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13677238       资源大小:24.7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docx

    1、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 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

    2、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

    3、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4:生字) 屠 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5)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

    4、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6) 旧 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 ”左窄右宽,“符 ”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

    5、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课件出示7)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8)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

    6、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7、)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 屠苏酒 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9: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

    8、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0):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9、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

    10、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课后反思】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

    11、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

    1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课件出示12)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13、“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13)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n ji m 魂 酒 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14)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5)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

    14、,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16) “

    1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17)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16、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课件出示19)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20:)欲 魂 酒 借 何 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

    17、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 洒一酒 猎一借 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 酒 借 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进,

    18、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19、: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不足之处: 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

    20、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出示22)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21、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24)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

    22、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 y ji xin bi 独 异 佳 兄 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2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

    23、”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26:图文) 茱萸(zh y):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

    24、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

    25、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

    26、导书写 (课件出示27生字田字格课件) 兄 独 异 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 异一导 佳一挂 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

    27、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注意事项

    本文(《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