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生物上海卷试题详细解析.docx

    • 资源ID:13371276       资源大小:2.28M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生物上海卷试题详细解析.docx

    1、高考生物上海卷试题详细解析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上海生命科学卷)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 ) A人类皮肤感受器 B蝮蛇颊窝 C飞蛾的触角 D鱼类侧线答案:C 解析:化学感受器是以感受化学刺激作为适宜刺激,并由此产生向中神经冲动的 感受器。人类皮肤中有多种感受器比如热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等但不属于化学感受器,A错误;蝮蛇颊窝里有一层很薄的膜,对热非常敏感,能感知周围气温千分之几摄氏度的变化,属于温觉感受器,B错误;飞蛾的触角可感受昆虫性信息素等化学刺激属于化学感受器,C正确;鱼类的侧线

    2、能感觉水流方向、强度和振动,但不能感受化学刺激,D错误。故答案选C。2图1表示细胞中一种常见的水解反应。下列化合物能发生此种反应的有( ) 多肽 淀粉 纤维素 脂肪A B C D答案:A 解析:图1表示的是一种常见化合物的水解反应,且水解产物为一种单体物质,多肽水解产物为氨基酸与图1所示相符合,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与图1所示相符合,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葡萄糖与图1所示相符合,脂肪水解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两种物质与图1所示不符合,答案选A。3图2显示了细胞的部分质膜及其周围物质,其中一定代表蛋白质的符号是( )A B CY D和Y答案:C解析:膜蛋白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外在膜蛋白或称外周膜蛋白、内在膜蛋

    3、白或称整合膜蛋白和脂锚定蛋白。图中代表蛋白质的符号一定直接和膜相接触,答案选C。4下列细胞属于G0细胞的是( )A神经细胞 B肝细胞 C肌肉细胞 D骨髓细胞答案:B解析:休眠细胞暂不分裂,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G0期细胞, 如淋巴细胞、肝、肾细胞、休眠的种子细胞等。答案选B。5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 B不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 C核酸中含5种含氮碱基 D. 蛋白质由自身的核糖体合成答案:B解析:乙型肝炎病毒有明显的嗜肝性也叫嗜肝病毒即它侵人人体后就要专门进攻 肝脏,钻入肝细胞在干细胞中增殖,故A错误,B正确;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4、含有4种碱基,C错误;乙型肝炎病毒的蛋白质由宿主的核糖体合成,D错误。故答案选B。6图3显示了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大写字母代表物质,其中物质Z直接参与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X是葡萄糖 BY是丙酮酸 CQ是甘油 DZ可以是氨基酸脱去氨基的碳链答案:C解析:上图表示的是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行有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为甘油和 脂肪酸参与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其中X代表葡萄糖,Y代表丙酮酸,Z为乙酰COA,因Y为丙酮酸P可生产Y则P为甘油,Z为乙酰COA,Q能生产Z则Q为脂肪酸,故答案选C。7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下列条件中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

    5、) A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B细胞膜外侧有识别水分子的受体 C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 D水分子不能穿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答案:A解析:发生质壁分离的必要条件有半透膜,浓度差,以及伸缩性小于原生质体的 细胞壁。故答案选A。 8葡萄糖穿越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度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 ) A细胞内的氧浓度 B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数量 C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 D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值答案:C解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方式是协助扩散,其运输速度主要受细胞膜上载体数量 的限制,答案选C。 9在工业化大量培养植物试管苗的过程中,一般进行如下操作,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诱导形成芽 取合适外

    6、植体 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诱导形成未分化状态的细胞 诱导形成根 A B C D答案:B解析:通过组织培养产生试管苗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选取合适外植体消毒接种在脱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形成未分化状态的细胞,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割接种在芽诱导培养基上诱导生芽,生芽后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后进行炼苗移栽,故选B。10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 A能利用光能合成糖类 B是发生三羧酸循环的场所 C能对分泌物进行加工 D是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水解的场所答案:B解析1:根尖分生区细胞是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材料,学生大都很熟悉,所以命题的切入点好。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较小,多

