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2单元身边的动植物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360884       资源大小:27.8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2单元身边的动植物Word文档格式.docx

    1、本课教学建议用1课时。教学导入:由于本课的活动的主要场地在室外,需要较多的时间,建议教师采取直接的谈话方式进入课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然后逐步缩小到中国、本地、校园内,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都集中到校园植物上,学生会感到,本地、中国、地球上有多少植物,我们不清楚,但校园里的植物有多少种,我们是可以调查找到答案的,利用学生急切希望找到答案的心理,为活动作好铺垫。活动1 认识周围的植物这一活动的重点是观察周围植物,找植物的典型特征。教材要求学生研究的是自己熟悉的本地常见的植物,自然会有一种亲切感。本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认识植物的特征,能说出植物的名字,能说出植物的关键特征。

    2、活动的实施可以分为室内的任务布置、室外的分组活动和室内的汇报整理三个阶段。1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教材从“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两个问题开始,其意义是告诉我们活动的任务是能认识并说出植物的名称。活动中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有两种: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知识传授。由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异质学生在组内达到第一次平衡,再由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论学生是为了认识植物,还是向同学介

    3、绍自己认识的植物,都需要对植物进行外部特征的观察。因此,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观察任务,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建议教师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已经认识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提出了解更多特征的任务,还可以把教师自己了解到的校园内植物种类的数据告诉学生,让学生寻找不同植物的特征。而学生教材活动图例中出现的文字“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

    4、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味的植物。2室外的分组活动阶段教师要巡视和组织。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注意要求学生动作文明,不能有乱摘树叶或花朵等伤害植物的行为,也不允许出现攀爬树木等危险行为。这个阶段大约需要15分钟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植物种类的多少适当调整。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

    5、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活动2 给身边的植物分类目标在活动1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学习,也是第1单元“分类”学习的延续和提高,在此之前展示李时珍对植物分类的图片,目的是想想让学生知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个活动的重点是根据特征给植物分类。教材给出的6个图例,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可能的发展空间后挑选的。1教材明确提出活动中的分类要“按照不同的标准”,意思是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成为一种标准。为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分类呢?前面讲了一个原因,

    6、是能力训练层次上的要求;另一个考虑是: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整体水平差不多,个体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自己定标准,好像是在每个孩子面前铺了一条最适合走的路。在分类目标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目标:学习提出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做准备。这个目标体现在活动后的这句话。意义在于:在分类的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又能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松树有没有果实呢?一般人都以为松果是松树的果实,孩子们也难免会出错,我们知道松树是裸子植物,当然没有果实。松果是花。通过这样的交流,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特征。这样的活动,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混合在一起了。2教材给出的“菊花”、“玉米”、“

    7、荷花”、“松树”、“芦苇”、“柳树”六种植物,意义在于涵盖了较多的分类标准。其中,菊花代表开花的、有香味的、一年生的、草本的、直立茎的植物类;玉米代表开絮状花、大叶子、有种子的植物类,同时玉米还是粮食作物、农作物的代表;荷花代表水生、有香味、能开花、有地下茎、有果实和种子的植物类;松树代表木本、高大的、多年生、开小花、直立茎、针形叶、裸子植物类;芦苇代表生活在湿地的、絮状花、草本的、有地下茎、有经济价值类植物;柳树代表木本的、适应在水分多的环境生长的、多年生的种子植物。建议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多收集这些植物的相关资料,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带一些有类似特征的植物图片供上课时备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充

    8、分利用教材这6个案例进行分类,可以采取做记号、连线、涂色、编号等方式。如果有本地学生不太熟悉的植物,教师可以换本地相类似的植物。3活动中的交流环节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对科学探究技能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切记不能走过场。教师可以在学生汇报时在黑板上记录,并在该记录前标注学生的名字以示鼓励,这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附带还能起到记录方法的指导作用。评价建议本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植物分类的情况入手,通过统计分类标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由于学生刚刚开始以实验组的形式合作,为了促进合作意识的提高,建议教师这次的评价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本课教学札记(占20行) 课程资源李时

