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建筑史 名词解释 部分.docx

    • 资源ID:13436968       资源大小:29.4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建筑史 名词解释 部分.docx

    1、中国建筑史 名词解释 部分中建史专着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着,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年。

    2、全书共分三卷。一卷: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折。二卷:栏杆(图示多)。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鲁班经: 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3、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着。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工官宇文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设计了“观风行殿”。李诫: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家。自元七年(1092年)起从事宫廷营造工作,历任将作监主簿、丞、少监等,官至将作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在任期间曾先后主持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

    4、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 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有助于后人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蒯祥、徐杲 :明代建筑匠师。蒯祥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的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徐杲嘉靖年间,参加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得到赏识被提升为工部尚书,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古代木构建筑(第8章)台基:位于建筑下部,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分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台明:台基的高度。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建

    5、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后来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最早实例见于北朝石窟。踏道: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可分为阶梯型与斜坡式,使用材料有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坡道:分礓礤(慢道)和辇道(御路)两种。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十分隆重的用龙凤石,起装饰作用。(“左土戚右平”:戚指阶级形踏道;平指斜平坡道)栏杆(勾阑):即木制、石质的栏杆,宋称勾阑。一般由地栿、望柱、寻杖、阑版等构成,用一层阑版称“单勾阑”,用二层阑

    6、版的称“重台勾阑”。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寻杖合角造:木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者。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为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柱身和柱头都常有装饰。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形似圆鼓的石制构建。铺地:对地面的铺妆处理,分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与室外铺地(为防滑,保护路面、装饰美观,表面多作各种花纹,如回纹、四神纹等)。大木作开间:木建筑正面相邻的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叫“面阔”。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家的空间称为“

    7、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者椽数来表述。明间:木建筑正面正中一间,宋称当心间。次间:明间左右侧的称次间。稍间:再外的。尽间:最外的。步:屋架上的檩(宋称槫)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步。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的。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前后挑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进深:有时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进深”。(宋代人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的,若进深有四椽,则称四架椽屋。)柱柱:总的可分外柱和内柱两大类。按结构所处部位可分,檐柱、金柱、中柱、山柱

    8、、角柱、童柱等。梭柱: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或上下两段收小,如梭形)。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卷”,圆弧也;“杀”,砍削也。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材/栔: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材”的高度划分十五分,宽度为十分 “栔”上、下栱间距离,高六分,宽四分。单材加上栔,谓之“足材”,华栱、耍头等构件用之。举势:指屋面坡度。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在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定,当心间的两柱不升高,次间柱升二寸,一下各间依此递增。【这做法

    9、未见于汉、南北朝,明清亦少用。仅唐、宋、辽用】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借助屋顶重量产生的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or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文献中称为“都柱”。槽: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法式载有殿阁类分槽平面类型: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

    10、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还包内层,内外柱同高。【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分心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or在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一般用作殿门。【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双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满堂柱式:【大明宫麟德殿】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

    11、移位。【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金)】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减+移)】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塔身、殿身)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一般用于减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商代建筑中即已出现。【佛光寺大殿、辽佛宫寺释迦塔】瓜楞柱: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为瓜楞状,近人称之“瓜楞柱”,宋称“蒜瓣柱”。一般用八根小圆木拼于中间圆木上,形成八棱形。枋额枋(宋称阑额):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联络檐柱or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有时2根叠用,清代上面的称大额枋(宋称阑额),下面的称小额枋(宋称由额)。二者间添以垫板,使用语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

    12、处的称地栿。檐额: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之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做成霸王拳式样。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起拉结木构架作用,也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平板枋。雀替(宋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绰幕枋: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的枋料,用以增加稳定性。绰幕枋向内止于心间的补间铺作,出头做成蝉肚形,之后演变为明清的雀替。

