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公开课优选教案.docx

    • 资源ID:1346770       资源大小:434.41KB        全文页数:1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公开课优选教案.docx

    1、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公开课优选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册四年级下册教材版本课题名称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由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思想品质。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整篇文章有一定量的环境描写,把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理解整篇文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分析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对于没有阅读量的四年级的农村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能找出文中的语言描写,但要根据语言体会其中的人物品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1.通过初读课文来认识哈尔威船长。2.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3.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体会他的崇高品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读

    2、完课文之后,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词语:大声吼喝 威严 巍然屹立 镇定自若句子: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2、全班齐读这些词语和句子,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遇难后的救援中表现出了他的英勇无畏,那么这场事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诺曼底号”不够结实还是船长的驾驶技术不精湛,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诺曼底号的”句子和船长驾驶“诺曼底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1)“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英尺,宽二十五英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

    3、年造的。(这段话介绍了“诺曼底号”的地位和规模,才七岁说明“诺曼底号”使用的时间不长)(2)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的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 (说明船长尽职尽责,把船当他的孩子一样。) 4、既然这场海难与船没有关系,也不是船长的驾驶技术不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诺曼底号”发生了撞船事件呢,我们一起在文中找找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前四个自然段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作用。(1)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 (说明能见度低,这是灾难发生的客观原因)(2)雾越来越浓。 (能见度越来越低,为下文两船相撞作了铺垫)(3)周围一片漆黑,船栀的梢尖隐约可辨。 作用:说明了撞船事故的外部条件,为撞

    4、船的描写打下了伏笔。5、再读课文思考:“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语言描写: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险面前不惧怕,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还表现了哈尔威船长情急之中忘记了自己,表现了他在灾难来临之时的大无畏和舍己救人)(2)指导朗读,读出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3)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火呢? 灭了。机器

    5、怎样? 停了。奥克勒福大副? 到!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4)够了,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船长和船员的这段对话,表现了船长的威严和临危不乱,急于逃生的人们也知道他们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不必惊慌,同时暗示了男乘客不要争抢,确保救援秩序。)(5)过了一会,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轮船正在下沉,救援行动正在匆忙紧急中进行着,此时船长还记着船上那个实习的孩子,这一细节体现了船长对弱小者的关注)(6)“快干!”船长又叫道。(可以看出船长指挥有方)课堂练习(难点巩固)7、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最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的

    6、话吧!小结 一场海难让我们见证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和舍己为人,或许这种在危难面前不顾及自己的人还有很多,但真正面临的时候我们不一定会那么从容淡定,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哈尔威船长的精神能让我们从思想上真正的体会到舍己为人的真正含义。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3.初步感知课文,按照小说的结构方式列小标题,做到语言简洁。4.品味语言,能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以及文中对比的写法,感悟他的高贵品质,表达出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1.理清

    7、课文脉络,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方式列小标题。2.品味语言,能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以及文中对比的写法,感悟他的高贵品质,表达出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教学过程:一、揭人课题,初步感知简介作者,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出示雨果简介)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他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诺曼底号是怎样遇难的呢?为什么会遇难呢?遇难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8、呢?结果是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本,快速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三、结合词串,理清课文脉络1.出示第一组词:烟雾弥漫 隐约可辨请你来读(两位同学) 你们发现了吗?这两个词语和什么有关生:大雾 环境 师:是的,诺曼底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夜航(贴板书:夜航)才发生意外的,我们看课文的哪几个小节写了夜航情况?(1-5)2.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出示词语:葬身鱼腹 剖开窟窿请你来读。 注意剖 窟 窿都是生字(红颜色出示生字) 请你再来读一读(第二个同学读时出现红字) 同学们,窟、窿都是本课生字,观察一下 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穴宝盖 师:穴宝盖的字都和什么有关呢?我们

    9、来看穴宝盖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了吗? 生:都和洞有关 师:现在你们理解剖开窟窿了吗?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两个词。在大雾中夜航发生了这样的事故,同学们我们一起找一找课文的哪几小节写的是两船相撞 (6-9)你能像老师一样用一个两字词语概括吗? 生答:(板书:相撞)3.当时人们慌了,单独出示:惊恐万状你能读出这种惊恐万状的感觉吗?你来读一读。人们是如此惊恐万状,那船长呢?出示:镇定自若一个词是写乘客的表现,一个词是写船长的表现,那么镇定自若的船长是怎么救出惊恐万状的乘客的,人们的表现和船长的表现集中出现在课文的哪集自然段里。(10-41) 同样用一个小标题概括,你会用?(救人)4.故事发生到这里已经进入

