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采油工程过程及其原理第5章 酸化.docx

    • 资源ID:13776305       资源大小:392.64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采油工程过程及其原理第5章 酸化.docx

    1、采油工程过程及其原理第5章 酸化4.5.酸化碳酸盐岩储集层是重要的储集层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石油及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发展,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储量和产量急剧增长。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储量已超过世界油气总储量的一半,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产量则已达总产量的60%以上。在规模稍大的油气田中,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优势更加明显。在开采的油气田中,就数目而言,仍以砂岩油气田为多,占总数的60%以上,碳酸盐岩油气田占总数不到40%;但就其储量而言,则以碳酸盐岩油气田为多,占总储量近6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碳酸盐岩油田,其可采储量达107亿吨之多。此外,碳酸盐岩

    2、油气田往往具有极高产能的特点,已发现的高产井几乎都在碳酸盐岩地层,最典型的是伊朗的阿加贾里和加奇萨兰二油田,其单井日产量最高可达800013000吨。由此可见,碳酸盐岩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除西南地区以外,近年来继华北的任丘油田之后,又相继发现了一些碳酸盐岩油气田,事实证明我国也有非常丰富的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在祖国各地。对于碳酸盐地层的增产处理或为了解除井底附近地层的堵塞来说,由于酸处理与水力压裂等其它措施相比,具有规模小、施工方便等优越性,因此酸处理和水力压裂一样,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增产措施。5.1 酸化增产原理 酸化(Acidizing)是通过向地层注入酸液,溶解储层岩

    3、石矿物成分及钻井、完井、修井、采油作业过程中造成堵塞储层的物质,改善和提高储层的渗透性能,从而提高油气井产能的增产措施。一. 酸化工艺分类 酸化按工艺不同可分为:酸洗、基质酸化及压裂酸化。6.酸洗 酸洗(acid wash)是一种清除井筒中的酸溶性结垢或疏通射孔孔眼的工艺。它是将少量酸定点注入预定井段,溶解井壁结垢物或射孔眼堵塞物。也可通过正反循环使酸不断沿井壁和孔眼流动,以此增大活性酸到井壁面的传递速度,加速溶解过程。7.基质酸化 基质酸化(Matrix Acidizing)是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储层孔隙(晶间,孔穴或裂缝),其目的是使酸大体沿径向渗入储层,溶解孔隙空间内的颗粒及堵塞

    4、物,通过扩大孔隙空间,消除井筒附近储层堵塞(污染),恢复和提高储层渗透率,从而达到恢复油气井产能和增产的目的。由于页岩的易碎性,或者为了保持天然液流边界以减少或防止水、气采出而不能冒险进行压裂酸化时,一般最有效的增产措施就是基质酸化。8.酸压压裂酸化(也称酸压,Acidfracturing)是在高于储层破裂压力或天然裂缝的闭合压力下,将酸液挤入储层,在储层中形成裂缝,同时酸液与裂缝壁面岩石发生反应,非均匀刻蚀缝壁岩石,形成沟槽状或凹凸不平的刻蚀裂缝,施工结束裂缝不完全闭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改善油气井的渗流状况,从而使油气井获得增产。这种工艺一般只应用于碳酸盐岩油气

    5、层。一. 酸化增产原理 近井带储层受污染后的表皮系数可用Hawkins(1956)公式表示。 (5-1)此式常用于评估渗透率污染的相对程度和污染深度。式(51)表明,渗透率污染对表皮系数的影响比污染深度的影响要大得多。由试井得到的表皮系数基本上是由近井地带的渗透率污染引起的。9.基质酸化增产原理基质酸化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1)酸液挤入孔隙或天然裂缝与其发生反应,溶蚀孔壁或裂缝壁面,增大孔径或扩大裂缝,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2)溶蚀孔道或天然裂缝中的堵塞物质,破坏泥浆、水泥及岩石碎屑等堵塞物的结构,疏通流动通道,解除堵塞物的影响,恢复储层原有的渗流能力。储层流体(油、气、水)从储层径向流入井内