    13、花牙子:用在柱间的挂落(楣子)下,这一雀替已转变成纯装饰性构件。骑马雀替:在建筑尽间,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连为一体,就称骑马雀替。平棊枋(清称井口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罗汉枋(清称栧枋):在内外跳慢栱上的枋,宋用来表示斗栱的出跳。柱头枋(清称正心枋):在各跳横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叫柱头枋。穿插枋(挑尖随梁):明清木构件之一,位于抱头梁或挑尖梁下,联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子。(or在檐柱与老檐柱之间,用枋料加以串联的)随梁枋:在内柱之间用枋料加以连接的,称之为随梁枋。是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斗栱斗栱:是我国木架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

    14、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一般使用在官式建筑中,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二类。斗:栱与昂的支座垫块坐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是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有时课单独使用。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栱或卷头)头上。华栱: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相当于宋代散斗)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相当于宋代散斗)栱: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物以汉代最早。翘(清):向外出跳的栱(宋称华栱或卷头)。瓜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宋称瓜子栱)万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宋称慢栱)厢栱:最外跳在挑檐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宋称令栱)正心瓜

    15、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宋称泥道栱)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宋称慢栱)单栱: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重栱: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置二层栱的。(汉名器、画像石油三重以上的)计心造:跳头上置有横栱的。(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计心)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唐、宋斗栱常用)插栱:插入柱中之半栱,一般位于檐柱上,用以承托出檐。铺作:狭义指斗栱;广义指斗栱所在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栱所在铺作结构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溜金斗栱: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栱发展而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盛于明清不用天花装饰的建筑中。昂:斗栱中斜置构件,斜的悬臂梁,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之分。【唐佛光寺

    16、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批竹昂: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琴面昂:昂面竖向稍凹,横向稍凸,形成一缓和曲线的昂。上昂: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者斗栱里跳之上。【始见于宋代建筑内槽铺作】下昂:因昂首向下而得名,外檐承挑檐。踩(清):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宋以铺作计)出一跳称三踩(四铺作),出两跳称五踩(五铺作),出三跳称七踩(六铺作),出四跳称九踩(七铺作),一般建筑不超过四跳九踩(七铺作)一拽架:清规定出跳每跳均为三斗口(三十分)。(宋规定每跳出二材高(三十分),或每跳递增、递减。)双抄双下昂:“双抄”指二个华栱,“双下昂”指二个下昂。出挑、挑出两个华

    17、栱两个昂。单抄单昂:出挑、挑出一个华栱一个昂。几抄几下昂:宋法式规定的度量铺作单位之一。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组成,后成为梁头下装饰。讹角栱:即方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屋架举架(宋称举折):“举”指屋架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唐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举高和进深比约1/6,宋1/41/3,清1/2】折:在计算屋架高度时,由于各檩升高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二是若干折现组成的,这就是折。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8、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至于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梁(宋称梁或栿):按其在架构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叫抱头梁;宋称剳牵)、双步梁(宋称乳栿)、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栿)、顺梁、扒梁、角梁(阳马)等。宋梁栿的名称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的,清代则以其上所承的桁或檩数来命名。(XX:指木结构屋架中的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单步梁:一般用于乳栿上,仅长一架,不承重,固定桁的位置。双步梁(宋称乳栿:两步架的梁):两椽栿,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的柱身,但也有头放在铺作上的。三架梁:一道梁椽栿,是梁架最上一层

    19、的梁,宋式建筑位于脊抟之下,长二椽。(清称太平梁)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梁头:梁头的式样有汉名器中的垂直切割,隋的挑尖梁头,唐的批竹梁头,宋元的蚂蚱头,明清的卷云或桃尖形耍头:斗栱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成为耍头木。(清称蚂蚱头)衬方头:宋式斗栱最上一层出跳之木,在耍头之上,用以拉固橑檐枋及平棋枋。清式为撑头木,上承桁椀。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室内平闇以下的梁,露明可见的栿。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草栿:在平闇、平棊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故做工潦草粗略。是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月梁(汉称虹梁):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比较秀巧。圆作:

