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文综历史.docx

    • 资源ID:13373606       资源大小:102.0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文综历史.docx

    1、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文综历史山西大学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文科综合试题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 佛教、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 B. 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C. 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 D. 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据材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儒家

    2、以外的其它思想流派和行业得到发展,这反映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故D选项正确;A选项只涉及佛教和道教,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故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不仅仅涉及思想方面,含有其它行业,故不能说明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这反映了佛教和道教以及其它各个行业,“皆可为也”说明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认可,故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据此即正确判断。2. 明朝徽商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攫取官位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

    3、身官僚行列,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B. 明朝的制度环境C. 科举改革创造机遇 D.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徽商攫取官位或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这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极力与官僚阶层拉近距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重农抑商、以“士”为社会最高阶层的制度环境,故B选项正确;贾而好儒不等于与官僚阶层拉近距离,故A选项错误;“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说明当时做官的途径不仅仅限于科举,故C选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B。3.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4、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A. 分化地方权力 B. 加强中央集权C. 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D. 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知,通过同僚之间的相互制约来防止在行省内一人权力独大,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分化地方权力是权力运行机制的体现,而非目的,

    5、排除A;提高行政效率、妥善处理各民族等都与材料无关,排除B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4. 清世宗规定,将沿海、沿河、苗疆、烟瘴地区以及直隶州等执掌紧要或地方特殊的官缺,定为题缺或调缺,不再归吏部月选,改由外省督抚题补,以改变其职司机构、选任方式和候拣官员素质。这一规定A. 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B. 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使地方的独立性加强 D. 是对科举制度的有益补充【答案】B【解析】据材料“执掌紧要或地方特殊的官缺改由外省督抚题补,以改变其职司机构、选任方式和候拣官员素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省督抚题补紧要或地方特殊的官缺有利于提高这些地方的官员

    6、素质,从而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选项正确;直隶州不属于边疆地区,故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外省督抚仍然听命于中央,故地方的独立性不可能加强,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5. 1844年,米切尔先生曾将各种质料的中国土布样品寄到英国去,并且标明其价格。有人告诉米切尔先生,按照他所列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生产那种布匹,更不能把它运往中国。这说明A. 英国生产的布料种类单一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违背价值规律.C. 中国闭关政策没有质变 D. 中国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按照他所列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生产那

    7、种布匹,更不能把它运往中国”,说明当时英国生产同种布匹成本更高,因此中国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排除;1844年中国国门已被打开,排除D项。点睛:本题需要理解“按照他所列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生产那种布匹,更不能把它运往中国”的含义,即在英国的生产成本更高,据此比较中国和英国各自的经济优势。6. 曾国藩认为清政府“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他提出的对策是“惟赖守和议,绝无更改,用能中外相安”。据此可知,曾国藩的外交思想A. 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 B. 体现了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C. 透

    8、露出弱国无外交的心态 D. 对外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答案】D【解析】据材料“惟赖守和议,绝无更改,用能中外相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外议和、妥协求和的思想,但外国列强的侵略本质决定了这一外交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故D选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体西用”,材料未涉及,故A选项错误;妥协求和不属于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故B选项错误;对外议和也是一种外交的手段,故材料无法体现弱国无外交的心态,故C选项错误。故选D。7. 1931年春,中共提出“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在20世纪40年代又提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推动民主

    9、革命发展的需要 B.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C. 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需要 D. 地主阶级拥护中共的领导【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中共提出“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0世纪40年代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故中共提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故B选项正确;民主革命发展变化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故A选项错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也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情制定的,故C选项错误;地主阶级属于封建剥削阶级,不可能拥护中共的领导,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

    10、提条件是熟练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内容及其影响,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势力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据此即可正确判断。8. “中共领导人一直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A. 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B.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答案】A【解析】据材料“除苏联阵营的

    11、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政策,这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A选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不是新中国初期,故C选项错误;改革开放在1978年后,也不是新中国初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时对于材料关键信息的理解应该结合教材知识,“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反映了当时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

    12、的包围和敌视,以社会制度为依据实行相应的外交政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9. 代表平民利益的保民官,向元老院提出,必须限制法官的权力,决不能允许法官把他自己的放肆和任性当做法律。这促使罗马A. 万民法的诞生 B. 成文法的诞生C.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D. 民族矛盾难以缓和【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能允许法官把他自己的放肆和任性当做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限制法官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这促使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B选项正确;万民法的诞生的背景是罗马疆域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和民族交往的矛盾增多,材料未涉及这些背景,故A选项错误;限制法官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应该有利于缓解平民与贵族矛盾,故C选项错

    13、误;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故D选项错误。故选B。10. 英国某著名政治社会学家描述19世纪中期的英国时说:“国家宪法对英国人来说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是规范当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这表明英国A. 法律意志至高无上 B. 奉行和平改良政策C. 注重实际政治经验 D. 注重实行分权制衡【答案】C.11. 进入19世纪,古巴变为世界市场上蔗糖的最大供应地,南非大量出口羊毛和酒,桑给巴尔出口丁香,冈比亚大宗出口花生,澳大利亚兴办牧羊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 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原料 D.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答案】C【解析

    1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材料“蔗糖、羊毛和酒、丁香、花生、牧羊场”都属于原料,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原料产地的问题,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故D选项错误。故选C。12.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 德意与法国

    15、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C.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一致通过”和“多数赞成”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是否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问题,也就是国家间能否一致行动的问题。这种分歧就是国家利益与超国家的集体利益的矛盾,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美国;C选项说法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观点;D选项错误,这不是德国与法国之间争夺的问题。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

    16、答。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已有保护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它们的意识。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他认为,政府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来,“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仲主张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他提出,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他说,“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体现了保护