    6、时,压力损耗在井底附近呈漏斗状。在油气井生产中,8090的压力损耗发生在井筒周围l0m的范围内。因此,提高井底附近的渗流能力,降低压力损耗,在生产压差不变时,可显著提高油气产量。如图51所示,介于井半径rw与污染半径rd之间的污染带渗透率为Kd,介于rd与泄流半径re之间的储层渗透率为K。,Muskat(1947)给出了这类井的产能与均值渗透率为K。的同类井的产能之比: (5-2)式中Xd污染带渗透率与与原始渗透率比值(Xd=KdK。); Jo、Jd分别为无污染井采油指数和污染井采油指数。假设re为300m,rw为0.12m,污染深度rd-rw。值为00.33m,上述关系如图52所示。已知污染

    7、半径及渗透率比值,由图52中使可计算出消除污染后获得的增产量。酸化后采油指数与酸化前采油指数之比称为酸化增产倍比,对于污染井: (5-3)对于未污染井: (5-4)式中Xi酸化后的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的比值(Xi=KiKo); Ji酸化后的采油指数。假定严重污染井Xd为5,表皮系数是26,由式(53)计算可知,当酸化解除污染时可使采油指数增加4.5倍。对未污染井,酸化处理使井筒周围0.4m半径范围的渗透率增加20倍,即Xi为20,表皮系数从0下降到-1.2左右,通过式(54)计算表明,采油指数只能增加21。因此,对于受污染的油井,采用解堵酸化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油井产能,而对于未受到污染的井,解堵

    8、酸化效果不大。10.压裂酸化增产原理压裂酸化是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措施中应用最广的酸处理工艺。压裂酸化施工中酸液壁面的非均匀刻蚀是由于岩石的矿物分布和渗透性的不均一性所致。沿裂缝壁面,有些地方的矿物极易溶解(如方解石),有些地方则难以被酸所溶解,甚至不溶解(如石膏,砂等)。易溶解的地方刻蚀得厉害,形成较深的凹坑或沟槽,难溶解的地方则凹坑较浅,不溶解的地方保持原状。此外渗透率好的壁面易形成较深的凹坑,甚至是酸蚀孔道,从而进一步加重非均匀刻蚀。酸化施工结束后,由于裂缝壁面凹凸不平,裂缝在许多支撑点的作用下不能完全闭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大大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与水力压裂

    9、技术类似,压裂酸化的增产原理主要表现在: (1)压裂酸化裂缝增大油气向井内渗流的渗流面积,改善油气的流动方式,增大井附近油气层的渗流能力; (2)消除井壁附近的储层污染; (3)沟通远离井筒的高渗透带、储层深部裂缝系统及油气区。 无论是在近井污染带内形成通道,或改变储层中的流型都可获得增产效果。小酸量处理可消除井筒污染,恢复油气井天然产量,大规模深部酸压处理可使油气井大幅度增产。酸压工艺不能用于砂岩储层,其原因是砂岩储层的胶结一般比较疏松,酸压可能由于大量溶蚀,致使岩石松散,引起油井过早出砂;酸压可能压破储层边界以及水、气层边界,造成储层能量亏空或过早见水、见气;由于酸沿缝壁均匀溶蚀岩石,不能

    10、形成沟槽,酸压后裂缝大部分闭合,形成的裂缝导流能力低,且由于用土酸酸压可能产生大量沉淀物堵塞流道。因此,砂岩储层一般不能冒险进行酸压,要大幅度提高产能需采用水力压裂措施。10.1 碳酸盐岩地层的盐酸处理 碳酸盐地层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其中方解石含量多于50%的称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多于50%的称为白云岩类。碳酸盐地层的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根据孔隙和裂缝在地层中的主次关系又可把碳酸盐油气层分为三类:孔隙性碳酸盐油层,则孔隙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裂缝性碳酸盐油气层,则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渗流通道;裂缝性碳酸盐油气田,则

