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系列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

    • 资源ID:13389004       资源大小:28.9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系列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

    1、高考语文系列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24古诗九篇一、念奴娇赤壁怀古1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美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赤壁奇景。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

    2、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CC项,“小乔初嫁”属于侧面描写。2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0】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C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D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BB项,表达的不是思乡之情,而是爱恋之情。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3、怀古3下列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主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

    4、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诫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D永遇乐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B“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

    5、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1】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C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王勃滕王阁序)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BA项,刘裕典故;C项,终军典故;D项,庄生梦蝶和杜宇的典故。三、氓5下列诗句中,感情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痴情)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理性、坚强)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沉痛、哀伤)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怨、无奈)DD项,是“刚烈、决绝”。6对下

    6、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BB项,应为“比”的手法。 7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8下列诗句解释

    7、有错误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D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9对氓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C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

    8、的控诉。D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BB项,“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有意拔高,应为“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10下列对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诗。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采用追忆和对比的写法,揭露了一个喜新厌旧、对爱情不忠的负心郎形象。B氓作者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个对爱情有着美好幻想、温柔多情但又清醒、刚烈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C氓全诗以赋为主,兼用比兴的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

    9、若”比喻女主人公年华正茂、容颜靓丽的青春面貌。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引出对姐妹同胞不要沉溺迷恋负心男子的忠告。D氓中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如“氓之蚩蚩”“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仅起到摹声绘貌的作用,而且读来朗朗上口。DD项,氓没有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而是用比兴、对比的手法,所举例是叠词,没有重章叠句。四、离骚11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诗体,这种诗体被人们称为“楚辞”。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后人将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

    10、为“风骚”。C楚辞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总集,由汉代刘向编成。宋人朱熹有楚辞集注。D离骚的意思就是“罹忧”(遭受忧愁),是屈原晚年被放逐到江南时期的作品。CC项,楚辞中还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12下列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2】A表明屈原出身高贵,是楚王室的后代,所以他必须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 B从“苗裔”来判断,屈原应是苗族人的后代。 C由“朕”“皇考”可以推断,屈原的太祖父曾经是皇上。 D表明屈原出身于贵族正室,身世非常人可比。 DA项,“所以他必须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不当;B项,“苗裔”意思是“后裔”;C项,“朕”意思是“我

    11、”,“皇考”意思是“父亲”。13下列对离骚开头八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自己高贵的出身: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B写自己出生的祥瑞: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感。C写自己美好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D开头八句,叙述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自豪感,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骄傲与炫耀之情。

    12、DD项,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自爱。14下列对离骚第二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体现了诗人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B“内美”句承上,就是指前文所说的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包括诗人的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C“修能”句启下,说明诗人对上天与先人的恩赐感到很满足,采集香花美草,表达自己愉悦的思想情感。D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CC项,并未满足,采集香花美草是为了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15下列对离骚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表达了

    13、作者一心爱国,但是最担心时光流逝,怕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的情感。B“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思念诗人的人。诗人忧国忧民,害怕岁月流逝而自己功业未成;又担忧“美人”对自己的理解滞后。C“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D“何不改此度”,诗人用商量的语气,婉转地说话,体现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这就是“意婉”。BB项,“美人”喻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以致政治混乱。诗人虽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一说“美人”自喻。16下列对离骚赏析

    14、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B离骚是屈原在战国纷争、楚国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下,因进忠言而遭放逐之后写的,他虽遭遇厄运,但仍然崇仰高尚品格,坚信真理在握。C屈原在诗中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明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D离骚开头部分,不惜笔墨从各个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和崇高人格,这体现了屈原因为自己是楚王同宗有点自恋情结。DD项,对自我价值的发现,意味着他的觉醒,体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五、蜀道难17下面是对李

    15、白蜀道难开篇十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A诗人开篇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抒发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B诗人运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等神话传说,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C开篇十句诗句,诗人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叙写了蜀道的起源。D开篇十句诗句,领起全文,感叹山高道难,为全文奠定了“旷达”的情感基调。DD项,“旷达”的情感基调错了,应是“豪迈”或“雄放”的情感基调。

    16、18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19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第二部分前八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A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17、”在北宋初唐文粹中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看,后者较为工整;从气魄看,前者更为壮健。B诗人列举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都怕蜀山之高险来衬托人攀越蜀道之不易。C诗人选择由秦入蜀的必经地特别迂回盘绕的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以显示蜀道之崎岖难行。D末句写在高险的山路上行走,从秦入蜀,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手摸星辰。行人按着胸膛,坐着长叹。DD项,“坐”的意思是“徒然,空”,而不是“坐着”。20下列有关蜀道难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