    9、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出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于先天不足,他自小身体瘦弱,但格外聪慧机灵。1531年,年仅14岁的李时珍一举考中秀才。但后来三次应试落第,使他立志学医,拜当时的理学名家顾问(日岩)为师,十年足不出户,专攻医学,加上当时已是名医的父亲的指点,进步很快。由于他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医术不断提高,许多沉疴痼疾经他诊治常常是药到病除。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李时珍发现历代本草著作谬误不少,且多因循守旧。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决心重修本草。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典籍,考察足迹遍及湖广、安徽、江西、南京等地,纠正了前人对一些药物形态、名称、性能混淆不清的说法。比如芸苔,是治病

    10、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看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直到1578年,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功夫,呕心沥血,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195种,动物药340种,矿物药357种,附有各种动植物插图1110幅,共分52卷、16部6

    11、0类,以类为纲,以药为目,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植物趣味知识集锦捕蝇草的趣味性 捕蝇草生长在北美洲,它的茎很短,叶片的构造十分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叶片呈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可是在叶端,却变成了肉质的,像一个可以随意开合的贝壳,每半个叶片的边缘上还生长有多根又长又硬的刚毛。平时,贝壳向外张开,叶缘蜜腺中还散发出甜蜜的气味。同时发出紫外光,苍蝇对紫外光特别敏感,当小虫上了钩来,一旦解动了刚

    12、毛,那两片叶片就在极短的时间里闭合,将猎物禁闭在牢笼里。当昆虫被消化得只剩角壳时,叶里表皮上的细胞便渐渐增加了压力,交缠在一起的叶缘的长须渐渐松开,叶又成为两片了。这时捕蝇草又觉得饿了,捕捉机再次安排好,在等候新的牺牲者了。硕大无比的霸王花又叫“大王花”。有人形容霸王花的恶臭是腐肉味和粪便味的混合,很像腐烂的动物尸体的味道,所以它又获得了一个“尸花”的恶称。霸王花不但恶臭和巨大,而且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其他特性,它没有特定的开花季节,也没有根、叶和茎。它寄生在一些野生蔓藤上,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不知道霸王花的种子是如何发芽和生长的,同时,也无法解释它是怎样依靠野生蔓藤生存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底

    13、部丝状纤维物散布在这种蔓藤上以吸取养分。霸王花开始像个小黑点寄生在藤蔓上,不仔细看还不能发现它。要经过18个月的蕴育,那个黑色的小点变成深褐色的花苞。由于花朵太大,霸王花的花苞又要吸收9个月的营养,才开始开花,整个开花的过程需要耗上好几个小时。由于从花苞到绽放的时间太长,好些霸王花还没有盛开就夭折了。虽然孕育时间很长,花朵的寿命并不长,不过37天就凋谢,花瓣慢慢变黑并开始腐烂。霸王花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臭,幼苗和花蕾都是没有什么气味的,花刚开的时候,还有一点儿香味,可是过不了多久就变得臭不可闻了。为什么一下子就变得那么臭?这还是个谜。霸王花也有雌雄之分,所以必须有两朵不同性别的花朵同时开放才能传粉

    14、并孕育种子。吃荤的植物猪笼草猪笼草常常平卧生长,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猪笼草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开口边缘和瓶盖复面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瓶口光滑,待昆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吃人”的日轮花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那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广袤的沼泽地带里,生长着一种令人畏惧的吃人植物叫日轮花。日轮花长得十分娇艳,其形状酷似齿轮,故而得名。日轮花的叶子一般有1米长左右,花就散在一片片的叶子上面。日轮花能发出诱人的兰花般芳香,很远就可闻到。人们要是不小心碰上它

    15、或去摘它,那些细长的叶子便马上从四周围象鸟爪一样地伸卷过来,紧紧地把人拉住,拖倒在潮湿的草地上,直到使人动弹不得。这时,躲在日轮花上的大蜘蛛便蜂涌地爬到受害者的身上,细细地吮吸和咀嚼,美美地饱吃一餐。当蜘蛛吃了人的躯体后,消化排出的粪便又成为日轮花的肥料萝卜树在我国云南南部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一种萝卜树。这种树的枝杈间附生着一只特大的“萝卜”,最大的长达60厘米,粗10厘米。它的根肥大臃肿,是一种附生植物。这种“萝卜”只是外貌象萝卜,其实同萝卜风马牛不相及。它不象萝卜那样有红有紫,有青有白,更不象萝卜那样可以食用。而是跟杜鹃花同宗同族,经采集后洗净、晒干,磨成粉具有消炎利尿、活血化淤之功能,还

