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加氢裂化装置停工安全事项.docx

    • 资源ID:13875560       资源大小:31.05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加氢裂化装置停工安全事项.docx

    1、加氢裂化装置停工安全事项加氢裂化装置停工安全事项1)正常停工(1)停工时高压系统应严格执行“先降压后降温”的原则,且温度小于150时,降温速度应小于25/h,以免产生脆性破坏;(2)停工时高压系统还应遵守“先降温后降量”的原则;(3)反应压力降到3.5Mpa前,反应温度应大于135;(4)卸催化剂前,高压系统应采用轻油汽提、热氢汽提、氮气的多次升压、泄压流程,直至或燃性气体含量小于1,苯含量小于1gg-1;(5)缷催化剂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结伴作业,H2S检测仪,佩戴防毒面具,用氮气连续吹扫掩护,防止缷剂时着火及羰基镍(允许暴露浓度0.007mgm-3)中毒;(6)缷催化剂后,操作人员应佩戴氧呼

    2、吸器面罩,连续氧分析警报器,在专业救护人员监控下入反应器;(7)停工后应对高压设备进行内外部检验、壁厚检验、磁粉检测、渗透检测、超声检测、硬度检测、堆焊层铁素体含量测定、金相检验等多种检验,确保设备在安全条件下运转;(8)停工后应对奥氏体不锈钢设备进行干燥的氮气保护,打开设备前可用符合标准的苏打水溶液进行中和清洗。2)紧急停工(1)当发生反应器“飞温”、装置着火等紧急情况时,应启动快速紧急泄压系统,停新氢压缩机、反应(循环氢)加热炉和高压注水泵;(2)当循环氢压缩机故障、冷高压分离器(或循环氢压缩机入口缓冲罐)液位过高时,应停循环氢压缩机和高注水泵,并启动慢速紧急泄压系统;(3)高压进料泵出口

    3、流量过低、高压进料泵故障时,应停该高压进料泵,并启动备泵;(4)反应(循环氢)加热炉流率过低、燃料压力过低、反应器入口温度过高、炉管爆炸或着火时,应停反应(循环氢)加热炉;(5)冷高压分离器、热高压分离器、循环氢脱硫塔液位过低时,应关闭从高压到低压的阀门。(6)新氢压缩机故障、新氢压缩机入口缓冲罐液位过高、供氢装置发生故障时,应停新氢压缩机和高压进料泵;(7)仪表风故障时,应停新氢压缩机和高压进料泵,并维持循环氢压缩机的最大流量和急冷氢的最大流量。19.7加氢裂化装置安全性分析17,151619.7.1火灾危险性分析加氢裂化装置所用原料、所得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质,装置危险性为甲类见表19-2

    4、。各物料在加工过程中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当泄漏温度超过其自燃点、泄漏遇静电或遇热可能引发火灾。表1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料、中间产品、产品火灾危险性分类介质名称性质爆炸极限/V闪点/自燃点/火灾危险类别氢气燃料气液化气石脑油喷气燃料柴油减压蜡油DMDSMDEA硫化氢易燃易爆易燃易爆易燃易爆易燃易爆易燃易爆易燃易燃易燃易燃易燃易爆剧毒4.174.2313291.47.61.47.51.54.52.219.74.345.512015139570590650750426537510530380425350380300380339290370甲甲甲A甲B乙A丙A丙B甲丙A甲1)氢气(H2)H2自燃点:57

    5、0590,爆炸极限:4.174.2,火灾危险类别:甲。H2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焜合物,遇热或明为即发生爆炸。在低凹谈不易积存,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H2还会与氯、溴等卤素剧烈反应。H2与其他气体相比特点之一是当气体膨胀后其温度上升,即热起来,因此特别小心,H2释压管线或压缩排到大气时,或任何泄漏均必须用蒸汽吹扫才能有效灭火。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沬、二氧化碳、干粉;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着火设备;可能的话,将着火设备从火场移至空旷处。2)硫化氢(H2S)H2S自燃点:292370,爆炸极限:4.345.5,火灾危

    6、险类别:甲。H2S与空气或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高能热或明火即发生燃烧爆炸。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1)灭火灭火剂:泡沬、二氧化碳、雾状水;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着火设备;(2)泄漏处置应疏散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域,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进入;严格控制一切火源;喷雾状水稀释、溶释、抽排和强力通风。(3)防护措施:工作场地严禁吸烟;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进入着火现场,应穿自供氧式呼吸装备的防护服,防止因缺氧发生危险;不应携带探照灯、电机及开关等可能产生电火花的设备。3)氨(NH3)NH3自燃点:651,爆炸极限:1528。NH3与空气可形成爆

    7、炸怕混合物,高能热或明火即发生燃烧爆炸。与氯、溴等卤素剧烈反应。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1)灭火灭火剂:泡沬、二氧化碳、雾状水;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着火设备。(2)泄露处置:应疏散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域,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进入;严格控制一切火源;喷雾状水稀释、溶释、抽排和强力通风。4)液化石油气7液化石油气的主要组分: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在常温常压下能迅速挥发。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由于比空气重而更为危险。这些烃类从容器中漏出呈云雾状沉积在地面上。除非有4.5/s以上的风速,这些物质是不易扩散至大气中去的。在装置地面上常设在明

    8、火加热炉。对有可能产生云雾状物烃类的操作,将会有潜在导致爆炸的危险。液化石油气闪点:28,自燃点:426537,爆炸极限:,火灾危险类别:甲。液化石油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能热或明火即发生燃烧爆炸。与氯、溴等卤至少剧烈反应。蒸气比空气重,能经较底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健康危害急性危害眼睛接触:可引起冻伤。皮肤接触:可引起冻伤。组织冻伤后引起疼痛。吸入:本品较空气重,若通风不良可引起窒息。症状有头痛、头昏、呼吸短促、乏力、困倦和耳鸣;如果窒息进一步加重,可引起恶心、呕吐、肌肉无力和意识不清,最后抽搐、昏迷和死亡。慢性危害长

