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考试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及其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发展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
2、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这也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思想体系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而是建立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流
3、通转向生产,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在当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它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研究的最高成就。与此同时,出现了作为无产阶级的不成熟意识所反映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为有彻底科学性和无产阶级性的崭新学说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考试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显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的深刻内涵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
4、着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对于不同时代的任务,对于不同的问题,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完成和回答,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学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同样,它的发展也必须通过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包括西方政治经济学流派的合理成分而实现。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列宁首先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新
5、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从而把资本主义明确地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建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同时,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深刻分析,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大多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还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毛泽东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引中
6、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轨道。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
7、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考试分析】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活动。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社会才能发展。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必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首先,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它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具体表现在:其一
8、,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提供分配、交换和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其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其三,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其一,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其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的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背景知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主要观点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
9、的,因为生产力是评价生产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方式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考察生产力,研究生产力时必须考察生产关系。考试大纲支持的是第一种观点,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考试分析】1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首先,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10、动对象构成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结合中,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分配等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再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
11、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紧密围绕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用生产力的标准来检验和评判生产关系是否合理,以及按照什么方向进行改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更替的依据,才能正确地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规律。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变化。三、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考试分析】首先,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的又是分层次的。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着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
13、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其次,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本质层次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层次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生产关系。在研究、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时,结合对一定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和趋势中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经济学的功能及其历史使命。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
14、形式等。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包括经济组织和管理的形式、制度、方法和经济运行机制等。经济体制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框架。经济制度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贯穿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全过程,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及具体国情不同,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又可以实行具有共性的经济体制。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5、第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其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第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改革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3影响经济体制的因素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管理水平。经济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
16、的政治制度(如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等)和法律制度等因素,它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体制施加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结构因素(如阶级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等因素)和文化因素(如思想观念、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程度等)。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考试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及其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7、的产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发展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这也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思想体系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研究政治经济学,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经济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
18、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而是建立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流通转向生产,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在当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它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研究的最高成就。与此同时,出现了作为无产阶级的不成熟意识所反映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为有彻底科学性和无产阶级性的崭新学说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考试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19、、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显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的深刻内涵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对于不同时代的任务,对于不同的问题,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完成和回答,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学研究的一切优秀
20、成果、特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同样,它的发展也必须通过批判地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包括西方政治经济学流派的合理成分而实现。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列宁首先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从而把资本主义明确地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建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同时,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深刻分析,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大多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十月革命胜利后,
21、列宁还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毛泽东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轨道。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江泽民为
22、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考试分析】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活动。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社会才能发展。因此
2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必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首先,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它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具体表现在:其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提供分配、交换和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其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其三,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其一,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其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24、费这四个环节的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背景知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主要观点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因为生产力是评价生产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方式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考察生产力,研究生产力时必须考察生产关系。考试大纲支持的是第一种观点,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
25、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考试分析】1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首先,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结合中,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分配等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
26、且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再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紧密围绕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用生产力的标准来检验和评判生产关系是否合理,以及按照
27、什么方向进行改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更替的依据,才能正确地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规律。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变化。三、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考试分析】首先,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的又是分层次的。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
28、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着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其次,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本质层次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层次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生产关系。在研究、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时,结合对一定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和趋势中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
29、现政治经济学的功能及其历史使命。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等。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包括经济组织和管理的形式、制度、方法和经济运行机制等。经济体制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框架。经济制度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贯穿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全过程,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
30、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及具体国情不同,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又可以实行具有共性的经济体制。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其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第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改革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3
31、影响经济体制的因素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管理水平。经济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如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等)和法律制度等因素,它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体制施加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结构因素(如阶级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等因素)和文化因素(如思想观念、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程度等)。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第一专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一、与劳动力商品有关的问题在这个部分,我们主要介绍如下知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考试分析】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