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广东省四校东山中学广州五中佛山三中珠海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13508622       资源大小:40.68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广东省四校东山中学广州五中佛山三中珠海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1、届广东省四校东山中学广州五中佛山三中珠海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2022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2021年3月,一篇“熟蛋返生孵小鸡”的论文引发网络关注。央视评论:“侮辱性很强,伤害性极大”。下列有关蛋白质的知识叙述错误的()A.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失去生物活性B. 煮熟的鸡蛋更容易消化,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肽链松做,易被蛋白酶水解C. 所有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分子,但不一定含有磷脂分子D. 蛋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在酸性、碱

    2、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2)盐析:盐析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3)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4)鉴定: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详解】A、高温使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变性,从而失去生物活性,A正确;B、煮熟的鸡蛋容易消化是因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更容易被酶水解,B正确;C、所有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分子,不一定都含有磷脂分子,如中心体和核糖体,C正确;D、蛋白质的多样性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3、,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其碱基排列顺序有关,D错误。故选D。2. 绿眼虫是单细胞原生生物。在光照下,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副淀粉体(与淀粉相似);黑暗中,可以摄入环境的有机物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绿眼虫细胞中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 长时间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眼虫,颜色较浅C. 眼虫很可能是与动植物共同祖先亲缘关系很接近的生物D. 眼虫和颤菌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叶绿体、细胞质、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原生生物是指单细胞的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详解】A、绿眼虫是原生生物,属于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B、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黑暗条件下不能合成叶绿素

    4、,颜色较浅,B正确;C、绿眼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副淀粉体(与淀粉相似),具有植物特点,黑暗中,可以摄入环境的有机物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具有动物的特性,所以眼虫很可能是与动植物共同祖先亲缘关系很接近的生物,C正确;D、颤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核糖体这一细胞器,所以眼虫和颤菌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3. 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将大量需要运输的物质分拣、包装到囊泡中,利用动力蛋白水解ATP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移动,高效精确地将物质运输到相应结构中发挥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血红蛋白可通过囊泡分泌到细胞外B. 核糖体可出芽形成囊泡将肽链运往内质网

    5、进行加工C. 在胞内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D. 动力蛋白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的移动伴随着能量代谢【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此可见,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详解】A、血红蛋白不是分泌蛋白,而是在红细胞内发挥作用,不能通过囊泡分泌到细胞外,A错误;B、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不能出芽,B错误;C、在胞内运输过程中,高尔基体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错误;D、动力蛋白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的移动,需要消耗

    6、细胞内的能量,故伴随着能量代谢,D正确。故选D。4. 植物螯合肽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能通过半胱氨酸的SH络合重金属。研究发现,ABC转运蛋白能将盐分或重金属以植物螯合肽的形式转运到液泡中,并在液泡中区隔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植物螯合肽的元素组成至少有C、H、O、N、SB. ABC转运蛋白的存在能增强植物对干旱和重金属盐的抵抗力C. 植物螯合肽在液泡中被区隔开有利于降低重金属对细胞的毒害D. 络合了重金属的植物螯合肽进入液泡的方式最可能是主动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1.植物螯合肽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能通过半胱氨酸的-SH络合重金属。2.ABC转运蛋白能将盐分或

    7、重金属以植物螯合肽的形式转运到液泡中,并在液泡中区隔开。【详解】A、植物螯合肽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因此一定含有C、H、O、N、S五种元素,A正确;B、ABC转运蛋白能将盐分或重金属以植物螯合肽的形式转运到液泡中,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因此能增强植物对干旱和重金属盐的抵抗力,B正确;C、植物螯合肽在液泡中被区隔开,而细胞质基质是植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重金属分布在液泡中有利于降低重金属对细胞的毒害,C正确;D、络合了重金属的植物螯合肽进入液泡的方式最可能是胞吞,D错误。故选D。【点睛】5. 下列实验思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染色

