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和相关建议第九稿.docx

    • 资源ID:13695173       资源大小:33.72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和相关建议第九稿.docx

    1、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和相关建议第九稿目 录摘 要 1Abstract 1一、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与缘由 2(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与缘由 2(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与缘由 2二、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历史机遇和基本条件 2(一)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历史机遇 2(二)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 31、从行政管理上讲 32、从自然资源上讲 33、从区位交通上讲 34、从金融能力上讲 35、从科研实力上讲 36、从市场潜力上讲 3三、探讨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参考借鉴的具体模式 4(一)农业副产物联接方式类 4(二)农林牧渔副复合情

    2、况类 4(三)区位优势和生态基础类 4(四)山地少雨和土壤贫瘠类 5(五)时空结构和食物链型类 5(六)生产形态和生产规模类 5四、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相关建议 6(一)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61、生态环保意识不够浓 6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63、市场激励机制不合理 64、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65、科技支撑作用不够强 66、人才培引政策不完善 77、投资融资力度不够大 78、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 7(二)促进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建议 71、营造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72、创新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73、完善有利于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74、建立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 85、创建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 86、培引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 87、开拓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市场 88、拓宽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流通渠道 9致谢 9参考文献 10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和相关建议摘 要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大的政治环境下,武汉城市圈探索“两型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适逢其时。文章首先指出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缘由明晰确定、其机遇稍纵即逝、其条件充足可靠。随后,本文重点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参考借鉴的

    4、具体模式,是为了开阔视野、抛砖引玉。最后,笔者指出了目前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八大挑战,并且着重提出了八条相关建议。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Referential Patterns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of Wuhan City Circle AbstractUnder the great political environment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5、society, people-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time for Wuhan city circle to explore two types of agriculture and develop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y. This article first indicates that the reasons to develop such kind of economy are clear and certain, the op

    6、portunities flit quickly and the conditions are adequate and reliable. Subsequently, the paper focuses on specific patterns that can be learned to broaden our horizon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

    7、nomy faces challenges, and emphasizes the eigh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Key words:Wuhan city circle ;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y ; Eco-agriculture mode ;Recycle agriculture modes 一、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与缘由(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与缘由在“中部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地区的六大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环鄱阳湖

    8、城市群应运而生。“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省东部辖区九个城市的总称。它是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经济社会战略建设规划;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它包括武汉和武汉100公里半径内,(东南:)黄石、鄂州、黄冈、咸宁、(西北:)孝感、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故又称 “1+8”。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建设“两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全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这就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能

    9、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为此,武汉城市圈内的政府部门将主动拆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束缚,搭建合作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其中,探索“两型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界定与缘由“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严峻形式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它推崇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它倡导的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减量化、再使用、再

    10、循环”的原则和减少废弃物优先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消除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传统经济观念对农业采取的是掠夺性的经营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要求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系统,转换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系统。它要求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一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战略的

    11、必然选择。二、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历史机遇和基本条件(一)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历史机遇武汉城市圈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两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中是没有任何特殊政策的,而有的是更多的责任和使命。用省长李鸿忠的话说:“两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也应该像当年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市场经济规律那样,探索出一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既好又快的发展路子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自然、社会系统相协调的路子来。大胆试验,率先突破,是国家赋予“试验区”的最大权力。因此,凡是有利于“两型社会”发展的,都可以大胆地试。“武汉城市圈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伍新木认为:赋于创新权,远比优惠更重要。“试验区”是

    12、在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时期面对一系列新要求之下的新举措,它面临着一些新任务,比如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发展的公平公正、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问题,这都是以往的经济特区所不能完成的新课题,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多方位的制度创新。手握创新权,就可以大胆尝试多条发展路径,多种发展模式。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符合国家“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符合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总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大的政治环境下,武汉城市圈应当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充分发挥手中的创新权优势,争取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有所

    13、建树。(二)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武汉城市圈占湖北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是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72.1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1.5%,;共完成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72.23亿元,占全省的65.1;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2亿元,占全省的63.4;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0.27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2.8%;共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85.83亿元,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5

    14、4.3。除了现有的社会经济实力外,笔者认为,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具备以下一些竞争力和驱动力:1、从行政管理上讲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行政级别较高,调动调配能力较强。并且武汉城市圈的9个城市同在一个省辖范围内,能够发挥省一级政府协调功能,更好地解决因行政区划壁垒所造成的利益纠纷。2、从自然资源上讲武汉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这里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母亲河长江横贯整个城市圈,水资源比较充沛。此外,武汉城市圈内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地貌迵异,适合多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再加上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农业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3、从

