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冲刺模拟练2.docx

    • 资源ID:13508821       资源大小:56.8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冲刺模拟练2.docx

    1、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冲刺模拟练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5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如下统计(单位:百万人),他制作了如下这张表格主要是为了说明()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非洲100100100120欧洲103144274423亚洲253437656857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C.黑奴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D.非洲人口在世界总人口比重下降2.(2015枣庄第一次统考)据统计,17601780年,英国农业增长率为每年0.1%;17801801年则为0.8%,同期英国国

    2、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4%,工业年增长率为2%。这说明当时英国()A.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B.形成有机联系的国内市场C.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2015山东临沂期中)1897年章维藩投入大量资金从英国购进设备,在芜湖创办了益新面粉公司,生产飞鹰牌面粉,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但英国领事富尔和芜湖道台元畅却限定他每天生产量只能做米50石,做面60石,超过这个限额就要受罚。不久,益新面粉公司入不敷出,陷入困境。材料说明()A.当时清政府不允许私设工厂B.中国社会性质制约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C.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逐渐衰落4.(2015南京统

    3、考)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进行划分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华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成为其划分依据的是()A.农耕文明的演进 B.不同文明的交流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西学东渐的深入5.(2014苏州模拟)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B.反映了国人

    4、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C.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6.(2015烟台期中)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A.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C.国民的民主素质较高D.所谓选举,不过就是做戏7.(2015梁山一中期中)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

    5、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8.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在圆明园大劫难一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假如英法联军的远征根本没有发生,从而使本书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该多好啊。”该著作出版时,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致信布立赛说:“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断作出了贡献。”从中可见,作者()痛感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痛斥英法两国殖民军极其可耻迎合了政府否认圆明园劫难历史的态度希望他的书能够增强“记忆责任”A.只有一项正确 B.只有一项不正确C.全部正确 D.全不正确9.(2

    6、015许昌二次调研)“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2015青岛联考)“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操控、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东西文明的首次碰撞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

    7、化进程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11.(2015兰州期中)有学者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地分化组合后,由三百多个政党逐渐形成了三十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理念B.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C.法律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D.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12.(2015泰安联考)德国歌德指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俄国赫尔岑则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是针对()A

    8、.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B.伏尔泰提倡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平等自由C.伏尔泰提倡社会契约,卢梭提倡科学民主D.伏尔泰提出“公权”设想,卢梭提倡开明专制13.格拉斯在再见,西方文化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 B.薄伽丘C.康德 D.马丁路德14.(2015无锡联考)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

    9、现代化进程。这三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15.(2015华师大附中月考)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指()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16.(2015信阳第一次检测)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

    10、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17.(2015淄博第一次联考)“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材料强调()A.必须继续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B.政治革命的彻底性和长期性C.要从思想上肃清旧的封建思想D.要用马克思主义彻底改造中国旧的思想18.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

    11、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有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19.(2015东营一中期中)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是发表于()A.1913年 B.1915年 C.1917年 D.1920年20.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

    12、“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共60分)21.(2015德州联考)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

    13、回答问题。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1)依据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

    14、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3)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

    15、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8分)22.(2015济宁五校联考)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

    16、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主题三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交锋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

    17、”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6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6分)23.(2015新泰期中)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求真理于世界”,努力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

    18、入现代化浪潮(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分)材料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并作简要评价。(8分)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答案精析冲刺2近代史综合1.C从表中数据可看出3个多世纪来亚欧人口增长了近4倍,而非洲却几乎没有增长,这是不正常的,是黑奴贸易的结果。2.D17601801年间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农业增长率不能代表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出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无法推测国内市场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的进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增长,故D项正确。3.B益新面粉公司受到帝国主义

    20、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说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制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4.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辉煌、遭遇外国侵略、向西方学习、顺应近代化潮流,因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融合的过程。5.C从材料的时间可以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主要说明了近代国人开始大量的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故选C项。6.B“选谁都差不多”的真正意思是“无论谁当选,他的权力都是有限的”。在美国,制度限制了当政者的权力,所以选B项。A项强调两党的政见,与材料不符。C、D两项过于绝对,高估和低估了美国的国民素质和选举制度。7.D这段材料以

    21、“但其”为界,前半句分析了十月革命的外因,后半句分析了十月革命的内因,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8.B布立赛此著表明其对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这座曾经人类文明的宝库感到羞愧,对祖辈们在中国所干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感到羞愧。希拉克的致信表明其认为历史不应被选择性忘记。只有不符合史实。9.D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10.C由“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大清王朝,

    22、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分析,C项是对材料观点的正确理解。A项“首次”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列强的入侵会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不利因素,但“阻碍”一说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B项排除;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D项说法错误。11.C本题考查的是民国初年政党兴起的原因。只有组织政党是合法的,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所以选C项。A项错误,因为要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理念,则应是民众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而材料没有反映。B项说法本身错误,民国时期,责任内阁制没有得到切实贯彻。D项说法也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2.A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实行君主

    23、立宪制;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13.C本题关键信息: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开明专制,A项不符合题意;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康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人不是工具,C项正确;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人物,D项不符合题意。14.A近代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打破神学束缚,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15.C题中材料是指这一流派的作家真实记录了社会生活,这应指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除了细节的真实描写外,还

    24、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实反映现实生活,它的客观真实性较强。16.C该思想家认为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并没有否定其进步性,故B项错误,“宜效英之存虚君”表明作者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因此选C。君主立宪是西方民主制度,A项错误,材料要求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也没有托古改制的特点,D项错误。17.C材料讲述辛亥革命对原来维护封建帝制的封建思想打击不力,不利于巩固民主共和,强调要从思想上彻底解放人们,故本题选C。18.D材料反映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也就是维护儒家思想;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不可能对儒家思想彻底否定;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

    25、,对儒家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则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近代文化,答案为D。19.D材料中强调劳动者的地位不应被轻视,体现出对无产阶级的关注。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陈独秀的文章不会早于1918年。20.D材料的意思是人类本来是高贵的,仅次于天使,但现在看来也不过是地球上有机生命发展中的一环。解释的是人类本身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21.(1)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原因: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态

    26、并存,而中国则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到破坏。(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答出三点即可)(3)观点:辩证的观点。评价:“保存国粹”。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行,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层

    27、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后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评价:“醉心欧化”。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22.(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社会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2)打击了欧洲天主

    28、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摆脱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德意志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增强了欧洲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在重新认识人类自己方面功不可没。(3)方面:民智、公理、旧俗。共同作用: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有利于推动清政府变革自救。解析第(1)问中民本思潮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回答社会根源时,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考虑。第(2)问从材料“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29、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等相关内容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讨论的方面从材料里能很容易找出。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时,注意他们两个人均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回答时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综合考虑。23.(1)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2)称呼演变:夷学西学新学。评价: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反映了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3)三个阶段及实践:学术觉悟,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发起洋务运动;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注意事项

    本文(考前三个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冲刺模拟练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