    10、了高潮部分,出示最后一组词:纹丝不动 忠于职守这个部分又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船长最后随着他的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他为了营救所有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再用一个小标题(板书:牺牲) 让我们怀着敬意读一读这组词。5.小说都是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结构构成的。(PPT直接出示)同学们故事的起因结果和结构都已经有了,你能把他们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四、品读鉴赏,感悟品质过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本篇小说的主人公师哈尔威船长,同学们你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呢?那文章中作者是怎么刻画船长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教师巡视) 学习第一道命令哈尔威船长站

    11、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1.你关注到了船长的语言,请你来读一读。船长是怎么说出这段话的?(吼喝)什么叫做“吼喝”预设:大声叫喊 师:大声叫只有吼的意思,这个喝 还有批评训斥的意思,所以“吼喝”应该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你见过谁吼喝过吗?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吼喝的?你你来读一读。2.船长为什么要这样大声吼喝呢?预设:人们当时非常慌乱 师:你能找到描写乘客表现的句子吗?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人们当时表现是怎样

    12、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惊恐万状,什么叫做惊恐万状?你从这段话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都、半裸、奔跑、尖叫、哭泣)想象:人们还会有怎样的表现。 你们能读出乘客们的表现吗?指导朗读预设一:读不好 当时的情况可怕极了 人们的表现“惊恐万状”(红字)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学生评价 再次指读预设二:读得好 你读得真好,把当时的可怕和人们的惊恐万状(红字)体现得淋漓尽致。3.混乱成这样难怪船长要吼喝了,我们一起再来吼喝船长的命令4.同学们,你们从船长吼喝的这段命令中,读出了什么?预设一:大声吼喝 充满威严预设二:必须、全部 果断 有决心预设三:“妇女先走.”尊重妇女,关心弱势群体预设四:60人 (他为什么会忘记

    13、自己)不是慌乱而忘记,而是船长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预设五:下达的命令 有条不紊 十分清晰 我们来看这道命令,船长命令人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里面有顺序吗,这个顺序能换吗?如此慌乱的情况下还能下达这么清晰的命令,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船长?(镇定自若)是的,此时的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这一声吼喝更是有了振聋发聩的力量。让我们一齐读一读,读出语言文字后的力量与威严。5.让我们再回到震荡开始时的那个场景,一起读一读。 出示板块(分组朗读)6.同学们,课文主要是写哈尔威船长的,为什么还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乘客的表现呢?生:对比 对,乘客惊恐万状的表现,是为了突出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人物品质。

    14、这就是对比(板书)的写法。7.除了这一处是语言描写,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还有一处非常精彩的语言描写,请同学们找一找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

    15、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1)自己先读一读,你又读出船长怎样的形象。(2)请三位同学分角色读,你发现这是一段怎样的对话?(简短有力)能不能改成这样(ppt出示长对话) 自己对比着读读看对人物的对话要符合情景,这时的情景已经万分危急了,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读得很好,让人身临其境。)(3)我们再来看这段对话,你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还了解到了什么?A.炉子 火 机器情况 为了了解船体情况,方便制定救援计划B.时间 20分钟 同学们,作为船长,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哈尔威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船还有多久就要下沉了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船还能坚持多久生:为了把这个信息告诉乘

    16、客,让他们知道来得及师:你领悟到了船长运筹帷幄的大智慧(板书:富有智慧),短短一句“够了”成为船上每一位乘客的定心丸。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此时你还会不顾一切挤上救生艇吗?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C.“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同学们,船长的目的是救人,为什么要下达这样一道打死人的命令呢?生:如果不下达,就会很乱。师:是的混乱就意味这船毁人亡,哈尔威船长为了保护全船人的生命,必须如此。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道强硬的命令,读出船长的威严。8.齐读课文。此时船长那镇定指挥的伟岸形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次回到当时慌乱的场景下和船长一起下达命令(音乐起)正当人们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

    17、乱的时候,一阵简短有力的对话出现在人们耳中。(学生当船长,老师当其他)9.此时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了人们上空,这里的伟大灵指的就是 (生:船长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品质)是的船长伟大的灵魂,伟大的品质深深印在了每一位乘客心中,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五、总结写法,布置作业1.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课文是怎么把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刻画出来的,你发现了吗?(语言描写)2.小说不仅会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还会抓住环境烘托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课后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我们下节课来交流。板书设计:23“诺曼底号”遇难记语言 (1-5) 夜航 镇定自

    18、若对比 (6-9) 遇难 勇敢机智 (10-41)脱险 (42-45)牺牲17记金华的双龙洞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课文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概括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第2、3自然段写“我”在途中的见闻。第4自然段写洞口和外洞的特点。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孔隙的大小,以及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和感受。第6、7自然段写“我”游览内洞的情形。第8自然段写“我”乘船出了双龙洞。本文按游览顺序记叙,游览路线为:路口、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文中多次描述了作者行踪的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

