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 课文详解 《兰亭集序》苏教版必修5.docx

    • 资源ID:13381018       资源大小:47.4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 课文详解 《兰亭集序》苏教版必修5.docx

    1、高中语文 课文详解 兰亭集序苏教版必修5 兰 亭 集 序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就是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了不起的书法作品,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品他的兰亭集序。感知文本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邪(y)临沂(今属山东)人,后居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参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各体皆精,尤其擅长楷书与行书。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魏晋以来的朴素书风,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与钟繇并称“钟王”。由于他卓越的书法艺术

    2、,获得了后世普遍的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创作背景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

    3、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游玩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51岁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还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兰亭集序。知识链接王羲之的书法,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他观察鹅大有关系。他的隶书,史书称“为古今之冠”。晋书作者房玄龄等对他的书法作过如下评论:“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翫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4、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透析文本文题指津“序”和“跋”列于书后的称“跋”或“后序”。序和跋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尽丰富。序,也作“叙”或“引”。“序”一般写在书籍或诗文的前面,分赠序和书序两种。书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讨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还有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

    5、。文本品读兰 亭 集 序王羲之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于2 会 稽3山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 之 兰 亭4, 修 禊 事 也5。 群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贤 毕 至 , 少 长6 咸7 集。此地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长的也都到了。这里有 崇 山 峻 岭, 茂 林 修8 竹,又 有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 流 激 湍, 映 带9 左 右, 引 以 为10 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 流 觞 曲 水11, 列 坐 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

    6、水旁 其 次12。 虽无 丝竹管弦13之盛, 一 觞 一 咏14,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客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是日也,天 朗 气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 清, 惠 风 和 畅, 仰 观 宇 宙 之大, 俯 察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品 类 之 盛15, 所 以 游 目 骋 怀,足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以 极16 视听之娱, 信17 可乐也。情享受视听的娱乐,实在是快乐啊!段意:本段由叙述活动的情形转入写大家的主观感受。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7、人物。然后点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及美好的天气。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夫 人 之相与, 俯 仰 一 世18。 或 取 诸19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 怀 抱,悟 言20 一 室 之 内; 或 因 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寄 所 托 , 放 浪 形 骸 之 外21。虽 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先用景物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至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即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

    8、”“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即“情随事发”。本段一开头就写出了一种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 “俯”“仰”二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度过一生这一话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1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2于:介词,在。 3会(kui)稽:古郡名,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 4兰亭:亭名,在山阴西南。 5修禊(x)事也:举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6少长:年轻的,年长的。 7咸:都。 8修:长,高。 9映带:映衬,围绕。 10以为:作为。 11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杯子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出饮酒。 12次

    9、:地方,旁边。 13丝竹管弦:各种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14一觞一咏:喝一杯酒,作一首诗。 15盛:繁盛。 16极:尽情享受。 17信:实在。 18俯仰一世:一俯一仰之间,医生已过。 19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20悟言:交谈。悟,同“晤”。 21放浪形骸之外:指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 趣 舍1 万 殊2 , 静 躁 不 同, 当 其们的爱好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尽相同,(但是,)当他 欣3 于 所 遇,暂 得 于 已,快然自足, 不 知 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自足,竟不老 之 将 至;及 其所 之 既 倦4 ,知道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对自己所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

    10、,情 随 事 迁5 ,感 慨 系 之 矣。 向6 之 心情随着当前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以前感到欢所 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 不能 不 以 之兴 怀7。 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况 修 短8 随 化, 终 期 于 尽9 !古人 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云:“死 生 亦 大 矣”, 岂 不 痛哉!说:“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怎能不悲痛呢!段意:提出“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每 览 昔 人 兴 感10 之 由,若 合 每当我看到前人生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 一 契11,未 尝 不 临12 文 嗟 悼, 不能喻13同符契

    11、那样相合,总是读古人文章时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 之 于 怀 。 固 知 一 死 生14 为 虚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不 诞,齐 彭 殇15 为 妄 作。 后 之 视 今,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亦 犹 今 之 视 昔。 悲 夫! 故 列 叙 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时 人16 ,录 其 所 述, 虽 世 殊 事 异,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 所以兴怀, 其 致17 一也。 后 之 览 者, 人们生发感慨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亦 将 有 感于 斯18 文。也将有感于生

    12、命这件大事吧。段意:写诗集编成的意义。第二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变迁,历史发展,由盛而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作者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事物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作者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念。至

    13、此,便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表现了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死生亦大矣”毕竟是个哲学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生死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斯文”使“后之览者有”有感于“死生亦大”结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1趣舍:取舍,爱好。趣,同“取 ”。 2万殊:千差万别。 3欣:高兴。 4所之既倦: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 5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6向:先前。 7兴怀:抒发感慨。 8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14、9终期于尽:最后都要消灭。10兴感:兴发感慨。 11若合一契:像符契一样相合。 12临:面对。 13喻:明白。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等同看待。 15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 16列叙时人: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17致:情致。 18斯:此,这。创作思路 记会 写景状物 写景抒情 畅怀幽情 兰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死生亦大矣亭 慨叹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集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议论抒情序 昔之兴感 若合一契 明意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字词锦囊1语音积累会(kui)稽 癸 (gu)丑 修禊(x) 流觞(shng)曲水 游目骋(chng)怀彭殇(shng) 激湍(tun)