    15、区位交通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六省的中部,武汉市又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规划到2020年,城市圈内所有中等以上城市出行可以选择乘坐铁路出行,城市圈内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有高速公路。以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为骨架,形成武汉至8城市1小时交通圈,至周边重要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4、从金融能力上讲2009年底,武汉有5家外资、19家内资银行,29家保险公司,39家证券公司,内外资银行总数均居中部第一,银行密集度居我国第五。这将为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投融资上提供极大的便利,并且这种聚集效应所产生的竞争压力,将会促使各大金融机构为适应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

    16、环经济,而相应地开发出门类齐全、品种繁盛的金融产品。5、从科研实力上讲武汉科研实力雄厚,是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现有大专院校 52 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452 家,两院院士 48 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50 多万名,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 20多家,这些都可以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潜在科研实力。6、从市场潜力上讲武汉城市圈内市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经开始逐步向全面小康过渡,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和高档化,绿色环保食品深受大众喜爱。在旅游休闲、体验生态农业文明等精神文化上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所

    17、以,武汉城市圈在行政管理、自然资源、区位交通、金融能力、科研实力和市场潜力上的优势将对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三、探讨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参考借鉴的具体模式经济学史的研究表明,早在900多年前,珠江三角洲就出现了“基塘系统”的雏形。近年来,随着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逐渐积累,和农业循环科技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在类型上增加了,而且在功能和稳定性上也逐步增强。笔者综合了六大类十八小种模式,一是为了开阔视野、抛砖引玉,二是供武汉城市圈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参考借鉴。(一)农业副产物联接方式类1、以沼气为纽带的模式。该模式是充分利用沼气池这一核心设施,

    18、把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其循环方式:主要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禽舍日光温室”等“三结合”模式,还有“沼气池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四结合”模式。2、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模式。该模式是将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变成资源,如经过肥料化、能源化等,在种植养殖之间进行循环利用。畜禽粪便肥料化就是将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还田作为肥料使用。畜禽粪便能源化是将畜禽粪便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进行利用。沼气不仅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同时还可以用于发电。3、以农作物秸秆为纽带的模式。该模式将副产品农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的资源加以利用,如经过肥料化、饲料化、

    19、能源化等处理,消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充分利用了秸秆富含有机质,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的特性。主要技术有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二)农林牧渔副复合情况类1、基塘复合模式。如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桑基塘系统、蔗基塘系统、果基塘系统和南方水网地区的稻鸭鱼系统。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人工生态系统。2、农林复合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

    20、植物以及真菌等)和动物,在空间上进行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组合,使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最高水平。3、水田农业模式。如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业渔业生态结构。4、农禽渔副模式。如豫东南地区的一些农民将青草、麦秸杆、玉米杆、麦麸等粉碎后用来喂鸡, 用鸡粪喂猪, 用鸡粪养鱼。或以鸡粪、猪粪养鱼。售鱼所得的收入又可以用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农养副,以副促农。通过物质循环,使粮、草、粪转变成了鱼、肉、蛋。不仅生产成本低, 而产蛋量、产肉率比一般农户要提高一倍左右。(三)区位优势和生态基础类1、城郊型庭园循环模式。充分利用靠近城市

    21、、人口集中、需求量大的优势,以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名特瓜果为主、兼养家畜家禽蜜蜂,栽培食用菌等,其循环方式:在庭园中建太阳能温室,在温室一侧建养殖圈,在养殖圈下建沼气池,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家园。2、交通沿线集镇型庭园循环模式。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物流通畅的优势。以圈养家畜家禽、驯养珍禽野兽、种植竹林果业、中草药材、大棚花卉苗甫及有机蔬菜为主,兼营作坊加工粉丝、豆制品、酱野菜、肉蛋生产、野生山货加工等。其循环方式:将作坊加工的副产品喂养畜禽等,其粪便还田或制取沼气、沼气家炊,沼渣还田。3、边远山区型庭园循环模式。充分发挥庭园占地面积、周边种植面积较大的优势,以山栏大圈群养牛、羊、狗、兔、鸡、鸽

    22、、鹅,种植杂粮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兼营中药材种植,林木育苗,珍奇禽类养殖,皮毛肉初加工,野山菌加工,竹藤编织等。其循环方式:将可食植物秸秆粉碎、青贮、糖化、过腹转化,粪便还田或制取沼气。4、江河湖泊沿岸型庭园循环模式。充分发挥湿地、水资源、水生物丰富的优势,以喂养水禽、鱼虾、蚯蚓、田螺、甲壳类爬游动物为主,兼种芦笋、菱藕等水生菜,兼营水产品初加工。其循环方式:田螺鱼虾喂养水禽,水禽粪便落入菱藕池,蚯蚓喂养甲壳类爬游动物等。(四)山地少雨和土壤贫瘠类1、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甘肃省河西地区,东西跨度较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又细分了两种发展子模式,在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采取水源涵养林生态林

