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工程文档园林建筑中各工艺做法.docx

    • 资源ID:13748203       资源大小:122.3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工程文档园林建筑中各工艺做法.docx

    1、工程文档园林建筑中各工艺做法举架的做法清式建筑屋顶举架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中。为保证雨雪的排泄,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达九五举乃至十举以上。提栈的做法主要用于南方民间建筑。提栈的方法与举架基本相同,也是从檐檩推算至脊檩,只是用词和坡度换算系数不同。檐部提栈的起算系数一般等于界深的1/10,然后考虑房屋的檩数,依次递增每进一界的提栈系数。提栈系数可以自三算半即0.35)、四算、四算半、五算以至九算、十算(称对算。提栈高度等于界深乘以各柱的提栈

    2、系数。如民房深六界,界深4尺时,第一界用四算,第二界用四算半,第三界用五算。界数多时,先确定其起算系数和脊桁提栈,据此绘出建筑的侧样,酌情确定各柱的提栈系数,进而选定优美的屋面曲线6d6U6H652o举架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于时代或的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6d6U6H652o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

    3、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佛光寺文殊殿纵架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阑额以上又平放一厚木板,称普拍枋,而称隋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见大木作。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拱的绰幕枋承托。这种做法在相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车图中可以见到。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

    4、韩城的一些元代建筑。屋内额用在内柱柱列间,当宋式厅堂型建筑各间梁架用柱数不同时,为求内额连成一列,无柱处内额架在梁架的驼峰或蜀柱之间。厅堂型建筑屋内额往往与柱头枋、襻间和檩用斗拱连成一体,起增强构架纵向稳定的作用。这种做法可以从宋初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中看到,是古代用纵架的残痕。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看,其作用远不止此。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营造法式的规定。

    5、它的梁架、斗拱先压在檐额上,再传至檐柱。一般檐柱即在梁下,但也有梁架位置不动而把明间2柱向左右移远,以加大明间宽度的,这时檐额承梁处下面无柱,成为纵向的梁,斗拱排列与柱位也往往不相应。北京故宫养心殿就是用檐额的建筑,明间柱外移的实例则有天水市明代所建玉泉观前殿。屋内额除一般做联系构件外,也有用长2间或3间的圆木的。它架在内柱上,下面省去一至两根内柱,由它来承托被省去的柱上的梁架。1137年所建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殿内用6道厅堂型八架椽屋前后乳伏用四柱的梁架,原应有12根内柱,但在殿内用了3根长3间的内额和两根长两间的内额,省去8根内柱。1309年所建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殿内用了4根

    6、长3间的内额,省去6根内柱。这种做法,减少了内柱数量,加大内柱柱距,可以满足室内布置上的特殊要求。有些长2、3间的内额,往往在其下再加一道额,类似阑额之下的由额。在内额、由额之间,用蜀柱和斜撑联系,形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组合内额,承担横向梁架。这种组合内额,在近年研究著作中,有时称为纵架。实物可在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弥陀殿中看到。6d6U6H652o精巧大木作宋式殿堂的盘分槽图明伏梁架仰视图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

    7、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

    8、还不完善。 6d6U6H652o宋式厅堂构架示意结构形式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

    9、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拱)的复杂构造形式。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的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

    10、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6d6U6H652o宋式簇角梁构架示意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

    11、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的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构件种类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如下: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等。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额枋。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

    12、平板枋)、屋内额、的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伏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伏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伏九架梁)。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椽脊桁)。显露的或在平暗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隐蔽在平暗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伏。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伏顺梁或扒梁)。在最下一梁之

    13、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伏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平梁上安蜀柱、叉手。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椽,柱脚用合沓角背)。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椽,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椽,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

    14、雷公柱。替木。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椽和襻间。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它的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如遇出际山面挑出),另增挑出长度。至房角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生头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与柱子生起相对应。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替木、襻间。又蜀柱柱头或内柱柱身间,用枋与椽平行,称顺脊串。明清只用于金柱间,名为中槛。阳马角梁)。用于四

    15、阿庑殿)屋顶、厦两头歇山)屋顶转角45线上,安在各架椽正侧两面交点上。最下用大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承受翼角椽尾。子角梁上,逐架用隐角梁由戗)接续。用于四阿庑殿)的,至脊椽止,用于厦两头歇山)的,至中平暗止。椽,飞子飞檐椽)。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6d6U6H652o宋式大木构架榫卯图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的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屋