    8、体的形态和数目B. 用一个洋葱可以完成以下2个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有丝分裂C. 用藓类的小叶制成临时装片,先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再滴0.3g/mL的蔗糖溶液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细胞中的叶绿体有助于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D. 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向装有等量、等浓度淀粉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酶、蔗糖酶,然后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答案】A【解析】【分析】鉴定酶作用的实验中,要排除酶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观察实验要选择具有相应结构和变化的实验材料,证明酶的专一性可以使用一种酶两种底物的方法,也可以使用两种酶一种底物的方法,藓类的小叶比较薄,不需要切片

    9、,可以直接用来观察。【详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形成染色体,所以不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A错误;B、洋葱的鳞片叶细胞具有大液泡,可以用来观察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根尖的分生区可进行有丝分裂,可以观察有丝分裂,B正确;C、藓类的小叶比较薄,含有叶绿体,可以有来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0.3g/mL的蔗糖溶液比细胞液浓度大,可以造成细胞失水,而叶绿体呈绿色,有助于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C正确;D、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本实验使用两种酶一种底物的方法,淀粉是非还原糖,水解后产生葡萄糖,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D正确。故选A。6. 将酵母菌研磨

    10、并过滤得到滤液,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生成,取出部分液体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出现灰绿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滤液中有催化无氧呼吸的酶B. 溶液相当于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C. 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D.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所产生的气泡与溶液产生的气泡成分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有能量产生,第三阶段释放的

    11、能量最多,合成的ATP数量最多。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3、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4、分析题意可知,将酵母菌滤液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密闭放置,溶液中有气泡生成,该气体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取出部分液体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出现灰绿色,说明有酒精产生。【详解】A、由分析可知,将酵母菌滤液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密闭放置,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即进行了无氧呼吸,说明滤液中有催化无

    12、氧呼吸的酶,A正确;B、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溶液相当于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B正确;C、由A选项可知,滤液中有催化无氧呼吸的酶并催化无氧呼吸进行,说明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正确;D、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所产生的气泡与溶液产生的气泡成分相同,都是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D。7.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 该细胞有3个四分体C. 分裂后形成的配子类型为aBX,aBXA,AbY,bYD. 该细胞发生变异类型只有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

    13、裂后期,有6条染色体,12条DNA。【详解】A、该细胞内没有发生着丝点分裂,且有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B、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应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出现,B错误;C、该细胞分裂得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XAX,AbbYY,所以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得到的四个配子基因组成为aBX、aBXA、AbY、bY,C正确;D、该细胞发生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染色体异位,D错误。故选C。8. 真核细胞中酶P能催化前体RNA成熟RNA。为研究其作用,科学家对其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酶P由蛋白质和RNA两种物质构成。去除RNA后,该酶失去催化功能。

    14、实验二:实验组的前体rRNA中加入核液,对照组前体rRNA不做处理,结果两组前体rRNA都转变为成熟rRNA。实验三:科学家设计新实验直接证明酶P中起催化作用的是RNA。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合成rRNA的原料也能用于合成酶PB. 实验一说明酶P的功能只与其组成成分RNA相关C. 实验二说明加工rRNA的酶存在于核液中D. 实验三的做法是去除酶P的RNA进行实验【答案】A【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 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15、。【详解】A、合成RNA的原料为四种核糖核苷酸,酶P由蛋白质和RNA两种物质构成,所以合成rRNA的原料也能用于合成酶P,A正确;B、实验一去除RNA后,该酶失去催化功能,说明酶P的功能与其组成成分RNA相关,但不能说明与蛋白质无关,B错误;C、实验组的前体rRNA中加入核液,对照组前体rRNA不做处理,结果两组前体rRNA都转变为成熟rRNA,说明加工rRNA的酶不存在于核液中,C错误;D、实验三的做法是去除酶P中的蛋白质,单独保留其RNA成分,检测其是否仍具催化作用,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酶的作用,能根据题干所给材料准确判断,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难

    16、度适中。9. p53是调节转录因子,某程度DNA损伤导致p53含量上升,有利修复损伤。下图为其两种主要的作用机制,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同一信息分子可诱导不同基因的表达B. p21-CDKl-cyclin复合物有利DNA修复C. 根据p53能诱导转录说明它是RNA聚合酶D. 推测编码p53的基因是抑癌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p53是一种转录因子,DNA的损伤会导致p53的含量上升,据图可知,p53能激活DNA的修复系统,同时启动很多下游基因的转录,其中包括p21基因,p21基因的表达产物p21能够与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它们的活性,阻滞细胞周期,等待DNA完成修复。【详解】A、