    18、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D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实则写仕途坎坷”也无依据。21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第二部分后六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

    19、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A此处前二句描绘峰高连天,绝壁倒悬枯松;中间两句描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势猛如万壑雷声。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一形一声,无不彰显险状。B此处“其险也若此”中的“若此”,指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C此处末句一个问句,既可以从蜀中人的立场来理解,又可以从送行人的立场来理解: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来这里/去那里呢?D“连峰去天不盈尺”用了夸张手法写连峰之高,“飞湍瀑流争喧豗”用拟人手法写湍流之急,“砯崖转石万壑雷”用比喻写出崖石经湍流冲击发出声响之巨。BB项,“若此”,指的不止此两句,

    20、更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是指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22诗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作者的用意是()A诗人一开篇就以此句极言蜀道之难,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以下反复出现,使它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B诗人反复使用这样的句子,是为了突出蜀道之难,增强全诗的气势。 C诗人以这句诗作为发语词,以便为下面写各个景点作铺垫。 D在诗的感情转折处,诗人用此句拓展出蜀道上的奇丽景色。 A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全诗。其中B、C两项都只从一个方面说明作用,而D项则在原诗中找不到依据。六、登高23下列对杜甫登高的赏析,不

    21、恰当的一项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CC项“缠绵悱恻”情感错。24下列诗句中,

    22、语言风格与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3】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C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D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BB项,诗风清新;A、C、D三项诗风豪迈。七、虞美人25下列对李煜虞美人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A“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景,历来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春花秋月,也成了恼人的东西,

    23、这是因为李煜过去风流享乐的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切已如过眼烟云。今天看到,只能勾起心中的无限痛楚。所以他怨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才能有个完结。 B往日极尽铺张、富丽堂皇的金陵宫殿,应该依然存在,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宫殿犹在,词人却从至尊帝王沦为备受屈辱的囚徒。“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留恋,感情十分强烈。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D全词将眼前景和忆中事交织,笔法跌宕起伏,通篇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是愁

    24、,令人拍案称奇。DD项,“通篇不着一个愁字”错。26下列诗句中,塑造的形象与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B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D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BB项,塑造的是“思乡怀远的戍边将士形象”;A、C、D三项塑造的是“舍身卫国的戍边将士形象”。八、雨霖铃27下列对柳永雨霖铃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25、、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DD项,“经年”呼应“今

    26、宵”不对,一个时间太长,一个时间太短,没法呼应。28下列诗句中,抒情方式不同于其他诗句的一项是()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C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BB项,直抒胸臆;A、C、D三项,借景抒情。九、琵琶行并序29对琵琶行并序中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

    2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AA项,“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应是烘托悲凉的气氛。30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初次弹奏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A琵琶女校弦试音,就先声夺人,流露了情韵,展示了她卓越的才华与不凡的个性。B“弦弦掩抑声声思”是琵琶女在弹奏中抒发思乡的情感,奠

    28、定全诗低沉伤感的基调。C“低眉信手”“轻拢慢捻抹复挑”正面描写了弹奏时的神态和具体娴熟的指法技巧。D“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BB项,“思乡的情感”错,该是“幽怨的思绪”。3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演奏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技艺娴熟的琵琶女

    29、心潮起伏的表现。B生动的比喻,形象的通感,抽象的音乐写成具象可感的视觉形象,是诗人艺术才华的展示。C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D这部分描写琵琶声惟妙惟肖,酣畅生动,情景交融,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CC项,“乐景写哀情”错,应该是“凄景哀情”,表现乐曲终了,余韵悠悠,听众还都沉浸在凄凉的音乐声中。3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抒怀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

    30、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A前面写琵琶女前后身世的鲜明对比,是为此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抒怀作铺垫。B“地僻无音乐”写环境恶劣、生活孤寂,“黄芦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凄楚景物衬托愁闷心情。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水寒衬心寒,抒写琵琶女被弃后孤寂悲凉的心境。D“山歌”“村笛”是民间的音乐,“呕哑嘲哳难为听”彰显诗人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固执。DD项,“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固执”错,该是表达环境的恶劣、心境的苦闷。33对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身世的询问和肖像描写,采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表现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和难言之痛。 B文中着力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情态,意在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系列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