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docx

    • 资源ID:13451141       资源大小:22.1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docx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 新闻两则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能力目标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情感目标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

    2、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语1949年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一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

    3、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三、背景资料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四、新闻的一般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4、。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新闻文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2、新闻的结构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

    5、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4、新闻的写法A、主要是叙述(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兼有议

    6、论、描写。B、三段式写法五、作业布置 结合课后练习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课时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1、注音荻(d)港 锐不可当(dng) 溃(ku)退 歼(jin)灭 要塞(si) 2、释词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二、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并概括本文的六大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三、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内容

    7、提要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及时准确3、导语:至概述事件4、主体:至渡江战况5、划分主体部分结构层次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四、合作探究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2、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

    8、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3、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

    9、论可分为两方面,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宁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

    10、映事实。)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

    11、”,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

    12、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

    13、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依时叙事: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大而不乱,多而不杂。详略得当: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14、。去粗取精:渡江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六、概括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七、作业布置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三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简介背景资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

    15、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二、快速默读,扫清字词 1、注音管辖(xi) 二十八宿(xi) 绥(su)靖(jng)鄂() 豫(y) 聿(y) 阌(wn)乡 阻遏() 2、释词阻遏:阻止。三、整体感知课文1、找出本新闻六要素人物

    16、: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主体:其余部分。四、合作探究1、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讨论完

    17、成)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的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的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伟大胜利。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寓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2、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

    18、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五、概括文章主题这篇行文有军事重镇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应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六、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

    19、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七、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二2、新闻速写:我校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