    17、由图可知,p53可诱导p21基因和修复酶基因的表达,因此可说明同一信息分子可诱导不同基因的表达,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p21-CDKl-cyclin复合物使细胞周期停滞,等待DNA完成修复,因此有利DNA修复,B正确;C、p53是调节转录因子,可调控基因表达,但据图不能说明p53是RNA聚合酶,C错误;D、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P53基因能够通过“判断”DNA的变异程度来促使DNA修复或诱导细胞凋亡,这说明编码P53的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D正确。故选C。10. 如图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分析错误的是()A. 在出生-青春期,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发

    18、病率最高B. 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C.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致死率较高,导致该病风险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D. 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可推算后代再发风险率【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其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胚胎时期容易死亡,出生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率很低;单基因遗传病在出生后青春期之前的发病情况是随年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多基因遗传病出生后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当青春期之后,随年龄增加发病人数急剧上升。【详解】A、在出生-青春期,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最高,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B

    19、、据图可知,在青春期后(成年人),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B正确;C、大多数染色体变异导致的遗传病是致死的,患病胎儿在出生前就死亡了,因此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风险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C正确;D、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可根据遗传特点推算后代再发风险率,D正确。故选A。11. 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其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造成,差异见下表:基因组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数无功能基因数人类38个414个小鼠1037个354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通过基因重组能产生更多新的嗅觉受体基因B. 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

    20、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C. 比较人类与小鼠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数目可知,小鼠嗅觉发生进化D. 小鼠敏锐嗅觉的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1、DNA分子中碱基的增添、替换、缺失,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2、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发生突变后,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不变。【详解】A、基因突变才可以产生新基因,多种多样的嗅觉基因的产生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A错误;B、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发生突变,它编码的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不一定发生改变,故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C、发生

    21、进化与否的判断依据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C错误;D、长期的自然选择会定向的选择具有敏锐嗅觉的个体,使得嗅觉敏锐的小鼠逐渐增多,最终使小鼠敏锐嗅觉逐渐形成,从而促进生物的进化,D正确。故选D。12.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I、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B. 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C. 当的过程受阻时,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D. 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相互渗透【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

    22、壁相互渗透的,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详解】A、甲为血浆,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无机盐和蛋白质,A错误;B、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因此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可表示神经元,丙为淋巴,淋巴细胞可生活在血浆和淋巴中,B错误;C、当的过程受阻时,会导致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的量减少,导致组织液增加,因此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D、正常情况下,甲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C。13. 丝瓜果肉中邻苯二酚等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PPO)的催化下形成褐色物

    23、质,褐色物质在410nm可见光下有较高的吸光值(OD值),且褐色物质越多,OD值越高。经测定 PPO的最适pH为55。科学家利用丝瓜果肉的PPO粗提液、邻苯二酚、必需的仪器等探究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过程中应将酶和底物混合后在相应温度下保温B. 应使用pH为55的缓冲液配制PPO提取液和邻苯二酚溶液C. 丝瓜果肉PPO粗提液的制备和保存应在35条件下进行D. 可在3540间设置温度梯度实验以更精确测定PPO的最适温度【答案】B【解析】【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PPO活性的影响,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观测指标为褐色深浅。【详解

    24、】A、该实验应该将酶和底物先放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若先将酶和底物混合(反应已经进行),再放于在相应温度下保温,得不到相应的实验效果,A错误;B、因为该多酚氧化酶(PPO)的最适pH为5.5,pH是无关变量,在实验时,应该保持酶在最适pH下反应,因此该实验应使用pH为5.5的缓冲液(维持pH为5.5)配制PPO提取液和邻苯二酚溶液,B正确;C、酶在高温下会失活,要保证多酚氧化酶(PPO)的结构不受破坏,需要在低温下保存,C错误;D、35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为各组中的最高,为了更更精确测定PPO的最适温度,应在3040之间设置温度梯度,

