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

    • 资源ID:13465260       资源大小:196.85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

    1、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D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2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类型数量特点国家政策世家甚多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打击豪富以万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迁

    2、徙、限制游侠数百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宽松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3据全唐文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由此可见唐代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4唐朝中期,学者杜佑在通典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材料反映出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A教化不修动摇封建秩序B藩镇割据导致边患不断C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D

    3、重农抑商阻碍经济发展5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对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儒家思想的演变6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

    4、变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7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8清朝,康熙帝改变按人口征收丁税的传统做法,宣布推行“固定丁税,永不加税”政策,雍正帝随后把固定的丁税并入土地税统一征收。上述政策A放弃了丁税收入B引发了税制混乱C刺激了人口增长D解决了人地矛盾9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

    5、。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10“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此“文化选择模式”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B表明“崇洋”思想非常流行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11下面两图是19世纪中后期晚清进口洋棉、洋纱、洋布情况变动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洋纱和洋布进口量持续呈上升趋势B洋布价格变动与进口总量趋势完全不同C洋纱进口总量与价格变动完全一致D洋棉进口总量增加,价格呈持续下降趋势12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

    6、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因此,在1872一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A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B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C化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D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131897年梁启超首次提出地方自治的设想,“故为今日计,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这表明地方自治的设想是A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B梁启超救国思想出现重大转折C戊戌变法改革措施的延续D应对列强瓜分狂潮的救国策略14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

    7、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系和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这一现象表明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15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这反映了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16下表是19531959年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年份投资总额(亿元)比重(总100%)注:沿海指粤、闽、浙、苏、

    8、鲁、冀、辽七省和京、津、沪三市,其他省区为内地沿海内地沿海内地19531957230.08262.7546.753.31958105.05163.4539.2460.761959126.58223.1436.1963.81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沿海地区成为大跃进运动的重灾区B内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沿海地区C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D国家重视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状况17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种规定A带有很大的社

    9、会主义性质B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C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D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18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出现“民众的政治”,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民众的政治”在希腊城邦的内乱中寿终正寝。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A因自身缺陷而消亡B导致古希腊内乱C易导致权力的滥用D是少数人的民主1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说,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因此,这一“由爱统治的社会”超越了“城市的围墙”,而具有了世界性。这体现了罗马法强调A维护人类共同体B宗教是最高权威C节制是公民义务D法律具有强制性2

    10、0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与1928年同比增加了20多倍。据此可知A全球劳务实现自由流动B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C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2119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I852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这说明A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B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地理学的发展C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时间的标准化是工业化造成的趋同

    11、效应22与联邦众议院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截然不同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这种选举方式A协调了南北方的利益B抑制了民众对政府的影响C违背了权力制衡原则D消解了联邦与各州的矛盾23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时英国并未加入,因为它认为同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与自身利益相悖。直到1973年英国才成为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仅仅两年后,英国就举行公投,当时留欧派在投票中以67%的比例优势获胜。这反映了A英国与欧洲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英国的政治走向取决于民众的意愿C英国的自身利益影响着政治走向D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发展的根本动力24古语有云:“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这里的“史”是

    12、指A历史事实和重史传统B历史解释和史料取舍C历史理解和史学观念D历史文本和国史教育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材料

    13、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

    14、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任意概括2个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2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1876年清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驻外使节是皇帝饮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卸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虽然

    15、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四,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情。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三、论述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改变世界的七种元素:代表着力量又具有进攻性的铁;组成生命又释放热量的碳;折射着人类贪婪欲望的金;为世界留下影像的银;蕴藏巨大毁灭能量的铀;创造白色纯净空间的钛;以及催生互联网世界从而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硅发现元素和利用元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革新和贪婪疯狂的历史,在促进人类繁荣的同时,也改变着人

    16、类的本性,引发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据(英)约翰布朗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改变世界的7种元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在上述七种元素中选择任意一种,概括其表现形式的变化,指出历史上与其相关的史事,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要求:简要概括表现形式的变化,写出至少一例与其相关的史事,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历史影响。)参考答案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C正确;A项与孔子无关;B项“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D错误。2C【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

    17、知西汉初年国家对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分别采取打击、迁徙、限制、宽松的政策,这些对汉朝地方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后来的社会治理,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对战国以来的贵族后裔、宗族势力进行打击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影响深远,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排除D。3B【解析】“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说明依靠茶叶生产不仅满足衣食还可以充当赋役,体现出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趋势,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经济作物南移趋向,A和D错误;农业仍然是当时主导产业,C错误。4C【详解】根据题干“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政

    18、教风化的根本,在于使百姓丰衣足食,由此可以知道,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改革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财政经济,故C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教化对封建秩序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未出现藩镇割据现象,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对经济的影响,故排除。5A【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和主流审美观,经历了以黄河流域为标准到以长江流域为标准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受到了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影响,A项正确;材料无关君主专制对女性审美影响,B项错误;两宋时期,各地区审美差异明显,C项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儒家思想朝着哲学化、思辨化的方向演变,其和对女性