    11、微、小裂缝、溶蚀孔洞是主要储集空间,较大裂缝是主要渗流通道。碳酸盐地层酸处理,就是要解决孔隙、裂缝中的堵塞物质,或扩大沟通地层原有的孔隙、裂缝提高地层的渗透性能。一. 酸岩化学反应及生成物状态 酸处理中,主要的工作介质是盐酸,盐酸进入地层孔隙或裂缝后,将与裂缝壁面发生化学反应。现以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方解石为例,说明盐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过程。(一). 盐酸与碳酸钙的化学反应由化学反应方程式(5-5)可知: 2HClCaCO3CaCl2 H2O CO2 (5-5) (73) (100)(111) (18)(44)(320) (438)(486) (79)(193)两个克分子重量的氯化氢与一个克分子重

    12、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一个克分子重量的氯化钙、一个克分子重量的水和一个克分子重量的二氧化碳。由于实际酸处理时,使用的是某一浓度的氯化氢溶液,并不是纯的氯化氢。为了分析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溶解碳酸钙的重量关系,现以1米328%浓度的盐酸溶液为例,说明其定量关系。1米328%浓度的盐酸溶液重1140公斤,其中含氯化氢320公斤,水820公斤。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不难算出能溶解的碳酸钙和反应后生成物的重量。即:1米328%的盐酸溶液,可以溶解438公斤碳酸钙,生成486公斤氯化钙、79公斤水和193公斤二氧化碳,而被溶解的438公斤碳酸钙,相当于0.162米3体积。由此可见,与1米328%浓度的盐酸反

    13、应后的地层能增加0.162米3空间,这是很可观的。 表(5-1)列出了不同浓度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数量关系。 表5-1. 不同浓度盐酸与碳酸钙作用情况表盐酸浓度%盐酸比重1米3盐酸中含HCl公斤1米3盐酸中含水量公斤1米3盐酸溶蚀CaCO3生成CO2气体积标准米3反应完成后CaCl2溶液(残酸)的重量浓度%溶蚀1米3所需酸液量米3公斤米35101520281.0251.051.0751.101.1451105161220320974945914880820701442203014380.0260.0530.0810.1110.16215.83249.568987.314.120.026.335

    14、38.418.912.49.06.0 注:CaCO3的比重按2.71计。(二). 反应生成物的状态从盐酸溶解碳酸盐岩的数量关系来看,渗透性应有明显的增加。然而酸处理后,地层的渗透性能是否得到改善,仅仅根据盐酸能溶解碳酸盐岩还是不够的。可以设想,如果反应生成物都沉淀在孔隙或裂缝里,或者即使不沉淀但粘度很大,以致在现有工艺条件下排不出来。那么,即使岩石被溶解掉了,但对于地层渗透性的改善仍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必须研究反应生成物的状态和性质。11.氯化钙的溶解能力: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5-5)可知:1米328浓度的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486公斤的氯化钙。假设全部溶解于水,则此时氯化钙水溶液的重量浓度

    15、X%为: 全部水重量即为1米328%浓度盐酸溶液中的水重,与反应生成水重之和。 将具体数值代入上式,则得: 图(5-3)是氯化钙在不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由曲线可知,氯化钙极易溶于水。如当温度为30。C时,氯化钙的溶解度为52,此值大大超过了35。因此,486公斤的氯化钙能全部呈溶解状态,不会产生沉淀。 由于实际油层温度一般都高于30。C,而且盐酸浓度一般最高使用28左右,因此在实际施工条件下,是不会产生氯化钙沉淀的,我们可以把残酸水当成为水来考虑。12.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 由化学反应方程式(55)可知,米28浓度的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193公斤重量的二氧化碳,根据亚佛加德罗定律,这

    16、193公斤重的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98米3。这98米3(标准状况)的二氧化碳,在油层条件下,部分溶解于酸液中,部分呈自由气状态。这与地层压力的大小有关。 图(5-4)为CO2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可知,CO2的溶解度和地层温度、压力及残酸水中的氯化钙溶解量有关。地层温度愈高、残酸水中的氯化钙溶解量愈多、地层压力愈低,CO2愈难以溶解。如前所述,1米328%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后,生成的CaC12水溶液的浓度为35。现假设地层温度为348开地层压力为20兆帕,根据C02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以上地层条件下,每米3残酸液中只能溶解5米3(标准)C02,剩下93米3(标准)则仍为气态。根据气体状态