    25、因为该酶最适温度也可能在3035之间,D错误。故选B。【点睛】14. 凋亡素基因能选择性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体细胞无影响。研究者将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中各阶段所占比例如下,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组别凋亡率(%)|DNA 复制准备期(%)|DNA 复制期(%)分裂期(%)对照组63866732468859实验组5209326648451889注:DNA复制准备期和DNA复制期均属于分裂间期A. 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B. 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C. 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

    26、A复制期或分裂期D. 数据表明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实验组中凋亡率增加,处于DNA复制准备期的细胞比例减少,而DNA复制期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加。【详解】A、对照组中凋亡率大于0,说明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细胞也发生了凋亡,A正确;B、实验组中凋亡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B正确;C、根据实验组中DNA 复制准备期的细胞比例减少,而DNA复制期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加,可知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A复制期或分裂期,C正确;D、表格数据只显示了各

    27、个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值,没有显示细胞周期的时长,所以不能表明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D错误。故选D。15. SDNA片段能引起野生型苎植株(2N)黄化,向野生型苎麻的核基因组中随机插入SDNA片段,得到突变体Y。SDNA片段的插入使基因A的功能丧失,从突变体的表现型可以推测野生型基因A的功能。突变体Y自交,子代绿色幼苗和黄色幼苗性状分离比例接近于1:1。进一步设计杂交实验以检测突变基因的作用机制,实验如下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杂交亲本实验结果突变体Y()野生型()绿色:黄色=1:1突变体Y()野生型()黄色A. 该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B. 突变型对野生型为显性C. 自交后

    28、性状分离比不为3:1,说明该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D. SDNA片段插入导致雄配子致死,基因A功能与雄配子发育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突变体Y自交产生大量后代,绿色幼苗和黄色幼苗性状分离比例接近于1:1,说明突变型对野生型是显性;测交实验可以验证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由实验结果可知,当母本为突变体时,后代比例符合测交的结果;当父本为突变体时其后代都是黄色,说明突变体可能导致花粉致死。又已知SDNA片段的插入使基因A的功能丧失,由此可以推测A基因可能与花粉的正常发育有关。【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野生型苎麻的核基因组插入S

    29、DNA片段引起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突变体Y自交,子代中幼苗既有绿色又有黄色,说明突变型对野生型为显性,B正确;C、根据分析,自交后性状分离比不为3:1,是由于突变体可能导致花粉致死,该基因的遗传仍符合分离定律,C错误;D、根据分析,SDNA片段插入导致雄配子致死,基因A功能与雄配子发育有关,D正确。故选C。16. 细胞内有些反密码子含碱基次黄嘌呤(I)。含I的反密码子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1y表示甘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例子反映了密码子的简并性B. 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C.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D.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空间结构的不同

    30、造成其功能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的tRNA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1) ,其含有的反密码子为CCI,转运的氨基酸是甘氨酸,该反密码子CCI能与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 GGC、 GGA) 互补配对,即I与U、C、A均能配对。【详解】A、密码子有简并性,一个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A正确;B、由图示分析可知,I与U、C、A均能配对,因此含I的反密码子可以识别多种不同的密码子,B正确;C、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互补配对,然后通过氢键链接结合,C正确;D、密码子决定氨基酸序列,反密码子决定哪一种氨基酸在哪一个位置,因此密

    31、码子与反密码子空间结构的是相同的,其功能不相同,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17. 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其产量的彤响有重要意义。(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_为CO2转化为糖类提供了条件。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包括_(写出两个)。(2)有人发现小麦有“午睡”现象。一般认为,午后温度较高,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使叶片降温,由于保卫细胞失水导致叶片气孔开度_。这一变化影响了_过程,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3)有人测定了同一株小麦两种不同向光角度的叶片(接收直射光照面积不同)午后部分指标,结果如下表。净光合速率(Pn)叶片温度(TL)胞间CO2浓度(Ci)直立叶12.937.5250平展叶8.837.7


    注意事项

    本文(届广东省四校东山中学广州五中佛山三中珠海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