    7、呈立方体状,细胞核明显,具有较强的分生能力和旺盛的代谢水平。但根尖是不具有叶绿体的,所以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发生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进行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答案直指B。此题综合型强但难度适中,是对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不偏不怪,粗心的考生会误选D,有机物的水解多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内发生是氧化分解,且底物不是大分子,是丙酮酸。解析2: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只有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果,而线粒体是进行三羧酸循环的场所,故选B。 11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 B心跳呼吸加快,代谢速度增加 C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8、 D胃肠蠕动加快答案:D解析:人在紧张时会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使心跳呼吸加快代谢速度增加,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故答案选D。12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4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4乙。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 )A B C D答案:B解析1:实验组向光弯曲生长,所以向光侧伸长的少,背光侧伸长的多。对照组直立生长不发生弯曲,故其向光侧与背光侧伸长长度相等,伸长量应介于实验组两个伸长量之间,对应于曲线。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分别对应于曲线和。题图来源于教材,考生看来很亲

    9、切。试题叙述简单,题意简洁明了,用字很节省。对考生的身体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高。体现了对能力考查和对知识考查的统一,重点测量了考生的逻辑思维力。但此题选对与选错都很容易,应有较高的区分度,也有利于对中学教学的合理指向,是很不错的命题。解析2:植物相光性是由生长素向背光测运输引起的,对照组中生长素均匀分布不 表现出向光性,因此实验组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最大,其次是对照组,实验组向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最小。故答案选B。13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此时,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调节反光镜(或亮度调节钮)和光圈。正确的操作是( ) A用平面镜

    10、(或调低亮度)、光圈缩小 B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放大 C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放大 D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缩小答案:C解析:高倍镜下,视野变小了,所观察区域变小,通过显微镜进入眼睛的光线就 少,因此视野变暗,所以换成高倍镜后要调高亮度即用凹面镜和大光圈,故答案选C。 14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一定相同的是( ) A来自同一只红眼雄果蝇的精子 B来自同一株紫花豌豆的花粉 C来自同一株落地生根的不定芽 D来自同一个玉米果穗的籽粒答案:C解析1:主要考查细胞增殖和生物的繁殖过程的基本知识,记忆的部分较多,综合性强,对能力的要求不高,难度不大,属于学科内综合容易题。但试题涉及

    11、面很广,都是生物学的最基本核心点,为揭示生命本质的内容。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基因突变等,通过一个小题目全考查到了。文字简练,含义清晰,平铺直叙,娓娓道来,题的境界很美,命题水平较高。解析2: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因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重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因此答案选C。 15图5显示肝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交换,X和Y分别可代表( )A葡萄糖、CO2 B氨基酸、胰岛素 C肾上腺素、尿素 D甘油三酯、脂肪酸答案:A解析:在肝细胞代谢过程中,血液携带的氧气和葡萄糖可进入肝细胞,而肝细胞产生的CO2和尿素等可进入血液,故答案选A。 1

    12、6某蛋白质由124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8个SH,在肽链形成空间结构(如图6)时,生成4个二硫键(SS),若氨基酸平均分子量为125,则该蛋自质的分子量约为( )A13278 B13286 C1 3294 D15500答案:A解析:125*124-123*18-4*2=13278,故答案选A。17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表1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A状况一定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 B状况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 C状况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位置变化 D状况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tRNA的种类

    13、增加答案:C解析1:状况酶活性未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数未变,但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密码子肯定会变,对应的氨基酸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所以氨基酸序列变与不变皆有可能。A错。状况虽然酶活性下降一半,但氨基酸数目未变,所以氨基酸间的肽键数一般不会改变。B错。状况酶活性下降很明显,氨基酸数减少。氨基酸数目的改变可能是起始密码位置的变化,也可能是终止密码位置的变化,所以C正确。状况酶活性增加较明显,氨基酸数目也增加了,但tRNA的种类是固定的,不会因此增加的。要求考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对问题分析与综合等方面,试题体现了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全面准确的把握,充分考虑了中学和大学的实际,命题技术很高