    16、顶形式屋顶又称屋盖,是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的最显著的标志。各种各样的屋顶名称,往往也就是单体建筑的名称,如庑殿、卷棚等。屋顶有两类:一类是平的或近乎平的,另一类则作成铺瓦的斜面。前一类有两种形式:筑成稍有倾斜的平面,称为平顶,筑成中部略高的弧面,能向两面排水,称为囤顶。后一类斜坡屋顶,其倾斜度一般为5066,坡面呈略向下弯的弧线,决定坡度及弧线的法则即是举折或举架。斜坡屋顶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一面坡屋顶:全屋面向一侧倾斜排水。两面坡屋顶:用人字形的抬梁或穿斗架做屋顶构架,顶上垒屋脊,前后出檐排水。硬山顶,左右两端均封砌于山墙内的两坡顶。悬山顶,左右两端延伸出山墙外成两面坡。卷棚顶,屋架四架梁上立两

    17、个瓜柱,并列两个脊檩,上加弧形罗锅椽,两坡相接处呈圆弧形,不用正脊,两山可以做成硬山顶、悬山顶或歇山顶。四面坡屋顶:庑殿顶,两山用丁伏顺扒梁)做成斜坡屋顶,与前后屋面45相交,上加角梁、隐角梁,直抵正脊,屋面四向排水。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脊椽上垒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角梁上顺斜坡垒垂脊。这种屋顶因共有五条脊,又称为五脊顶。歇山顶,在两山用丁伏(顺扒梁承山面承椽枋采步金),屋顶下部形成一至二椽深的四面斜坡屋顶。屋顶上半为前后两坡,两坡相接处垒正脊,两坡左右各垒垂脊。下半四角垒脊戗脊),以其有九条脊,又称为九脊顶。录顶,屋架平梁以上不用蜀柱和脊椽,屋顶上部做成平顶,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排水

    18、。平顶四周与其下坡顶相接处垒屋脊。庑殿顶、歇山顶、录顶四角均可做成翼角。攒尖顶:宋式用簇角梁,清式多用抹角梁,构成平面正圆或正多边形的屋顶构架,屋顶呈圆锥、方锥或多角锥体,顶上安宝顶或宝珠,多用于亭榭。屋角也可做成翼角。榫卯构造大木构造以用榫卯结合为原则,只有屋面椽子、连檐、望板、角梁等使用铁钉。榫卯结合方式有六种。柱头、柱脚出榫。下入础卯,上入栌斗底卯。若叉柱造,柱脚开十字口。横向构件如额、伏、串之类,与竖向构件如柱之类结合,均在竖向构件上开卯口,横向构件出榫,或更加箫眼穿串即用木销钉)。构件对接,均一头出榫,一头开卯口。其榫卯有螳螂头口银锭榫)、勾头搭掌巴掌榫)等。纵、横向构件直角平接。凡

    19、与房屋正面平行的构件上开口,与侧面平行的构件下开口,十字咬合。转角有45构件三向平接时,与正面平行的构件上开口,与侧面平行的构件上下均开口,斜向45构件下开口,三件依次咬合。两构件上下叠合如两条足材枋,替木与),上下两构件于相对位置开箫眼,受暗箫。铺作上用斗。斗底、拱头上开箫眼,受暗箫。斗上横开口或十字开口,受拱昂。斗口内或更留隔口包耳。施工程序大木施工自唐宋至明清大体相同,约可分为五个程序:画杖杆。自间广、椽长、柱高,以至每一构件的长短、高厚、榫卯位置、大小,均逐一按设计用足尺画在方木杆上,同时还应画出与本构件相结合的其他构件的中线。杖杆实际上是为本工程特制的各种专用尺。每个工匠在分配到具体

    20、工作时,就给他杖杆,以便开始造作。画杖杆的工匠,是全工程的主持者,他熟知全部设计及其细节,由唐至宋都称为都料匠。造作构件。工匠据杖杆造作构件及其上的榫卯。凡圆形截面的构件与矩形截面构件相结合的榫卯如柱与额),均应随时为每个榫卯制出抽版或样版,某些一定的形象,如驼峰、蝉肚绰幕雀替),则可预先制作样版,使形象一致。抽版是出榫实样尺寸。此类榫卯,一般是在圆构件上先开好卯口,然后将此卯口的具体尺寸及其与圆柱的位置关系等,移画到抽版上,即以此制作出榫规范,务使榫卯结合严密。因此,每有一个卯口即须制作一块抽版。榫卯做完,试装无误后,在构件上标明它所在位置的编号。构件制成后,必须经过仔细核对,并将所有中线重

