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13613886       资源大小:46.19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北京师大二附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三学段语文期中测试题说明: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请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寒食节比清明节早两天,但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而知道寒食节的人寥寥无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饥寒交迫之际,忠臣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帮助他了难关。后来重耳当上国君,犒赏天下,但淡于功名利禄的介子推已带着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恩图报心切,便亲往绵山恭请,为迫介子推出山而放火。

    2、三日火熄,介子推与其母相抱死于枯柳树下。晋文公悲恸不已,遂厚葬介子推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又要求国民在介子推身亡之日,不得生火煮作,吃冷食,以示纪念。此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便成了寒食节。古人关于寒食节的诗词大都有应景伤怀之意。如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更有东坡先生被贬黄州时所作黄州寒食诗一帖二首,言人生苦旅之事,不胜感人。唐朝孟云卿写道:“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这诗已不仅仅是个人伤怀,而是因寒食而关注到了民间的疾苦,又较其他高一层次。固然,寒食节在当

    3、今人们的生活中渐去渐远,然而每当念起高风亮节、铮铮铁骨的介子推先生,又想起体验人生伤痛、关注民间疾苦的古贤情怀,我总觉得,纪念寒食节还是有着其独特而可贵的意义。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犒赏(ko) 悲恸(dng) 浣溪沙(wn) 一帖(ti)B. 犒赏(go) 悲恸(dng) 浣溪沙(hun) 一帖(ti)C. 犒赏(go) 悲恸(tng) 浣溪沙(wn) 一帖(ti)D. 犒赏(ko) 悲恸(tng) 浣溪沙(hun) 一帖(ti)2. 文中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度过 需 现时 B. 度过 须 现实C. 渡过 须 现实 D. 渡过 需 现时3. 下面

    4、对文中画线成语替换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B. 知恩图报怀德报恩C. 高风亮节抗怀物外 D. 铮铮铁骨刚正不阿4.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后世有许多诗人借寒食节抒发个人情怀,下面四首诗中不仅抒发个人情怀,还关注到社会现象的一首是( )A.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B.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途中寒食C.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寒食日献郡守D.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5、家。寒食【答案】1. D 2. C 3. D 4.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基本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A、“恸”的正确读音为“tng”,“浣

    6、”的正确读音为“hun”;B、“犒”的正确读音为“ko”,“恸”的正确读音为“tng”,“帖”的正确读音为“ti”;C、“犒”的正确读音为“ko”,“浣”的正确读音为“hun”,“帖”的正确读音为“ti”。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适合用排除法,先纵观全项,把明显错误的先排除,缩小判断范围减轻判断难度。文中处对应的的是“难关”,而“度过”指时间上过了一段时候,如“度过春节”“度过少年时光”等等;“渡过”则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往往是指从此岸到彼岸,如“

    7、渡过大河”“渡过难关”等等。所以第空根据意思应该填上“渡过”;处的“需”有请求的意思,比如我需要某某东西,就是想让别人帮自己获得这个东西;而“须”带命令式的,比如你必须把某某事情办好。第空根据“吃冷食”,是表明强调必须,应该填写“须”;处的“现实”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真实的即时物。“现时”即现在,此刻。根据语境,应该填写“现实”。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适合用排除法,先纵观全项,把明显错误的先排除,缩小判断范围减轻判断难度。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

    8、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A项,寥寥无几和寥若晨星都形容稀少,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B项,知恩图报和怀德报恩都形容懂得报恩的品质,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C项,高风亮节和抗怀物外都形容胸怀高尚,超越世俗之外,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D项,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文中对介子推的评价没有涉及“无偏私”,此处不宜进行替换。故选D。【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备选诗句的整体意思。D项,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汉宫”是借古

    9、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诗人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而ABC三项均只表现了个人的具体感受,没有反映具体的社会现象。故选D。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B.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C.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10、其代表作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D.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B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不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奥赛罗是四大悲剧之一。故选B。6.对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是否有语病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写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11、、影响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切,超出其它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读小说,不听戏,不看电影,唯独不能没有对联。有学者说:“没有一种文学体裁能像对联这样家喻户晓,能让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这一点上说,这份遗产就值得珍视。”A. 都无语病。B. 都有语病。C. 无语病,有语病。D. 有语病,无语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搭配不当,前文说的是“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普及程度”不能和“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切