    14、。解析2:状况酶X和酶Y活性及氨基酸数目均相同并不一定是因为氨基酸序列 没有变化,也可能是因为氨基酸被性质类似的氨基酸取代等原因引起A错误,状况酶Y活性只有酶X的50%但氨基酸数目相同,因此肽键数不变,B错误;状况引起酶Y氨基酸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子位置前移造成的,C正确;编码酶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tRNA种类的增加因此状况的不可能是因为tRNA数目增加引起的,D错误,故答案选C。18据研究,从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2头大熊猫体内提取36种蛋白质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这说明( ) A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 B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C大熊猫的蛋白质功能

    15、比较单一 D大熊猫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较低答案:B解析: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 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因此大熊猫体内蛋白多态性低不能说明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A错误;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因此大熊猫蛋白质多态性较低可以说明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B正确;蛋白质多态性低与蛋白质功能单一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低没有直接联系,故C、D错误,因此答案选B。19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上有许

    16、多宽窄不一的横纹,下列对横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宽窄不一是DNA复制次数不一致所致 B每条横纹各代表一个基因C横纹便于在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 D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在同种果蝇中都不同答案:C解析: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是由于其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复制不同步。染色体大 量堆积形成的,由于这种大量堆积的染色体有的部分容易被染色,有的部分不容易被染色故呈现出宽窄不一的横纹横纹在同种果蝇中相同因此可以用来在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故答案选C。20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

    17、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碱基对 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答案:D解析1:关键在于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是二酯键。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是重要信息和限定条件,如果是考生真的认真做过本实验的话,此题很易,否则很易选错。在DNA主链上,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通过磷酸二酯健相连结,其实课本中都有这样的平面图和立体图,所以每对碱基的DNA分子中具有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二酯键应为4(中间)、2或3(两端)个,14个连接物即14个二酯键,最多

    18、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所以D正确。此题很新颖,为新创题,但却又很亲切,考生读后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和困惑。因为这是课标中的一个活动课题,学生应该做过,并且这又是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点,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本题的妙处在于在平凡中可以见非常,即一般考生会选错,只有高素质的考生选对的几率大,很有利于选拔人才,所以命题技巧是高超的,完全达到了考纲和课标的要求,能很好的完成高考的使命。解析2: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磷酸因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4个所以无法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故A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可以搭建出3个AT和4个

    19、GC的DNA片段但此时需要26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故B错误,因只有14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故只能搭建一个有4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最多有44种不停的DNA分子模型,故答案选D。21假设一对夫妇生育的7个儿子中,3个患有血友病(H-h),3个患有红绿色盲(E-e),1个正常。下列示意图所代表的细胞中,最有可能来自孩子母亲的是( )答案:B解析1:血友病和红绿色盲都是伴X染色体遗传,高中生都知道的。所以决定血友病(H-h)红绿色盲(E-e)的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因而选项CD都是错误的,AB 两个选项,显然B项更符合题意:“7个儿子中,3个患有血友病(H-h),3个患

    20、有红绿色盲(E-e),1个正常”。因为儿子的X染色体只来源于母亲,儿子大部分有病,少数正常(发生了X染色体的部分交叉互换)。试题入手处很平易,似乎是平时练过的题目。但又很独特,综合考察伴性遗传、减数分裂和等位基因概念,虽然思维跨度不大,却也逻辑严谨,调理分明。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维品质。试题难度适中,信度高,区分度大。有利于中学落实课标的理念。解析2:等位基因为与同源染色体的相应位置D错误,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 性疾病,红绿色盲也是伴X隐性遗传病,7个孩子中既有完全正常的又有患血友病和患红绿色盲的,但没有即患红绿色盲又患血友病的,因此最可能的选项为B。 22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