    20、南方住宅、园林中以圆木为梁,称圆作。桁(或称檩,宋称槫):依部位可分为脊桁(宋称脊槫)、上金桁(宋称上平槫)、下金桁(中平槫)、下金桁(下平槫)、正心桁(牛脊槫)、挑檐桁(撩风槫)等。出际: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成为出际,或称“屋废”。(其长度依屋椽数而定,宋代规定两椽屋出二尺至二尺五,四椽屋出三尺至三尺五)襻间:由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栱组成的支撑。(唐代托槫用替木)法式有两材襻间、单材襻间、捧节令栱、实拍襻间。椽:是直接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按部位分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屋架)等。断面有矩形、圆、荷包形等。其他构件:瓜柱(宋称侏儒柱或蜀柱):用在

    21、脊槫下。【北魏宁懋石室】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佛光寺大殿明乳栿和四椽栿所表现者,由栱身或枋之后尾形成】之别。叉手:支撑在侏儒柱梁侧的几位叉手。【北魏宁懋石室已见。唐宋辽元金仍用。明代偶有。清代几乎不用】人字叉手:脊瓜柱两侧支撑脊槫的人字形短木。托脚: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多见于唐元。明清极少)替木:为支撑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此外,也有置在柱头上的。(到宋代,有的替木通长连续如橑檐枋)多层木建筑多层木建筑:若干单层木构架的叠加。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缺点:

    22、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优点: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其它构件。【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栱附角斗【实例见于天津蓟县辽佛光寺释迦塔等。未见实物】正定隆兴寺慈氏阁(金)内柱已用通柱。墙壁分类:按单体建筑所使用墙壁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檐墙、山墙、槛墙、八字墙、屏风墙、照壁、隔断墙等。 依建筑材料,则可分土墙(夯土或土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 使用混合材料的,下部砖石上部土质,或下部实体上部为空斗的。 按结构受力情况则

    23、有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之分。土墙:常见有夯土墙和土坯墙夯土墙: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以木板做模具,其中置土,再以杵分层捣实,故又称“版筑”。砖:有空心砖、条砖、楔形砖、饰面砖等。空心砖墙:见于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的墓中,体型较大。条砖墙:空斗墙:是砖砌成盒状,中空或填以碎石泥土,多半不承重,或仅承少量荷载。南方民居及祠庙中常见使用。空斗墙厚度大多为一砖至一砖半,砌法有马槽斗、盒盒斗、高矮斗等多种。木墙:是由井干式结构形成的,南方木架构建筑中,也常使用木板外墙或内墙。编条夹泥墙:多用于南方穿斗式建筑,可作外墙,也做内墙。是柱与穿枋间以竹条、树枝等编成壁体,两面涂泥,再施粉刷。特点是取材简易,施工

    24、方便,墙体轻薄,外形美观,适于气候温暖地区。屋顶正式建筑:凡是平面为长方形,屋顶为英山、悬山、歇山、庑殿的木构建筑,成为正式建筑。其他形式的称杂式建筑。庑殿(宋称四阿顶):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形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又正中的四脊和四角的垂脊,故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脚部的四条角脊。【汉阙和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为早,先于歇山出现】歇山(宋称九脊殿):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样式,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也称九脊殿。(宋代歇山建筑有亮称谓:在殿阁称九脊殿;非殿阁称“夏两头”,如厅堂、亭榭)。歇

    25、山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等,是装饰重点。抱厦:两建筑作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或称“龟头屋“)。通常这部分体积以及长度均教短小。十字脊:两建筑十字相交的。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宋也称两厦或“两下” 或“不厦两头造”)。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山墙处常露出木构架的柱、梁或枋,若围以土、砖墙,山尖多做成五花山墙。【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卷棚:无正脊的悬山称卷棚。五花山墙:悬山式建筑山墙的一种常见的组砌方式。在悬山山墙上部,随排山各层梁及瓜柱而呈现的阶梯形结构。硬山:是两坡顶一种,屋面不伸出山墙外。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做各