    17、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使之正常增殖的思想认识。摘编自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材料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强调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宣言还向全世界呼吁:“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在利用知识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宣言规定的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所应采用的共同观点和共同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根据和国际环

    18、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摘编自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不同时期环境保护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1)先秦时期:颁布法令,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山林川泽的管理;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山林川泽,有计划地利用生物资源,使之正常增殖。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规定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应采用的共同

    19、原则。(2)背景先秦时期:铁器的使用使大量土地被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战乱频繁,土地荒芜,生态环境失调;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有识之士(如管仲)的大力推行。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自然环境破坏愈加严重;盲目地追逐利润和竞争使高污染企业涌现;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历史价值: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为依法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借鉴,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宝贵遗产。【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保护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它们”、“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据材料二“保护

    20、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所应采用的共同观点和共同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根据和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先秦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两个角度概括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思想。(2)本题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据材料二“1972年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生产力进步、生态环境破坏、统治者支持、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等方面说明两个不同时期环境保护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唤

    21、醒环境意识、提供历史借鉴等方面概括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怎样看待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让清朝政府继续存在下去,稳步地、有序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来得更快些,受到的损害也会更小些;革命只会对社会造成破坏,把事情搞糟。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对已经腐烂到如此程度,只在苟延残喘的清朝统治集团,还指望它能轰轰烈烈做出一番大事业,稳定地、有秩序地推进改革,使中国的现代化来得更快些,不说是痴人说梦,至少也是缘木求鱼。摘编自金冲及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依据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就晚清最后十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22、观点一:晚清最后十年间,清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证:经济上,清政府推行新政,制定法规,兴办实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政治上,预备立宪、改革司法制度,新设或调整中央机构等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思想上: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鼓励留学等措施,有利于开阔民众视野,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总之,晚清最后十年,中国在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观点二: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证:政治上,清政府充当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仍

    23、占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缓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思想上,清政府仍以儒家思想维系统治,反对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实行文化专制。.观点三:综合观点一、二作答。【解析】本题依据材料“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让清朝政府有序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来得更快些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只在苟延残喘的清朝统治集团,还指望它能轰轰烈烈做出一番大事业不说是痴人说梦,至少也是缘木求鱼”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择一种或两种观点就晚清最后十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从推动或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结合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加以论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

    24、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

    25、,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答案】(1)措施: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减少每贯钱的枚数;禁止铜币外流;对铸币征收高额出口税;试行铸用铁钱;使用金银(如金沙、银锭);发行纸币和票据。(2)背景:宋代出现币源危机;政府为解决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乏力;铜钱笨重不利于长途运输;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

    26、币源压力;便于交易、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后世纸币的发行与运用影响深远。、【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币制改革。第(1)问,关于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根据材料归纳,主要是关于铸币原料方面的规定,再就是税收和替代品。第(2)问,关于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主要回答两个方面:一是金属货币出现原材料方面的问题,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关于纸币出现的意义,主要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回答就可以。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29年,日本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跌至500日元。其它商品价格也纷纷下跌。1931年,失业人数达

    27、到413000人,1932年达到489000人。一战后,随着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新财阀。他们依靠国家政权、专业银行和军事部门的支持,采用新技术,发展与军事和殖民扩张有关的新兴工业。1931年12月,每100日元合约49美元,1933年5月,仅值约23美元。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随之下降。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从11.5亿日元增至至21.75亿日元。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外国人113万中,日本人占23万。进出口总值4.62亿海关两之中,日本占49%。外国投资20.63亿日元中,日本占73%,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1936年,日本

    28、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同年,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剑指苏联和各国民主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等国展开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世界的斗争。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日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为发动二战所作的准备。【答案】(1)国内环境:出现经济危机,商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增多,同时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国外环境:各列强展开瓜分世界的斗争。(2)准备: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实施日元贬值,倾销商品;加大对中国的移民和经济侵略;制定作战方略,打击共产

    29、主义运动,争夺势力范围。【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发动二战的背景和战前准备。(1)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9年”,这一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影响都很大,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很严重的情况,想借此转嫁危机;国外方面,各列强进行了瓜分世界的斗争。(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31年到1936年,日本大量发展军事等工业、倾销商品、进行移民、制定对外侵略扩张的国策等,联系所学,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是太阳系日心说的创立者,也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496到1506十年间,他到意大利求学,主要攻读医学、法律、神学等专业,还钻研了大量的古

    30、希腊著作。哥白尼的天才在于体系的建构,他的伟大成就是天体运行论。在此著作中,他提出地球和其它行星每天围绕着它们自己的轴自转,同时每年又围绕静止的太阳运转。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哥白尼的学说传入中国。成书于1640年的历法西传介绍了天体运行论的卷次目录及一些观测结果,但对日心地动说没有提及。成书于1643年的崇祯历书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但没有完整介绍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对地动说进行了否定。当时的一些文人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态度。如清朝著名经学家阮元在其畴人传中说:“其(日心地动说)为说至于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所以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摘自杨小明哥

    31、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答案】(1)背景:文艺复兴的开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依然存在;近代教育的发展。(2)原因:理学的精神束缚,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当时文人的反对与否定;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传统科学没有向近代科学转变;中国仍为农耕文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哥白尼的日心说,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背景”的解答关键在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由哥白尼生活的时代可联系的知识点有“文艺复兴运动”、“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由材料信息“他到意大利求学,主要攻读医学、法律、神学等专业,还钻研了大量的古希腊著作”可推知“近代教育的发展”等。第(2)问,“日心说没有收到重视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材料信息“当时的一些文人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态度”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反对哥白尼的而学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解答,如专制制度、农耕经济、理学束缚、自然科学落后等。考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注意事项

    本文(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三下学期模块诊断文综历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