下阕着力塑造了“白发渔樵”的形象。这是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描绘

    24、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有着怎样的内涵?命题的意图就在于要考生正确理解作品描绘的景物中所蕴涵的深层内涵。(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白发渔樵”是全词的主体意象,也可以视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考生结合上阕展示出的阔大而又悲凉的意境,琢磨下阕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而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词人的人生追求。答案:(1)在历史的时空中,“青山”象征着一种永恒,一种任潮起潮落、盛衰兴亡都不改变的永恒存在;而“夕阳”则象征着时间的变化及人的暮年。词人用自然界的这样一幅画面,传达出生命易逝和人生历尽荣辱的悲哀。(2)“白发渔樵”是隐者的形象。任月圆月缺,任潮起潮落,

    25、他总能悠闲自得,把酒临风,笑谈古今,固守着生命的淡泊和宁静。寄托了词人对高蹈出世、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15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大德歌秋关汉卿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注】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1)“飘飘”、“潇潇”这两个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2)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考生解答本题的步骤:第一步,概括运用叠词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二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其营造氛围的意图。(2)本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

    26、分析诗歌的首尾特点及采用这种结构的好处;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准确表述。答案:(1)这两个叠音词,音韵悠长,倍增空寂之感,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2)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16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梧叶儿春日郊行张可久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_(2)作者在该曲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答:_解析:(1)曲中的形象是景物形象。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抓住曲中的“柳疏疏”、“武陵花”两个意象。其次,结合标题中的“春日郊行”就可概括出画面。(2)根据“离思满烟沙”一句,考生可知曲中的主人公愁思满怀,进而结合曲中美景可推断作者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考生再由曲中的“陶令家”、“武陵花”都与陶渊明有关可知,作者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答案:(1)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百花盛开的春意盎然的画面。(2)反衬,通过描写春天的繁花似锦、生机盎


    注意事项

    本文(与名师对话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同步训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