    23、牧业模式,实行“草牧沼”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在中部走廊采取“粮菜瓜果牧沼气”模式,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粮食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及畜牧业养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2、雨养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河西条件不同,甘肃省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这里干旱少雨,土质松散,土壤贫瘠,以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3、山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甘肃省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建立了山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充分挖掘整个山体的生产潜能,在山顶发展“林山野菜茶沼”循环经济链条,在山腰发展“果菌牲沼”循环经济链条,在山底发展“果粮渔沼”循环经济链条,

    24、三条产业链条将把整个山体的生产环绕起来,逐步形成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五)时空结构和食物链型类1、立体时空结构模式。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形成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2、线性食物链型模式。按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进行设计,使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变成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通过提高

    25、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六)生产形态和生产规模类1、“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基地生产的区域内大循环”模式。该模式要求把规模基地作为整个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车间”来合力打造。要在一个县域区域大单元内,围绕龙头企业建成大规模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基地、品牌畜禽标准设施养殖基地、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基地等,使其能循环链接。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基地的布局区域化、运作市场化、投入社会化、设施现代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消耗生态化、服务专业化、加工系列化、产品品牌化

    26、、农民职工化,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于一体。从而使“鱼米之乡”转变为“食品工业之乡”,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在主导产业分工更加细密专业的条件下促进就业。2、“庄园式立体式名特庭院种养的庭院内小循环”模式。该模式要求向庭园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要在一个庄园庭院小单元内,依据其区位条件、生态基础、庭园容量、立面层次和市场需求的实际,使其能够实行若干小循环。并在生产方式上,突出垂直空间多层配置、突出名特珍奇种养加、突出综合效益。把平面种养与立体种养相结合,同时完成由季节性作业向常年性作业的转变,由单一性经营向复合性经营的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它以农户庄园庭院及房前屋后的空

    27、闲地为基础,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养殖、储藏、保鲜、加工、运销等高效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相关建议(一)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武汉城市圈在历经谋划、联姻、分工、定型、起步和发展后,经济迅速成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与全国其它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无论在城市群规模、中心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吸引力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中国城市最新竞争力排名,在15个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位居中游,远不如东部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落后于中原城市群,强于长株潭城市群和合肥城市群。显然,武汉城市圈还

    28、处在襁褓阶段,成长及发展空间巨大。所以,在“前有标兵(即沿海的: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后有追兵(即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河南中原城市群)”的竞争态势下,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全国其它城市群的巨大竞争压力。除了外部竞争压力外,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面临着诸多的内部矛盾,这些阻碍发展的主要挑战有:1、生态环保意识不够浓有些地区和部门对“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思想认识上尚未完全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把GDP的高增长作为硬任务,而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多数农民心中根本没有生态农业的概念,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小农意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

    29、农户为了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不断地加大对化肥、农药以及农用地膜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碱化,周边水系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武汉城市圈内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和板块基地布局分散,产业同质化程度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大型企业集团和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缺乏标准化大基地。农业发展依然采用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污染重”的生产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较短,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3、市场激励机制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农业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上,一些资源性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污染者付

    30、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这不利于倒逼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从而逐渐走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其次是缺乏系统的激励机制,即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农民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他们在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主体作用。4、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武汉城市圈内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标准和实施细则也不健全,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农业生态资源综合保护方面的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者分段治理,过于偏重污染已经发生后的被动措施,用于事先防范方面的法律严重不足,监管同样乏力,未能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某些法律条款也仅作了一些方向性

    31、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灵活性太大,容易被过分解读或者歪曲利用。5、科技支撑作用不够强科学技术和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力支撑。然而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在武汉城市圈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不仅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至深,且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在学习掌握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次,城市圈内的科研部门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的研发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也亟待加强。尽管武汉有全国排名第三的科教实力,但这并没有给城市圈的农业产业带来靠前的排名。6、人才培引政策不完

    32、善目前,武汉城市圈周边八个市科技人才十分短缺,并且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少之又少,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周边八个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要求。尽管武汉市有全国排名第三的科教实力,但并没有给武汉城市圈的农业产业带来靠前的排名。7、投资融资力度不够大资金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血液”,尤其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循环农业的施行者和受益者大多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不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且靠个人力量难以满足中长期循环农业发展对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需求。此外,企业也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政府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也未形成。8、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武汉城市


    注意事项

    本文(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和相关建议第九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