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

    • 资源ID:13516647       资源大小:57.44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

    1、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要点归纳 1掌握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2重点掌握学习的心理实质。了解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区别。 3掌握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了解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4重点理解掌握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基本内容及它们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掌握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的概念。5掌握我国心理学家的三大学习分类。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

    2、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是从广义角度而言的。其心理实质为: 第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一般性知识经验和道德规范,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马上表现出来,但它们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行为潜能。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药物、疾病、疲劳等因素也会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比较短暂的。如学生因疲劳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一旦疲劳消除,行为表现就会与过去等同。而一旦我们学会了游泳、滑冰、骑车、打球等,这些技能就几乎终生不忘。习得的知识概念虽然有时

    3、会发生遗忘,但相对于因药物或疲劳等引起的暂时性变化来说,它们的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也会使其行为产生持久的改变,如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是生理成熟的结果,与经验无关,因而不能称之为学习。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如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另一种则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如路遇交通事故而体会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等。 从上述分析可知,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 29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

    4、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但是也不能把个体一切持久的行为变化都归之为学习,那些由于疲劳、成熟、机体损伤以及其他生理变化所导致的行为变化就不属于学习,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人与动物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但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5、行的;最后,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培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因此,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

    6、)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在西方心理学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其中,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 1信号学习 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如儿童对物品的认知。 2刺激一反应学习 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这类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如儿童在学习某项技能时经常被表扬或批评,多次以后就变得喜欢或讨厌学

    7、习这项技能。 3连锁学习 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类学习,如跑步、打球等。 4言语联结学习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如写一段作文。 5辨别学习 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例如,儿童对各种颜色的区分与辨别。 30 6概念学习 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例如,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就是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物理学中的“功一力距离”这一规则,涉及功与力和距离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概念学习

    8、,弄清什么是力和距离,然后弄清力与功是什么关系,距离与功又是什么关系,这样对“功=力距离”这一规则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8解决问题学习 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如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道解析几何的习题。 加涅的学习分类系统几乎概括了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一切学习类型,它不仅包括了动物的学习,还包括了人类的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为了更好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涅在八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即五种学习类型,它们分别是: 1智慧技能 即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如区分字母b、d、p、q,汉字

    9、已、己、巳;运用单一规则办事,如用公式S=r2计算r为15厘米的圆的面积等。 2认知策略 即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它是在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如学习者的写作策略。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 3言语信息(言语知识)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称之为陈述性知识,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如学习者讲述四季的形成。 4动作技能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

    10、操作能力,如骑自行车、跳芭蕾等。 5态度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 在此基础上,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类型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于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加涅认为,把学习结果作为教育目标,有利于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而从学习条件中可以派生出教学事件,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因此,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达

    11、到教学目标铺平道路。加涅揭示的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 31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系统通过知识、技能的传递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学生有了这种认知经验,就可能解决知与不知和知之深浅的问题,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确立个体活动的方

    12、向。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技能的学习有心智技能的学习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两种。学生有了这种动作经验,就可以解决会不会做与熟练与否的问题,从而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控制个体活动的执行。 行为规范又称行为规范的接受,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槽互作用的交往经验。行为规范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学生有了这种经验,就可以协调个体与他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为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行定向和调控。 以上我们介绍了学习的实质及学习的一般分类

    13、。但是,教育心理学家至今仍在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条件等方面存在争议,并未取得共识。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学习理论。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一、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学习的尝试一错误说。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

    14、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其依据是动物在迷笼中的学习行为。桑代克尝试错误的实验是从动物开始的,称之为饿猫的迷笼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进特制的迷笼中,把食物放在笼外,使猫可望而不可及。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经观察,刚被放入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

    15、机关打开门,走出笼子获取食物。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一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 32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一个新的迷笼时,动物的活动都不是根据对笼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一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二)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桑代克认为,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绪时,联结的力量就增强;在建立可变的联结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联结的力量就削弱。即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

    16、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后来,桑代克通过实验又把前期研究提出的效果律修正为,奖与惩的效果不是相等或相反的,在某些条件下,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2练习律 桑代克认为,重复和练习使S-R之间的联结加强,成绩就好;反之,不重复、不练习则使S-R之间的联结削弱。即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少。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 3准备律 桑代克认为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17、,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就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也就是说,有机体方面的准备状态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虽然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础,把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理论有利于确定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学校的教学实践也有很好的启发与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会终生不忘。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

    18、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是巴甫洛夫关于狗的食物性条件反射的研究。狗吃食物时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他在每次给狗喂食之前,先打铃。本来铃声对狗来说是无意义的,但当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之后,仅仅打铃而不呈现食物,狗也有唾液分泌。这样,原本无意义的铃声变成了条件刺激物,即成为引起条件反

    19、射的刺激物,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个起初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如肉粉)配对出现,进而能够诱发反应(如分泌唾液)。33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

    20、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是,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泛化刺激所引起的泛化反应,有时是不准确或不大准确的,这就需要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区分勇敢和鲁莽,动力与压力等。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

    21、异性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学生为了报答家长的养育、为了得到老师和伙伴的肯定而努力学习等。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对白鼠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箱是一个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

    22、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人食物盘,使之获得食物。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杠杆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由此,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换句话说,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

    23、作性行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是由特定的刺激所引发的,是对先行刺激的回答,因此称为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它是有机体自发操作的随意反应,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代表着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主动的适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多数行为都属于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34 1强化 强化是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

    24、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从而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这表明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奖励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如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但是奖励必须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家长

    25、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这一点在中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摆脱痛苦的。在日常生活中,逃避条件作用也很常见,如看见垃圾绕道走,室内嘈杂时暂时离开等。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它是在

    26、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回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还没发生,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后,学会了事先做出反应,回避了它的发生,因此没有遭到厌恶刺激的攻击,从而免受痛苦,如听到身后传来汽车喇叭声迅速躲避等行为。回避条件作用也启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防患于未然”。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消退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行为得不到强化是易于消退的。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

    27、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的实验表明,消退的时间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做惩罚。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惩罚则呈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负强化

    28、是通过排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固然可以降低发 35生的概率,但只是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三)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斯

    29、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程序的编制模式分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斯金纳创造的是直线式程序,即学生学了第一步后作出回答,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机器接着呈现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一步,以此类推,直到学完一个程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有五条:第一,积极反应;第二,小的步子;第三,即时反馈;第四,自定步调;第五,最低的错误率。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能力强且个性独立的学生,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随着对程序教学研究的深入,其他流

    30、派的心理学家对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并用不同方法编写程序教材,出现了由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提出的分支式程序,也叫内在程序。在20世纪60年代初,遍地都是程序化的教材,70年代初期,人们的这种热情有所降低,并逐步放弃了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中的合理成分为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学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

    31、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完全吻合。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如图3-1所示。 1信息流 从图3-1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结构中去的经过。首先,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有些部分登记了,其余部分很快就消失了,这涉及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的问题。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

    32、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贮存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一旦超过了这个数目,新的信息进来,就会把部分原有信息赶走。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的策略。但复述只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并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 36 图3-1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也可以再回到短时记忆,对该信息的合适性作进一步的考虑,结果可能是进一步寻找信息,也可能是通过反应发生器作出反应。 2控制结构 除信息加工流程外,图3-1所示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