    12、”搭配,根据后文“超出其它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可知,整个句的主语应该是“程度”,因而应在“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密切”后面加“程度”,故有语病;句式杂糅,“让所接受”杂糅,可将“让”改成“为”,故有语病。故选B。二、文言文练习(每题2分,共10分)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从之如搏景 B. 盘散乃可下C. 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D. 女逡巡若复有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

    13、实词的具体意项。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来推断。A项,“景”通“影”,影子; B项,“盘散”通“蹒跚”;C项,“亡”通“无”,没有; 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8.对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干:干谒 B. 周以缭垣,约以危栏 危:高C. 纵一苇之所如 如:像 D. 日渐稔,亲爱如己出 稔:熟悉【答案】C

    14、【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C项,“如”,应为“去、到”。故选C。【点睛】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帮助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比照法8、字形推断法9.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A. 余以光绪己亥四月B. 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C. 以黄金一铤置褥上D.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

    15、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例句和C项中,“以”都是介词,把;A项,“以”,介词,于、在;B项,“以”,介词,因为;D项,“以”,介词,因为。故选C项。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A. 果有白杨,乌巢其颠B. 侣鱼虾而友麋鹿C. 夫匈奴,兽聚而鸟散D.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

    16、比对。本题中,例句和D项中的加点词语都是使动用法,“使舞”“使博”;而A项,巢,名词作动词,搭建巢穴,做窝; B项,侣,意动用法,“以为侣”;C项,兽,名词作状语,像野兽一样。故选D。11.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此臣之所大恐,百姓所疾苦也 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 兵者凶器也妇人女子又不知何言 敛以衣衾,赁舟而归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何为其然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

    17、断。本题中,句是被动句,句是判断句,句是状语后置句,句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各题。梓人传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18、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

    19、,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有删节)【注】梓人:木匠师傅。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砻(lng):磨刀石。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规矩:测量圆、方的量具B. 委群材,会众工 委:聚积

    20、C. 盈尺而曲尽其制 制:制造,建造D. 而能知体要者欤 体要:(事物)要领,关键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如果不用我,大家就没有人能住进一间房屋。B. 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C.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D. 犹梓人自名其功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梓人自述能指挥建造大厦,作者却发现他竟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B. 第二段通过描述梓人指挥修建官署的情形,引出作者大

    21、骇,知其术之高超。C. 后三段从议论梓人是匠人中的劳心者,联想到其方法值得天子和宰相学习。D. 全篇主要运用类比的写法,叙议结合,卒章显志,表现作者在政治上的见识。15. 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2)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16. 作者借梓人指挥营建官署这件事,为辅佐国君当权者提出哪些相应的建议?【答案】12. C 13. A 14. C 15. (1)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2)(与天下英才)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像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 16. 通过梓人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

    22、规格,提出要有“纲”可依,依“法”办事;通过梓人先画草图然后按照草图修建完成,提出要预先打算,有全局观念。;通过梓人统帅百工却从不夸耀自己的技艺,提出当权者自身不虚图功名(或妄自尊大)事不必躬亲,不越俎代庖;选拔人才要知人善用,选出真正的人才。【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制:制造,建造”理解错误,“制”意思是“结构、构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23、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A项“就一宇”的“就”解释成“住进”错误,意思是“建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错在“联想到其方法值得天子学习”,原文中是“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即值得宰相学习。

    24、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款”应解释为“敲响”;“愿”应解释为“希望、想”;“佣”应解释为“租赁”;“隙宇”应解释为“空屋”;“处”应解释为“居住”(2)中“其”应解释为“治理国家”;“大经”应解释为“根本道理”;“犹”应解释为“就像”;“伐”应解释为“夸耀、自夸”;句首省略句一分。【1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

    25、,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求概括“作者借梓人指挥营建官署这件事,为辅佐国君的当权者提出哪些相应的建议?”联系原文,“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由梓人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提出要有“纲”可依,依“法”办事;“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由梓人先画草图然后按照草图修建完成,提出要预先打算,有全局观念;“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

    26、众工而不伐艺也”,通过梓人统帅百工却从不夸耀自己的技艺,提出当权者自身不虚图功名(或妄自尊大)事不必躬亲,不越俎代庖;选拔人才要知人善用,选出真正的人才。【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

    27、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

    28、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

    29、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

    30、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根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夸大自己的名声,不亲自干琐碎的小事,不侵

    31、犯各级官员的分内职权。每天只是与天下的杰出人士讨论治国的重大方针。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它保存起来。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注释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裛,通“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