    16、可以作外敷药,治疗跌打损伤。2 常见的动物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从抓动物的形态特征开始,进行初步归类练习;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本课安排了“认识常见的动物”、“猜动物”、“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三个活动,活动的顺序在编排上遵循了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2能做观察记录。3 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对科技史

    17、的运用,渗透批判性思维意识。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1能够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或课件)。本课教学时间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简单探究活动。本课的学习内容需要两课时的时间。为了给后面的教学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导入的目的是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从而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原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知道多少种动物”,在学生出现争着发言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组列举

    18、,最多有几种的办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意识。活动1 认识常见的动物本活动的重点是根据特征分类。这次的分类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学上的标准分类,而是按照学生自己的标准来分,只要能自圆其说。图例中的蜻蜓,按照“能在天上飞的”这一标准分到鸽子一类,当然可以。但教材案例的给出还是隐含了科学的分类标准的,可以说:这个表为后面继续学习动物种类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活动的实施大约用时10分钟。1活动的开始可先让学生理解书上表格的意图。让学生理解分在一起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如牛与兔一排因为都是哺乳动物,都是吃草的、陆地生活的、有四条腿的、有毛的、红眼睛动物但教师不要向学生说得太多

    19、,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按自己的标准分类。)教材中表格上方的图片中给出了7种动物,它们分属不同的动物类。建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看上面的图片,说一说这些动物的特征,再来分类。因为前面的认识充分了,学生分类的结果就会更靠近科学分类的标准。教师也可以找更多的动物让学生分类。2教材中出现的表格是开放性的,下面的空格是为学生留下的独立思考的发展空间,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给学生空间,给教学空间。除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类外,常见的动物还有很多是属于其他类别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获得新发现。3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可以额外制作一份实验记录表,表格设计时给足学生可能需要的空间

    20、,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记录。4 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难免出现动物分类不对的情况。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混淆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能直接说出正确方法,学生分歧大时可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从不同途径找答案。为以后学习动物的主要种类作准备。活动2 猜动物目标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常见动物的特征,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抓住动物的特征对于认识动物的重要性。活动的重点还是抓特征,同时还增加了对儿童技能的训练和抽象思维的训练。活动目的一是有趣,二是技能的提升,因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抓住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典型特征后,要用抽象的语言表

    21、达,而听的同学则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活动的实施大约用时15分钟。1教材给出的“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这句话是活动的做法。活动要求是“用语言描述”,说明这一个活动还包含有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的任务。而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以及怎么描述,教材用四幅组图进行了说明。图意显示可以理解为描述者一次只对动物的一个特征进行描述,猜测者猜不着的情况下才需要对动物的另一个特征进行描述,猜测者猜着了就结束本次游戏,进入下一轮。案例分析:“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意在规定了一个大的范围,具体到这句话可以说隐含着促进学生关注整个动物的生存环境的情感目标;同时,动物的生存环境与动物的特征是息息相关的,从这个角度看,后面

    22、活动3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它眼圈黑黑的”是抓住了动物的一个典型外部特征,搜索的范围明显缩小了。“它吃箭竹”是从动物的食性上找出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搜索范围更小了。案例的选择是教材在教学生:食性也是动物的重要特征。2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可以选择分组形式,也可以选择集体整合形式。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给与一定的指导,建议教师先集体整合进行猜动物游戏,以达到演示、“教”的目的,再分组开展游戏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活动、展示才能的机会。3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们带着任务活动,要使思维活动始终走在行动的前面,教师对活动需要提出适合的要求。教材呈现的语言“想一想,怎样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

    23、果”,意义是让孩子们意识到动物的各种特征有主有次,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从促进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认识目标处着眼的话,则可以提出“比一比,谁是最佳合作伙伴”的口号,要求以最少的动物特征成功猜出动物。这种活动形式的思维角度是把描述者和猜测者看成一对合作伙伴的关系,为了寻求成功,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说出的每一个动物特征都将是先行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过比较、筛选,经过了激烈的思维活动后的成果。4建议教师在对活动进行巡视的时间内,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于出现的偏、难例子,要引导回来,以大家熟悉的常见动物为主要范围。活动前明确活动要求:猜的都是常见动物。太容易猜出来也没趣,猜不出来更没味。因此,教师要强调,

