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文言文真题.docx

    • 资源ID:13380157       资源大小:32.3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文言文真题.docx

    1、高考文言文真题查看更多 转载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文言文阅读(下)201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

    2、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

    3、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宗质而罹靖康

    4、之乱罹:遭遇B愿霁怒霁:停止C除知台州除:罢免D终身饮恨饮:含着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东南无之,必也蜀必宽譬之,饮泣强食宗质负其母归予一见不敢再A焉乃于者B乎其以者C乎乃以也D焉其于也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

    5、”的一组是既长,仕所至必求母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规无子,子台州之子ABCD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第II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

    6、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四、(21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答案】【答案】8C9C10B11A12B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吗?【解析】8试题分析:除:授予官职。【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7、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9试题分析:此题中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应是表承接的词语;“焉”做语气词一般放到句首,由此排除AD,中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

    8、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此题注意“焉”和“以”的用法,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10试题分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1

    9、1试题分析:不能反应“至孝”,与“李台州”无关。【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是人物是“李台州”,品质是“至孝”,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不能反应“至孝”,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12试题分析:“素来”错误。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文中有“亦未知其孝”。【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

    10、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轶”“竟”“揖”“以”“若”“兹”“谓”【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

    11、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轶”“竟”“揖”“以”“若”“兹”“谓”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201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浩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浩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浩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

    12、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

    13、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C詈不佳詈:责骂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

    14、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答案】6B7D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

    15、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解析】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同语境吻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比较,以发现问题。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

    16、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2016年浙江卷(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

    17、“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

    18、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注】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D读书三十乘乘:车。

    19、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

    20、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16A17B18C19(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

    21、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20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解析】16试题分析: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然的确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是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具体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期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合。【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22、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7试题分析:题中,B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好像”之意。A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8试题分析:题中,C项错误

    23、在于,根据文本全文,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试题分析:题中,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自失”即自

    24、己感到失落;“晌之”即“给他吃”的意思,“鲜洁”即鲜美洁净。第(2)句中的“方”即“才”,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篇,蛄蟪就是蝉,蝉的寿命很短,不知道春秋季节的轮换。【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0试题分析:题中文段,“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动

    25、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句;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句;“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句。【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可以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句子词语结构的对称,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晋朝太康中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同他谈轮。张华看他

    26、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

    27、藏有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秦始皇烧掉了诸子

    28、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持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李。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墨子节用

    29、:“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23去无用之费24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23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

    30、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24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墨子关于“为政”的思想,文段中阐述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它的意思就是: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考点定位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文言文真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