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 资源ID:13657500       资源大小:54.45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1、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 总 则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2.2.4 表2.2

    3、.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3.1的规定。表2.3.1 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建设项目类型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低层多

    4、层高层低层多层高层建筑基地面积(平方米)50O10002000-1000300O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2.3.2.1 邻接土地己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2.3.4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不应超过表2.3.4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的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容积率等非强制性指

    5、标作适当调整,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2.3.5 建筑基地原有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该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2.3.6 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2.3.6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筑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规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 表2.3.4 各类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建设类型建筑密度() 容积率 新区 旧区 新区旧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类气候区住宅建筑低层333535401.01.11.11.2多层2

    6、62828301.61.71.71.8中高层242525281.92.02.02.2高层202020203.53.53.53.5公共建筑办公建筑类多层45502.53.0高层35405.06.0商业建筑类多层55603.54.0高层50555.56.5工业建筑类低层45501.01.2多层40452.02.5注:l、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录A之A.0.1的规定,江苏省位于类气侯区的城市包括连云港、徐州的全部辖区,宿迁大部(泗洪除外),淮安北部(涟水),盐城北部(滨海、阜宁、射阳);位于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7、的全部辖区,盐城大部(滨海、阜宁、射阳除外),宿迁南部(泗洪)、淮安大部(涟水除外)。 2、城市新区 、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3、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筑基地计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积率分别是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的建筑基地达到居住组团及以上规模时,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标的,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3.0.2.2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折算。4、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上表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指标。 5、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

    8、筑面积比例折算。6、表中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但计算各类建筑相关配套设施指标时,地下层建筑面积应计人建筑总面积。表2.3.6 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指标允许建筑容积率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2l.5242.04 60折减值1.O LlO.9 LlO.95 Ll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条式住宅建筑。3.1.4 住宅建筑间距非平行布置时,当相互夹角小于等于60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相互夹角大于60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住宅建

    9、筑方位为基准。3.1.5 低、多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5.1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条式建筑按3.1.3条计算确定;点式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参照3.l.5.2和附录一第3条计算确定。3.1.5.2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垂直(夹角60)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按表3.1.3标准乘以0.9系数控制,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或3幢以上(含3幢)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3.1.5.3 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闲、健身、社区、绿化等用于公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2.2米的自行车库等附属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

    10、距。沿街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低、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时,视同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闻距。3.1.6 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L3.1.6.1 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计算分析,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时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3.1.6.2 高层住宅建筑之间以及高层住宅建筑与多、低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可按3.1.3条计算确定。3.1.6.3 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照间距。3.1.7 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最窄处

    11、控制山墙间距。沿街相邻建筑之间,其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造。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8 的规定。表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建筑类别 控制 间距建筑类别高层(遮挡)多层、中高层(遮挡)低层(遮挡)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高层(被遮挡)302513-181513-181513-多层、中高层(被遮挡)302013-12108-12-6-低层(被遮挡)302013-12108-6-注:1、“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

    12、住宅建筑为遮挡建筑,“被遮挡” 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3、“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阳台或开门;“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无或两侧都无窗户 、阳台或开门。4、 “-”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3.1.9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3.1.9.1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住宅建筑间距规定控制。3.1.9.2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9.2规

    13、定。表3.1.9.2 住宅建筑(南侧)与非住宅建筑(北侧)建筑类别 控制 间距建筑类别高层住宅建筑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高层非住宅建筑242013-15139-121313-多层非住宅建筑18139-1296-10-6-低层非住宅建筑999-966-9-注: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9.3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垂直时,在符合日照、环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如山

    14、墙无门、窗、阳台,其间距可酌情缩小。 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沿街非住宅建筑可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毗邻建造。3.1.10 非住宅建筑的间距:3.1.1O.1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3.1.10.1的规定。表3.1.10.1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建筑类别 控制 间距建筑类别高层多层低层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墙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两侧单侧或无高层181513-13139-999-多层13139-1296-666-低层999-666-666-注:1、裙房高度小于10米(含10米)时,按低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10米、小于24米(含24米)时,按多

    15、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24米时,按高层间距控制。2、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 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11 工业建筑、仓储(库)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相关的消防、安全间距控制。3.1.12 医院的病房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 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5计算;中小城市按表3.1.3 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计算。老年人居住建筑和中 、小学的教学楼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计算;中小城市按表3.1.3中小城市大寒日3