    17、方程式,这93米3(标准)的C02气体,在上述地层条件下,约为0.59米3体积,大体上呈小气泡分散在残酸水中(C02的临界温度为304开)。归纳以上分析可知,酸处理后,地层中大量的碳酸盐岩被溶解,增加了裂缝的空间体积,为提高孔隙性和渗透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反应后的残酸水是溶有少量C02的CaCl2水溶液,同时留有部分C02呈小气泡状态分布于其中.假如,存在于裂隙中的反应物对地层的渗透性没有妨害,通过排液可以把这些反应物排出地层,那就为提高地层的渗透性能创造了条件。为此,研究反应生成物对渗流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13.反应生成物对渗流的影响 如前所述,盐酸与碳酸盐岩反应后,生成物氯化钙全部

    18、溶解于残酸中,氯化钙溶液的密度和粘度都比水高。这种粘度较高的溶液,对流动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粘度较高,携带固体微粒的能力较强,能把酸处理时从地层中脱落下来的微粒带走防止地层的堵塞;另一方面由于其粘度较高,流动阻力增大,对地层渗流不利。至于游离状态的小气泡对渗流的影响,应从相渗透率和相饱和度的关系上作具体的研究分析。残酸液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界面张力,有时残酸液和地层油还会形成乳状液,这种乳状液有时相当稳定,其粘度有时高达几个帕秒,对地层渗流非常不利。此外,油气层并不是纯的碳酸盐,或多或少含有如Al2O3、Fe203、FeS等金属氧化物杂质,当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的同时,也会与这些杂质反应。再则当盐酸经

    19、由金属管柱进入地层时,首先会腐蚀金属设备,或者将一些铁锈Fe203及堵塞在井底的杂质带入地层,盐酸与这些杂质反应后,生成AlCl3、FeCl3等,当残酸水的PH值逐渐增加到上定程度以后,AlCl3、FeCl3等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Fe(OH)2 、Al(OH)3 等胶状物,这些胶状物是很难从地层中排出来的,形成了所谓二次沉淀,堵塞了地层裂缝,对渗流极为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给我们指出了提高酸处理效果的工艺途径,即应在搞清楚地层岩石矿物组成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设法消除或抑制各种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 盐酸与白云岩地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镁)的他学反应,亦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 4HCl十Mg

    20、Ca(C03)2CaC12十MgCl2十2H20十2C02 (5-6) (146) (184.3) (111) (95.3)(36) (88)由于其化学反应及生成物状态和盐酸与碳酸钙作用相似,故不再重复。一. 酸化学反应速度 盐酸溶解碳酸盐岩的过程,就是盐酸被中和或被消耗的过程。这一过程进行的快慢,可用盐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速度来表示。酸岩反应速度与酸处理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酸处理的目的除了清除井底附近地层中的堵塞以外,有的还希望在地层中尽可能得到足够深度的溶蚀范围。假如盐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速度很快,新鲜酸液一进入地层很快就反应完毕成为残酸水,那么酸只能对井底附近的地层起溶蚀作用,增产效果

    21、必然不大。酸岩反应速度,属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范畴,问题比较复杂。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寻找控制酸岩反应速度的方法,以提高酸处理的效果。(一). 酸岩复相反应分析酸岩反应速度,可用单位时间内,酸浓度的降低值来表示,常用单位为:克分子/升秒(摩米3秒);也可用单位时间内,岩石单位反应面积的溶蚀量来表示(或称溶蚀速度),常用单位为:毫克厘米2秒。实际工作中,按需要用哪种单位都可以。根据质量作用定律,温度、压力不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各种作用物质浓度的n次幂的乘积成正比。对于酸岩反应(液固相反应)来说,固相反应物的浓度可视作不变,因此在恒温、恒压下,酸岩反应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可写为: (5-7) 式