    19、在不同地点,作者都写到泉水,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线索。课后练习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均指向写法。第一题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作者游览的路线图,帮助学生梳理游览路线,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二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写清孔隙的“狭小”,帮助学生了解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课文配有双龙洞口插图,可帮助学生了解洞口、外洞的特点。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练习的方式,会认文中要求会认的字,会写课文要求会写的字,会写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3通过对文章的熟读和理解,学习

    20、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本课生字词。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教学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自主识记。“浙”可以与“渐”,“臀”可以和“臂”对比识记,“蜿蜒”是一个连绵词,可以结合词义整体识记。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并分类识记,在书写时要注意区分左右结构字的

    21、书写异同,如“杜、陆、端、源”在书写时应该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在书写时应该左右等宽。2阅读教学读通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体会作者游览的顺序;深入研读,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准确与贴切。3表达运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的句式造句;出示概括描写景物某一特点的一句话,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游览过程示意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文中要求会认的字,会写课文要求会写的字,会写课文要求掌握的词

    22、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讨论: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溶洞吗?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交流)2过渡: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仅有地面上的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在地下也有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的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观赏溶洞奇观,让我们即刻出发吧!(教师板书课题)3介绍叶圣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隔膜稻草人倪焕之等。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1)自由

    23、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浙”是翘舌音。注意与形近字“渐”区分开。“簇”是平舌音。注意与“族”字区分开。“臀”注意与“臂”区分开。“蜿蜒”是联绵词,两个字都是前鼻音。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课件出示生字动画笔顺,学生观察并书写。“杜、陆、端、源”和“鹃、郁、移、额、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前一组是左窄右宽的字,后一组是左右等宽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有所区分。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

    24、,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杜鹃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移动昏暗挤压额角登陆宽广石钟乳石笋观赏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6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主要记叙了作者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7引导学生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再用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入山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8课文一共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说一说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概括点明游览的时间及地点。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在途中的见闻。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洞口和外洞的特点。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孔隙的大小,以及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25、和感受。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游览内洞的情形。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乘船出了双龙洞。9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前往金华上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春景,聆听着溪流欢快的调子,多么惬意呀!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前行,一睹双龙洞的风采。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重温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3过渡:(出示课件金华双龙洞)这节

    26、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洞内的美景,并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板块二品读课文,感悟匠心1过渡: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旅途,一路上的景致不断地映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2阅读第1自然段,教师指名读,全班齐读。教师点名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的记叙对象。浙江金华的双龙洞。3全班齐读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1)学习第2自然段。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并用一个词概括路上景物的特点。(明艳)教师指名回答,再归纳总结。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总体概括了浙江金华北山生机盎然的

    27、春色。“或浓或淡”中“或”是“有的”的意思,点明植被茂盛,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景。学生阅读下列句子,要读出愉快的心情。句段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品句子,想一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说山上的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学生自主思考,教师点名回答,再归纳。“有精神”说明映山红长得旺、长得壮,充满生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2)学习第3自然段。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愉悦的心情。句段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

    28、,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启发学生对排比和拟人修辞的认识。交流: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相机点拨。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四个“时而”形成了排比的结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溪流宽窄不一、流速缓急不同的特点。“宽”和“窄”、“缓”和“急”这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说明了溪流的形状特点和声音特点。正因为溪流具有这些特点,才会让人听上去像是在“时时变换调子”。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耳闻美妙溪声的愉悦心情。品读字词,这段话中的“迎”字说明什么?一个“迎”字,点明作者

    29、是逆溪流而上的。简短的一句交代了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水的流向是本文的另一条行文线索。(3)学习表达,学习用 “时而时而”的句式造句。学生练习仿写。(4)小结:这两段主要写了“我”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作者着重描写了路边的溪流,抓住溪流的宽、窄、缓、急以及溪流声,描写其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最后点出溪流从双龙洞里流出,引出对双龙洞的描写。4学习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句段3: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

    30、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1)全班齐读,自主感悟。(2)在读懂本段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本段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总结。这一段依次描写了洞口和外洞。(3)课件出示第二句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提问:这一句表现了洞口怎样的特点?(4)结合桥洞的图片,观察桥洞的外形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这么写的深意。(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从仰望的角度写山的高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点宽,形象地说明洞口的形状是拱形。(6)本段突出描写了外洞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7)回归文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8)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相机归纳。主要描写了外洞高大的特点。作者抓住“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等特点,表现了外洞的高大。5学习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1)本段主要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这个景观的特点是什么吗?狭小。(2)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狭小的呢?回到文本中,圈画出相关语句。(3)学生自主圈画句段,并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总结。“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直观的描写,突出了孔隙的“狭小”的特点。除了直观的描写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公开课优选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