    9、期接触可引起头昏、乏力、视物不清、体重降低或贫血,或影响肝、肾功能等。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发红、干燥、皲裂。长期暴露在可燃浓度可引起神经损害、周围神经病、骨髓损害、神经衰弱。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发生冻伤:立即用冷水冲洗冻伤部位1015min,最好能将冻伤部位浸入冷水中,不要摩擦。禁用热水和热辐射。用清洁、干燥敷料覆盖,就医。眼睛接触,立即起下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

    10、。()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开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致电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应佩载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火服。()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应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

    11、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或吸收材料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储存注意事项:储

    12、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弄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接触控制与人体防护: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5)石脑油石脑油的主要组分:戊烷和己烷等。石脑油闪点:900mg

    13、.m-3,嗅神经麻痹而嗅不出硫化氢的存在,故不能依靠其气味强烈与否来判断硫化氢的危险程度,高浓度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迅速窒息死亡。见表1914轻度中毒多因较长时间接触低深度H2S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眼痛、流泪、羞明,眼睑痉挛、视力模糊或有彩环出现,流涕呛咳、胸痛、胸闷、恶心等;沿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冷汗淋漓、甚至可发生晕厥或意识模糊。表4不同浓度H2S对人体的危害H2S浓度/g.g-1人的表现50701002005007001000眼睛发炎、刺激呼吸道粘膜315min后,引起咳喘、刺激眼睛、失去嗅觉迅速破坏嗅觉,灼烧眼睛和喉咙

    14、数分钟内引起眩晕,失去知觉,判断能力和平衡,呼吸困难很快造成昏迷,不省人事抑制呼吸中枢,迅速窒息而死亡中度中毒多因轻度中毒后继续吸入H2S气体或吸入较高浓度硫化氢(300600mg.m-3)而直接引出,出现化学性肺炎及化学性肺水肿,患者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头痛、头晕、恶心等明显加,很快由意识模糊陷入昏迷状态。查体可见患者面色灰白或发绀、皮肤湿冷、意识丧失、呼吸浅快、脉搏频弱、心音低钝、肺内可闻干性可湿性罗音;血压初可正常或偏高,继则下降;瞳孔常散大。各种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体温升高。重度中毒多因吸入高浓度H2S引起,重者可在数秒钟内昏迷倒地,似电击样,甚至造成呼吸中枢麻痹、死亡,病人常

    15、表现为深度昏迷,全身痉挛或强直,大小便失禁,皮肤湿冷发绀,瞳孔散大或缩小或不等大,生理反射全部消失;呼吸浅快而不规则,肺内可闻及散在的湿罗音;心音低钝,心律快而不齐,心电图可显示ST-T波及各种心律失常表现;病人常陷入休克状态;肌张力多增高,但严重者肌张力反见低下。此期人往往有多种合并症存在,如肺炎、肺水肿、脑水肿,酸中毒、休克、心肌损害,肝肾损害等。(4)预防眼睛防护:戴化学品眼睛和面罩避免眼睛接触;皮肤防护:穿防护服、避免长期或经常重复接触该物质;呼吸防护:穿空气呼吸器;通风:严格遵守安全操作制度,在进入硫化氢环境作业区,应进行充分通风,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作业区,工经常检查安全操作制度的执

    16、行情况,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5)治疗眼睛接触:睁开眼睛时,立即用新鲜水冲洗眼睛至少15min;皮肤接触:脱掉受污染的防护服,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皮肤,并立即去医院;呼吸接触:立即移送到新鲜空气处,紧急去医院;急性中毒患者应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移到新鲜空气处进行抢救;硫化氢中毒易引起患者昏迷及呼吸心跳停止,应随时进行复苏治疗;现场急救时可采用高浓度氧治疗,高压氧能明显提高血液溶解氧的含量,有助于氧在组织中的弥散和水肿组织的供氧;轻度中毒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自行缓解,但嗜睡,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可能延续数日方渐消失,一般无合并症及后遗症发生;中度中毒患者若移离中毒现场积极抢救,昏迷可较快复苏,

    17、但嗜睡、烦躁、头痛、头晕、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可持续相当时日,重度治疗难度大,愈后可能留一些后遗症如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等。2)羰基倾倒物35,10羰基化合物是催化剂缷出过程中,元素Ni、Fe、Co、Mo与CO低温反应的产物。典型的反应:Ni+4CONi(CO)Fe+5COFe(CO)Fe+9COFe(CO)3Fe+12COFe3(CO)122Co+8COC02(CO)Mo+6COMo(CO)羰基化合物均具有毒性,而羰基镍Ni(CO)4的毒性最大。温度越低越易生成Ni(CO)4,在相同温度及CO浓度下,压力越高越易生成。Ni、Fe、Co、Mo的来源:催化剂含有的Ni、Co、Mo;原料油中Ni、Fe、Co、Mo沉积在催化剂上。CO的来源:制氢装置产生的氢气中携带的CO;当停工使用N2保护,氮气中氧含量高、反应器订层温度高时,催化剂上的积炭也可形成CO。控制措施:严格控制制氢装置CO10g.g-1(即:0.007mg.m-3),否则不允许打开反应器或缷催化剂。(1)羰基化合物物理化学特性(见表195)表5几种羰基化合物物理化学特性项目


    注意事项

    本文(加氢裂化装置停工安全事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