    22、中:C时间为t瞬时的酸浓度,摩尔米3(1mol/m310-3=mol/l(摩尔/升); 的反应速度,克分子升秒; n指数,称为反应级数,无因次; K比例系数,称为反应速度常数,(克分子/升)1-n秒-1。由于酸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为使反应速度为正值,须冠以负号。反应级数n和反应速度系数K,可根据实验数据确定。 由化学动力学理论可知,浓度、温度是影响均相系统(溶液)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但酸岩反应(固液相反应)是复相系统反应,影响复相系统反应速度的因素要比均相系统复杂得多。为此,有必要分析一下酸岩复相反应的过程。酸-岩反应是复相反应,其特点是:反应只能在相接触界面上进行。把与酸液接触的岩石看成

    23、为一个壁面,如图(5-5)所示。 盐酸与碳酸盐岩反应,可看成为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酸液中的H+ 传递到碳酸盐岩表面;(2)H+岩面上与碳酸盐岩进行反应; (3) 反应生成物Ca+、Mg+和C02气泡离开岩面。酸液里的H+在岩面上与碳酸盐的反应,称为表面反应,其表面反应速度可用式(5-6)表示。对石灰岩地层来说,表面反应速度非常快,几乎是H+一接触岩面,立刻就反应完了。H+在岩面上反应后,就在接近岩面的液层里堆积起生成物Ca+、CO2气泡。岩面附近这一堆积生成物的微薄液层,称为扩散边界层,该边界层与溶液内部的性质不同。溶液内部,在垂直于岩面的方向上,没有离子浓度差。而边界层内部,在垂直于

    24、岩面的方向上,则存在有离子浓度差,如图(5-6)所示。 由于在边界层内存在着上述的离子浓度差,反应物和生成物就会在各自的离子浓度梯度作用下,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由于离子浓度差而产生的离子移动,称为离子的扩散作用。在离子交换过程中,除了上述扩散作用以外,还会有因密度差异而产生的自然对流作用。实际酸处理时,酸液将按不同的流速流经裂隙,H+发生对流传质,尤其由于裂隙壁面十分粗糙,极不规则容易形成旋涡。所以,由于酸液的湍流流动,将会产生离子的强迫对流作用,如图(5-7)所示。总之,酸液中的H+是通过对流(包括自然对流和一定条件下的强迫对流)和扩散二种形式,透过边界层传递到岩面的。H+透过边界层达到岩

    25、面的速度,称为H+的传质速度。酸与岩石反应时,H+的传质速度、H+在岩面上的表面反应速度由式(5-7)表示,生成物离开岩面的速度,均对总反应速度有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中最慢的一个过程。在层流流动条件下,H+的传质速度一般比它在灰岩表面上的表面反应速度慢得多。因此,酸与灰岩系统的整个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H+透过边界层的传质速度。所以,在室内实际测定的酸液与灰岩反应达度,主要是反映了H+的传质速度。(二). 酸一岩复相反应速度表达式 如上所述,酸岩复相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H+的传质速度。所以,可以用表示离子传质速度的菲克定律,导出表示酸岩反应速度和扩散边界层内离子浓度梯度的关系式: (5-8)式

    26、中:酸岩反应速度,克分子/升秒;边界液层内,垂直岩面方向的酸浓度梯度,克分子/升厘米;岩石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简称面容比,厘米2/厘米3; DH+ H+传质系数,厘米2秒(1毫米2秒10-2厘米2秒)。 式(58)表示,酸岩反应速度与酸岩系统的面容比有关,与边界层内垂直于岩面方向的酸浓度梯度有关;与H+的传质速度有关。因此,凡是会影响H+的传质速度,或者会影响酸浓度梯度,或者影响面容比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整个酸岩复相系统的反应速度。下面逐一具体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三). 影响酸岩复相反应速度的因素由于盐酸和碳酸盐岩的反应很复杂,涉及很多化学动力学的基础理论,目前研究的不够成熟,因此只能