    21、新清晰的画在构件上。展拽试安装)。一般在铺作构件全部制成后,在的面上试作一次总体安装。卓立、安勘(安装。大木安装须先搭架,并准备吊装设施,再将柱子按位竖立,叫做卓立。然后再起吊额伏等大构件,随即依次安装。各项构件制成后已经过核对、榫卯试装、铺作试装,每一构件均已标明位置编号,与有关构件的关系均已画有明确的中线。因此总安装要点仅在于保证各项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准确性。钉椽、结裹。依次钉铺椽子、板栈(望板,是大木作最后一道工序。用工用料自宋迄清,大木作造作各种构件用工都规定有详细的定额。用工总数,在宋代以造作工为基数,分别按下述规定计算:补间铺作包括安勘、绞割、展拽)按造作工加40,转角铺作四、五铺加

    22、80,六铺以上加倍。柱、梁等(包括安勘、绞割、卓立、搭架按造作工加60。钉椽结裹用小工数,按造作工数。清代规定总工数按造作工加10,又按总工数加小工20。自宋迄清,大木作用料均以松木为主。宋代木料共有六种规格。圆料两种:朴柱长30尺,径3.52.5尺,松柱长2823尺,径21.5尺。方料四种:大料模方长8060尺,广3.52.5尺,厚2.52尺,广厚方长6050尺,广32尺,厚21.8尺,长方长4030尺,广21.5尺,厚1.51.2尺,松方长2823尺,广21.4尺,厚1.20.9尺。又将各种较小原木,加工解割成长2512尺,广1.30.5尺,厚0.90.4尺等八种规格的方料,以备选用。所以

    23、宋代在大木作之外另有锯作。清代木料缺乏,方木只有一种,称墩木,长1丈左右,高厚1尺左右。使用时须计算其价格,如价格超过用圆料解割,仍须用圆料解割。因此大木用料几乎全按构件尺寸,折算成一定直径的圆料,据以发料,在造作时随时锯解,故清代锯作包括在大木作之内。宋代锯作实际是规定用料原则,主要是:务在就材充用,勿令将可以充长大用者,截割成细小名件,斜尖名件,应颠倒交斜解割,两就长用,锯下的余料应尽量利用,或锯成板料。锯作用工,以面积计每一工:周、檀、枥木50尺(平方尺,榆、槐木55尺,白松木70尺,苒柏木75尺,馀、黄松、水松、黄心木80尺,杉桐木100尺。如料长2丈以上,用工加10。6d6U6H65

    24、2o清代抬梁式构架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清七檩硬山大木小式构架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拱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伏、草伏的区别。柱。抬梁式构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于前、后檐最外一列柱子称为檐柱,位于山墙正中的柱子称为山柱,在建筑的纵中线上的内柱称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内柱,均称金柱。从故宫现存建筑看,明代建筑柱子尚保留了侧脚、生起的作法,清代则很不明显。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

    25、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斗拱。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拱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拱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拱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

    26、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6d6U6H652o抬梁式构架明清大木大式构架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6d6U6H652o抬梁式构架

    27、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6d6U6H652o宋式形制和构造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向内外)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一层称一跳,挑

    28、向室外的称外跳,挑向室内的称里跳。同华拱成正交的拱称横拱,除泥道拱外,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用以承托外檐的拱檐方即枋)和承托内檐天花的算拱方。在柱心泥道拱和外跳令拱之间各跳跳头即华拱头)上的横拱,都称瓜子拱。瓜子拱、泥道拱上可直接承托方木,也可再加一层横拱,称慢拱,瓜子拱、慢拱上的方木称罗汉方。宋式斗拱中向外挑出的构件除华拱外,还有斜置的下昂和上昂。下昂大体平行于屋面,昂尾压在梁下或椽(即檩下。上昂自斗拱中心向外上方斜出,以承令拱。下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斗拱高度的条件下增加挑出长度,上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挑出长度的条件下增加斗拱高度,二者的作用正相反。各层拱间用斗垫托、固定,斗位于拱的中心

    29、、两端或拱与昂等相交处。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斗拱以榫卯结合,出跳拱昂的卯口开在下方受压区,横拱的卯口开在上方。拱上的斗用木销钉与拱结合,斜置的昂则用昂栓穿透到下层的拱中进行固定。 6d6U6H652o宋式补间铺作斗拱构造示意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

    30、6分。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

    31、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6d6U6H652o翼角辐射椽翼角中国古代建筑屋檐


    注意事项

    本文(工程文档园林建筑中各工艺做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