    26、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也另在山面做搏风板、墀头。搏风板:在歇山或悬山硬山建筑中,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雪,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也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这就是博风板。墀头: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平面有方、园、三角、屋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单檐居多,二、三重檐的已少,塔例外。单坡:多为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一切复杂的斜屋面都可以由它组合而成。平顶: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27、。在我国华北、西北、西藏一代。盝顶:在平顶建筑四周加檐,称之为盝顶。短脊顶:汉代一种近似方形的攒尖顶得屋顶,但架顶部还没交汇到一点,银耳出现一条短的正脊,是一种介于庑殿和攒尖的形态。在方形楼阁、角楼上比较常见。叠落顶:汉代的屋顶,把屋面做成上下二叠的形式,是后来出现重檐顶得滥觞。屋顶做法滴水:位于屋檐檐口处,以利于屋面雨下的排除,瓦的式样做成带形,齿形,尖形。分滴水坐中,勾头坐中。兽吻(大吻):屋面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元代鸱尾渐向外卷曲,有的改称鸱吻。明清的尾部完全外弯,端部由分叉变成卷曲,且兽身多雕附小龙,比例近于方形,背上出现剑把。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脊或盝顶转角处的装饰首。排山勾滴:在

    28、硬山与悬山顶中,垂脊外面的两山顶部,将勾头和滴水与垂脊正向排列于搏风板之上的做法。十三拼:清式正吻,最大号的二样正吻,用13块件拼成,高10.5尺,中7300斤。装修(宋称小木作)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前者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后者如隔断、罩、天花、藻井等。小木作:相对于大木作而言,指木构架建筑中除了梁、柱、枋、斗栱等主要承重的其他构件。版门:多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都是两扇。宽高比1:2,最小不得少的2:5 。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与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木畐(清叫穿带)若干条,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高级的再加门钉和铺首。镜面版门:门扇不用

    29、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槅扇门(宋称格子门):由边梃、抹头等构件组成。一般作建筑物的外门或内部隔断,每间可用四、六、八扇,每扇宽与高之比在1:3至1:4左右。(槅扇大致可划分为花心与裙版两部分;边梃和抹头表面可做成各种凸凹线脚)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窗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瓦筒,墨染,故称乌头门。(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及祠庙、陵墓之前。戟门:天子宫殿、太庙、诸州府官属、文庙、武庙大门内均可列棨戟,以示威仪,但戟数多寡有差,宋代宫门为24,开封府、大都府为14,凡列戟之门均可称为戟门。罩: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30、,大多用于室内,起隔断空间和装饰作用。(形式有:几腿罩、栏杆罩、花罩、落地罩、八角罩等)槏柱:窗旁的柱,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属小木作,不承重。这是宋式名称。直棂窗:一种用直棂木条竖向排列的窗。槛窗:施于殿堂两侧的槛墙上,由格子门演变而来,形式相仿,但只有格眼(清叫花心)、腰华板(清叫绦环板),而无障水板(清叫裙板)。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横披:当建筑物比较大时,可在门、窗上另设中槛,槛上再设横披。既可通风、采光,又避免因门窗过于高大而开启不便的缺陷。漏窗: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构

    31、成几何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多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天花:分平闇和平棊两种。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宋称平棋枋)组成木框,框内放密且小的木方格。【佛光寺大殿和独乐寺观音阁】平棊: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宋代称之平棊,后代沿用较多。藻井:是高级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的御座、神像佛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等。卷棚:又称为“轩”,室内天花一种。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其结构由质轩梁、轩檩和轩椽组成。(明代后广泛使用,江浙一带,官署、祠庙、住宅、园林比比皆是。)金殿:明清二代,个别建筑全部用铜建造,称为金殿。家具、陈设彻上明造(清叫露明):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栱结构全部显露可见,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室内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色彩与装饰色彩晕:北魏时期壁画中使用的手法,是在同一种颜色中使用了有深到浅(称“退晕”)或由浅到深(称“对晕”)的手法。装饰装饰包括粉刷、油漆、彩画、壁画、雕刻、泥塑以及利用建筑材料和构建本身色彩和状态的变化等。宋式彩画:包括九种,分三类:一,五彩遍装法。二,碾玉装以及青绿迭晕棱间装用情侣为主的彩画。三,解绿装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建筑史 名词解释 部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