    27、结合一些实验资料定性的予以讨论。14.面容比当其它条件不变,面容比越大,单位体积酸液中的H+传递到岩面的数量越多,反应速度就越快。 15.酸液的流速 酸岩的反应速度随酸液流速增大而加快。图(5-8)为15%的盐酸在大理石裂缝中流动时,剪切速率(酸液流速梯度)与反应速度的实测数据曲线(试验温度300开,压力7.7兆帕)。由曲线可知,在剪切速率较低,即酸液在层流范围内流动时,酸液流速的变化对反应速度并无显著的影响;在剪切速率较高,即湍流流动时,由于酸液液流的搅拌作用,离子的强迫对流作用大大加强,H+的传质速度显著增,致使反应速度随流速增加而明显加快。 但是,随着酸液流速的增加,酸岩反应速度增加的倍

    28、比,小于酸液流速增加的倍比,酸液来不及反应完,已经流入地层深处。故提高注酸排量可以增加活性酸深入地层的距离。 16.酸液的类型各种类型的酸液,其离解度相差很大。如盐酸在18、0.1当量浓度时,离解度为29%,绝大部分HCl分子能离解成为H+和C1-;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的离解度仅为1.3%。因此,在溶液中的H+数量多,即H+的浓度大。 根据酸岩复相反应速度表达式(512),若近似认为边界层内H+浓度呈线性变化,酸溶液内部H+浓度为C,岩面上V、浓度为Cs,边界层厚度为,则式(5-8)可改写为: (5-11)对酸与石灰岩反应来说,由于表面反应速度极快,故可认为Cs=0。因此,式(5-11)变为:

    29、(5-12)由式(5-12)可知,反应速度与酸溶液内部的H+浓度呈正比。因此,采用强酸时反应速度快,采用弱酸时反应速度漫。虽然采用弱酸处理可延缓反应速度,对扩大酸处理范围有利,但从货源、价格、溶解岩石的能力各个方面来衡量,盐酸仍是酸处理中最广泛使用的酸类。17.酸浓度盐酸与碳酸盐岩反应,酸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如图(59)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各种浓度的鲜酸的初始反应速度。如:15%的鲜酸其初始反应速度为69毫克厘米2秒;22%的为73;28%的则为72毫克厘米2秒,由此实线可知:盐酸浓度在2425%之前,浓度增加则初始反应速度增加;盐酸浓度超过2425%之后,浓度增加则初始反应速度反而下降。图中各

    30、虚线表示各种不同初始浓度的鲜酸在反应过程中,其反应速度的变化规律。如:28%的鲜酸初始反应速度为72毫克厘来2秒,当反应后,浓度降低为15%时刻,其反应速度为38毫克厘米2秒;22%的鲜酸初始反应速度为73毫克厘米2秒,当反应后,浓度降低为15%时刻,其反应速度为49毫克厘米2秒。由虚线可知,浓酸的初始反应浓度虽然较快,但当其变为15%浓度的余酸时,其余酸的反应速度就比15%浓度的鲜酸反应速度慢得多,初始浓度越高,余酸的反应速度越慢。这就说明浓酸的反应时间比稀酸的反应时间长,有效作用距离远。以上规律可以从同离子效应来解释。当浓度变为余酸时,由于在酸液中已存在有大量的生成物CaCO2,这将使酸液

    31、中的Ca+,Cl-浓度增大,从而使溶液中HCl分子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移向生成HCl分子的方向HClH+Cl一这样在新的平衡状态下,未电离的HCl分子增多了,也就是使HCl分子的电离度降低,致使H+浓度变低,反应速度变小。根据以上认识,加之对浓酸的防腐问题已经有了有效的措施,因此现场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高浓度酸液。18.其它(温度、压力、岩性等)温度是影响反应速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根据反应碰撞理论,温度升高,H+的热运动加剧,H+的传质速度增大,不仅使离子碰撞更加频繁,而且增加了活化离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加,更趋向于发生化学反应。图(5-10)为国内某油田在流动条件下,模拟试验作出的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曲线。反应速度随压力增加而减慢。试验指出,总的说来,压力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大。因此,油气层酸化,通常不考虑压力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岩石的化学组分、物化性质、酸液粘度等都影响酸岩反应速度。石灰岩比白


    注意事项

    本文(采油工程过程及其原理第5章 酸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