    19、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无关,D项错误。6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不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没有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也不会影响成为粮食输入地,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7A【解析】【详解】从材料“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租佃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20、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民地位的变化,故C项排除;佃户与地主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与伦理观念无关,故D项排除。8C【解析】根据题干“固定丁口,永不加税”“把固定的丁税并人土地税统一征收”可知这两种做法是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造成人地矛盾,排除D,C项正确。放弃了丁税与题干“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矛盾,排除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税制混乱,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中“固定丁口,永不加税”“摊丁入亩”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9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21、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是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迈出传统保守思想所作出的重大一步,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借助外来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故A项正确。B项,“文化选择模式”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文化意识的觉醒,“盛行”一词与当时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文化侵略隐蔽性与题干中的文化选择性表面冲突,排除。D项,中体西用不是批判儒学的落后性

    22、,而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之学,用以改造中国,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故排除。11B【解析】由图一可知洋纱和洋布进口量并不是持续上升,A项错误;由两幅图中信息可知洋布进口数量在18781890年上升而此时期价格则下降,B项正确而C项错误;D项说法与图片信息不符,洋棉价格不是呈持续下滑的。12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创办的是以“求富”为口号的民用企业,其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发展军用企业是第一阶段的口号,该选项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未能化解清政府的财政危

    23、机;D选项错误,材料侧重表达良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对于国防力量的支撑,而不是军工产品的市场化,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洋务军事军工的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进入市场流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主张地方自治以避免被列强瓜分,故D项正确。民族工业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地方自治不符合民族工业发展的要求,故A项错误,排除。材料仅体现梁启超的地方自治思想,不能反映梁启超教国思想的转折,故B项错误,排除。戊成变法发生于1898年,因而梁启超1897年提出的地方自治设想不可能是戊成变法改

    24、革措施的延续,故C项错误,排除。14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3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实力最强的北洋派和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反映出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结果不符,民主共和徒有虚名,A项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中国此时的民主共和只是形式上的,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故排除B项。选民素质、文治传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两项。15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的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进行的经济建设

    25、的成果,1946年11月为解放战争初期,这个时期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要低于东部,所以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均衡性”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东部金融机构平均数低于西部只是一种现象特征,并不是出现的原因,而且近代以来许多大型工矿企业都建设在东部,因此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西部,故B项排除。D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46年11月,是解放战争的开始阶段,所以对金融布局的影响和冲击并不是很明显,不会对金融体制形成巨大的影响,故排除。16D【解析】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A选项时间不符合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基本建设投资统计数据,与工业总产值无关,排除B;国家加大对内地基本

    26、建设投资,目的在于扭转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格局,并非要实现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故D正确,C错误。17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知道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方案,一九五六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四马分肥”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企业的赎买方式,故A项正确; B项说法仅仅涉及三大改造的一部分,说法片面,排除; C项说法错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积极性的调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排除; D项说法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是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排除.18A【解析】从材料“它不提供

    27、集中的权力”,说明雅典民主自身存在缺陷,而正是这种缺陷导致该制度难以为继。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为雅典民主制度在内乱中消亡,但没有说明内乱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该制度的缺陷对其最终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本题材料中“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是指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这种体制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是导致雅典城邦最终消亡的重要原因。据此确定正确答案。19A【详解】根据材料“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可知,罗马法强调维护人类共同体,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可以看出的是人和神是一种平等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节制是

    28、公民义务,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法律的世界性,未体现法律具有强制性,D选项排除。【点睛】罗马法的评价:1、对当时: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统治,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大量的自由市建立,帝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被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2、对后世的影响: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20B【解析】【详解】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期,导致失业人数大增,借此机会大量的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被邀请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建

    29、设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这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一定的外部机遇,故选B。题干中体现的是特殊时期的劳务流动,但不能说明已实现自由流动,故A选项错误。C选项内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并未发生转型,实行的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选项错误。21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人们时间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如工厂的作息、铁路运输等都需要严格的时间规定,材料中的时间标准化是工业革命造成的结果,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标准时间发展为国际时间,并未体现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材料与世界地理学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C选项排除。22B【解

    30、析】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把黑人按五分之三折算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协调了南北方的利益,故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联邦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相比就是能够抑制民众对政府的影响,当选参议员不必直接对民众负责,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C项表述明显错误;矛盾不可能消除,只能协调,D项表述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联邦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当选参议员不必直接对民众负责,抑制民众对政府的影响。23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为它认为同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与自身利益相悖”结合加入欧共体的过程可知,国家利益是英国处理与欧共体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项不合题干主旨,选项本身也存在绝对化的表述,故排除;欧洲一体化并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所在,故排除D项。24B【解析】“欲灭其国,先灭其史”中的“史”是指后人对历史的解释和史料取舍,并非是指过去的事实,“先灭其史”是指通过不同的解释和史料取舍,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故答案为B项。历史事实本身无法改变,排除A项;史学观念影响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与“先


    注意事项

    本文(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