    24、只能用语言描述,不能模仿声音、动作。建议先让对动物知识有较多了解的学生当任出题者的角色。活动形式也可以变为由答题者反过来提问,出题者回答是或不是,这样有利于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下面的谜语也是案例,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模仿做,这样学生提问情况就会更好。活动3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目的是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孩子经历一次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探究活动。在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意识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首先要确定一个题目。本活动的重点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所观察的特征,不但有外部的显性特征,还有一些隐性方面的特征。教材中“题目1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落脚点在外部的显性特

    25、征,包括蚯蚓的长度、大小、运动方式、外形等;“题目2蚯蚓适宜生活在光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某种动物的隐性方面的特征。活动用时大约30分钟。1活动的开展,首要任务是确定一种要研究的动物。教材给出的蚯蚓,其意义是材料获取的方便和为学生早已熟悉两个方面,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另外选择其他动物,例如蚂蚁、蜗牛等,农村则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养殖特色选择合适的动物。2研究问题的产生,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于所确定的这种动物,学生虽然熟悉,但肯定也有很多问题。建议教师给学生充裕地提问的时间,让学生把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对这种动物的疑惑说出来,这样,学生最后表述出来的是经过

    26、了回忆、分析的思维活动成果。3研究问题的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因为对于任何科学研究来说,正确选题是研究活动的第一步。教材给出的两个研究问题分别是“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蚯蚓适合生活在光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意义是这样的问题用观察方法或者简单的实验方法就可以开始研究。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原则,可以主动提醒学生从是否适合现在、适合自己、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角度选择问题。4研究活动的实施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的高潮所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鼓励,而教师的态度一方面表现在评价时的肯定语言,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学生给与的实验材料上的支持。建议教师主动参与

    27、到学生的活动当中,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教材中引用了本草纲目里的一段话,然后提出问题“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质疑,不迷信权威,合理质疑,是科学精神的表现。教师要求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或自己经过实际的观察来探究这个问题。6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学生可能要用到的器具材料,是研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必要保障。这也是为什么说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的原因。科学选题的意义 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它不仅决定了研究的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正因为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们,如爱因斯坦、英国的贝尔纳等,都认为提出

    28、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动物的分类自然界动物的种类很多,据现在估计约有150万种。动物学家根据动物的同一和差异,从小到大,分成许多类群。“种”,或叫 “物种”是最小的类群,为动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将近似的“种”集合成“属”,再将近似的“属”集合成“科”,由“科”集合成“目”,由“目”集合“纲”,由“纲”最后集合成“门”。“门”是动物分类的最大单元。目前动物一共分成20余“门”,其中主要的有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腔肠

    29、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椎动物门等。菜粉蝶这一物种可以如此归类:菜粉蝶鳞翅目有翅亚纲昆虫纲单肢亚门节肢动物门;又如:龙虾这一物种可以如此归类:龙虾爬行亚目十足目软甲纲甲壳亚门节肢动物门。认识蚯蚓蚯蚓又称“蛐蟮”、“地龙”。身体是由环节组成的,属环节动物。绕在身上的宽带被称为鞍状条纹,即生殖带。交配后,这里就会生成卵袋以保存虫卵。蚯蚓的头部退化,没有眼睛和耳朵,但它的身体对于震动非常敏感。当感觉到敌人的行动,比如说一只鼹鼠在附近挖土,它们常会逃往地表。蚯蚓的口在前端,上有肉质的叶,即前口叶,用来取食。蚯蚓一般在1030厘米深的潮湿、疏松土壤里生活,主要吃含有有机物的腐殖土和其他杂质,粪便排出在土壤表面。蚯蚓的掘洞方式是将泥土堆放在一边或直接将其吞下作为食物。有些蚯蚓把吞咽下的泥土带到土表,又以小土粒或蚯蚓粪的形式将其排泄出来。如果一条蚯蚓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它具有再生这部分的能力,新的节将生长在身体的前后两端。关于蚯蚓唱歌,对这种说法有五种推测:1种是站在解剖学的角度,认为蚯蚓没有发声器官,是地道的哑巴。在地里唱歌的是蝼蛄,二者同居泥中为邻,夜间都到地面活动。人们循声寻来时,蝼蛄逃之夭夭,只见到蚯蚓,


    注意事项

    本文(第2单元身边的动植物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