    16、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15计算。 学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间距控制。3.2 建筑物退让3.2.1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统一规划,分期分片实施的,按经批准的规划执行。3.2.2 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向图示见附录三):3.2.2.1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遮挡建筑,其主、次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当沿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被遮挡的建筑为已知非住宅建筑时,遮挡建筑退

    17、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者表3.1.l0.1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2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非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者表3.1.10.1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3 各类建筑的次要朝向(不涉及遮挡关系),其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8 、表3.1.9.2或表3l.l0.1规定山墙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4 建设用地边界另一

    18、侧是城市道路、河道的,应按照退让城市道路、河道的规定执行。 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要求确定离界距离。3.2.2.5 3.1.12条所列建筑物按住宅建筑离界距离控制。3.2.2.6 临道路建筑在符合城市规划以及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邻建造。3.2.2.7 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如需减少离界距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 (2)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所有者的同意。3.2.2.8 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的,公共道路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距离内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

    19、红线要求、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规定。3.2.2.9 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小于3米。3.2.3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3.2.3.1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按表3.2.3.1控制。为有利于形成整洁有序的城市界面,同一城市路段同侧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有机组合。表3.2.3.1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米) 建筑高度后退距离道路宽度小于24米2450米大于50米40米以上8121530米以上40米6101520米以上30米5中、小城市1O,大城市81520米及以下3

    20、中、小城市10,大城市815注:1、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2、特大城市可参照本表制定规定。3.2.3.2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地面层最突出的外墙(含柱)边线计算。 挑檐、雨蓬等突出部分的设置不得影响道路通行安全和通过能力。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和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等不允许突人城市道路红线。3.2.3.3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其它道路不少于5米。3.

    21、2.3.4 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码头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未制定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按人、车流集散需要确定,但不应小于8米。3.2.3.5 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3.2.3.1规定数值(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并应同时满足交又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要求。3.2.3.6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执行或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3.2.3.7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3.2.2.9条确定。3.2.4 铁

    22、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一道轨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3.2.4规定的距离控制。表3.2.4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离(米)铁路等级建筑物后退距离(米)铁路干线20铁路支线153.2.5 沿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驳岸顶(河道上口线)沿河一侧边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8米;驳岸延后实施的,后退规划驳岸顶(河道上口线)沿河一侧边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 在设防洪堤河道两侧,建筑物后退距离还应符合防洪有关规定。 城市规划确定的特殊河段,建筑物的后退距离可适当调整,通过编制该河段的详细规划,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3.3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3.3.1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文物

    23、保护、建筑间距、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3.3.2 商业中心区、历史街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筑高度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规定确定或根据景观要求制定规定。3.4 建筑基地的绿地3.4.1 各类新建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3.4.1.1 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3.4.1.2 工业、商业、金融、仓储、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 20。对环境有大气、噪音污染的厂矿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0。3.4.1.

    24、3 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5。3.4.1.4 属于旧城改建的上述项目,绿地率可以降低五个百分点。3.4.2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指标:3.4.2.1 组团不小于 O.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小于1.0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平方米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3.4.2.2 居住小区内每块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公共绿地内的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小于70。3.5 建筑基地出入口3.5.1 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

    25、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75。 ,3.5.2 各类建筑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80米,距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3.5.3 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置净高与净宽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道。3.6 各类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3.6.1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3.6.1。表3.6.1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类 别小汽车自行车一类居住区1辆户1辆户二类居住区0.4辆户2辆户3.6.2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3.6.2。表3.

    26、6.2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建筑类别小汽车自行车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办 公50300商业、金融、服务业、市场等50750文化、娱乐、餐饮60500医 院303003.6.3 扩建建筑,其扩建部分按表3.6.1、表3.6.2要求配建停车位。原建筑配建不足的,应在扩建的同时补建不足的停车位。3.6.4 各类停车位面积应根据具体停车方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3.6.5 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考虑各类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最低控制指标,但小汽车的最低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表3.6.1、表3.6.2的规定。4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4.1 给水4.1.1 城市给水应集中供水,严格控制工业和公共设施自备水源。非居民生活用水尽量不采用地下水。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分质供水。4.1.2 城市配水管网应逐步形成环状,城郊的村镇应纳入城网统一供水。4.l.3 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其取水构筑物应选在城市和工业企业的上游清洁河段。必须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各水源保护区的具体界限,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中图示。4.1.4 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取水口为中心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