    15、 形骸(hi) 趣(q)舍万殊 若合一契(q)2通假字(1) 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取舍,爱好。) (2)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交谈。)3古今异义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古义:全,都。今义:指有盐味) 列坐其次 (次,古义:旁边,水边。今义:次序) 向之所欣 (向,古义:过去,从前。今义:有方向、对着)4一词多义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长、高)修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读j,周年、满一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6、(名词,思想情绪、情致)致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动词,传达、表达)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取得) 所以游目骋怀(代词,与“以”连用,表示“用来”)所 或因寄所托(代词,与“托”构成名词性词语) 录其所述(代词,与“述”构成名词性词语) 毕 群贤毕至(全、都) 毕礼而归之(完毕、结束)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驻地) 以之兴怀(指示代词,那) 之 夫人之相与(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圣人不凝滞于物(引出动作的对象,“被”)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引出地点,“

    17、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5词类活用 死生亦大矣 (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看作相等)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作相等) 其致一也 (致:动词活用为名词,情趣) 群贤毕至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少长咸集 (形容词作名词,年纪轻的与年纪大的) 足以极视听之娱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一觞一咏 (名作动,喝一杯酒)6文言句式(1)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没有明显标志的判断句)修禊事也 (“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 (正常语序应为“于所遇欣”,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 (正常语序

    18、应为“于斯文有感”,状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3)省略句(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省略主语“众人”)引(之)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宾语“之”)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放浪(于)形骸之外 (省略介词“于”)探究文本重点品读1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第二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就是“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悲痛?说说作者因何而痛。面对世俗生活,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另一种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短暂的满足

    19、,可转眼间,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而功业无成。不仅如此,作者还认识到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而又不断地厌倦,充满欢乐也充满烦恼,令人感慨。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流去,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殊途同归,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如此渺小而脆弱,却又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了“痛”,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2第二段的感情基调是“痛”,第三段则是“悲”,这是一样的情感吗?那么作者

    20、他为什么“悲”,“悲”的是什么呢?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虽然东晋名士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

    21、后人,“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王羲之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在此询问古今,发出悲叹。3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从全文看,“兴尽悲来”是主线:摆脱了个中俗务的纠缠,邀集新旧朋友,来到山水胜地,或游赏或畅饮,由衷的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油然而生。但是,享受了难得的欢聚与快乐后,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面对生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是慨叹“死生亦大矣”。王羲之上因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难以长久延续而感到“死生亦大矣”。所以,这种悲伤增强了对生命中幸福的爱与贪恋,加强了对长生的企慕。可见,文中的缠绵悱恻不过是贪恋而不得的怅惘而已。难点突破1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

    22、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2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

    23、。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艺术鉴赏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三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

    24、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意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探究创新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慨不已,有人据此认为作者情调低沉、感情消极,你如何看待诗人的人生感悟?甲生:的确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的“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避免不了生命殒灭的规律,“悲夫”!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

    25、对王羲之不会没有影响。乙生:我不赞同“消极说”。从上文来看,诗人对集宴环境的描绘素淡雅致,摄其神韵,语言纯朴简洁,妙趣天成,若没有一颗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之心和快乐的心境,怎会有如此手笔?虽有一些苍凉感叹,但字里行间暗含眷恋之情,应看作是积极的。丙生:作者驳斥了庄周的“生死一”“彭殇齐”的虚无思想,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量齐观,说明他敢于正视生与死、寿与夭的大事,敢于直面人生的大问题。佛教、道教把生死看得很超脱,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宜空谈玄理,这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是文中的一个亮点。师评:文章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

    26、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愉悦闲适的情绪顿时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伤情绪,但到篇末,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产生了珍惜时间、眷念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又趋于平静。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待我,所以他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所以,作者感叹人生的短暂,恰恰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类文品析送孟东野序韩愈【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

    27、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

    28、、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

    29、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破题】 这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加以赞扬和宽慰,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感慨和不满。【赏析】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全序仅篇末少量笔墨直接点到孟郊,其他内容都凭空结撰,出人意外,但又紧紧围绕孟郊其人其事而设,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显得空疏游离,体现了布局谋篇上的独到造诣。历数各个朝代善鸣者时,句式极

    30、错综变化之能事,清人刘海峰评为“雄奇创辟,横绝古今”。【译文】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音乐,是人们心中郁闷而抒发出来的心声,人们选择最适合发音的东西来奏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因此春天让百鸟啁啾,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依靠他们来表达意见。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歌声来表达。殷朝善于表达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达的是周公。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 课文详解 《兰亭集序》苏教版必修5.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