    21、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7,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为( )A0.2 B0.3 C0.4 D0.6答案:D解析:36个月时AA的基因频率为0.2、Aa的基因频率为0.4、则aa的基因频率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4+0.4+0.4)/(0.4+0.2+0.2+0.4+0.4+0.4)=0.623某小组研究干旱对玉米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见图8,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B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生长素影响远远人于对脱落酸的影响C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减少量越来越多D随着干

    22、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答案:A解析1:图中四条曲线从两点出发,分别代表生长素和脱落酸的浓度变化过程。图例显示上面两条线表示生长素,下面两条表示脱落酸。注意纵轴的量和单位是一致的,都是mmol/g鲜重。很明显,下面两条线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A正确。AB 两项说法相反,故B错。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减少量是越来越小的。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在实验一周后呈快速下降趋势。CD错。本题为常规考题,考生会平时练过类似的。注意对考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测量,也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的考查。难度不大,为容易题。但分值只有2分,在紧张的

    23、高考考场上,对考生思维的要求已经不低了。解析2:由图8可以看出干旱引起脱落酸浓度大幅上升,而对生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故A正确,B错误;在干旱胁迫后期生长素含量有所上升,C错误;在干旱胁迫后期脱落酸浓度有所下降,D错误,答案选A。24把某哺乳动物从24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后,测得其体温如图9。同时,测定其体内促甲状腺素的浓度。下列能正确表示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的是( )答案:A解析1:把某哺乳动物从24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在1 h 时开始回升,4 h 后体温回复到正常值。调节体温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而甲状腺激素又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促甲状腺激

    24、素的分泌。所以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一定是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对应A。此题切入点低,选对有一定难度,体现了对知识、能力的双重考查。命题思路常规,利于考生答题。解析2: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当从24环境中进入1低温环境中时会,会暂 时引起哺乳动物体温下降,并通过体温感受器传达到大脑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温上升,体温上升又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下降,故选A。 25研究者从冰川土样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的青霉菌菌株,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最可行的做法是( ) A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B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再进行筛选 C将

    25、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的基因导入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D设置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再进行筛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因选育脂肪酶活性高的菌株,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筛选是可行的,A正确,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会将青霉菌产生的脂肪酶水解不能筛选出高脂肪酶活性的菌株BC错误,设置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与脂肪酶活性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能筛选出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的菌株D错误,故选A。26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

    26、球数量均为12个。则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 答案:D解析:雌雄个体均能产生数目相同的两种配子,故选D。27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 ) ANa+流入细胞内 BCa2+流入细胞内 CK+流出细胞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答案:C解析1:神经递质释放是在神经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的复杂过程,即突触小体处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化为兴奋状态的内正外负时发生。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情况应为抑制突触小体处的电位发生反转的因素。“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

    27、内电位更负”,当然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试题材料常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考生常见的内容。但命题的设问角度比较好,命题暗示也很到位,叙述简洁明了,思路清楚,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难易适中,利于中学生物教学的正常开展。解析2:Na+流入细胞内是引起动作电位的原因,因此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Ca2+流入细胞内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的必要条件因此Ca2+流入细胞内有利于神经递质释放, K+流出细胞促进神经细胞恢复到静息电位不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是神经递质释放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答案选C。28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10

    2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0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B图10乙表示强化过程C图10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消退D若对图10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则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答案:A 解析1:图甲中条件反射尚未建立,声音刺激属于无关刺激,在条件反射建立后为条件刺激。A错。主要对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进行考查,命题直接简要,情景新颖别致,是紧张的高考中难见的良性情绪促进剂。解析2: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因图10甲中的声音还未产生条件 反射故不属于条件刺激,A错误,答案选A。29在酶的催化水解过程中,酶与底物会形成复合物,最终把底物水解,形成产物。已知酶

    29、催化水解的反应时间和产物生成量的关系如图11。那么,在反应过程中酶底物复合物浓度变化曲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1:本题可先用排除法排除AD,剩下BC。再比较BC的区别在于开始的一段,呢个更真呢?从题图可以看出,在反应的前5min,反应产物的生成量接近直线增长,说明在这一过程中酶底物复合物浓度基本稳定不变,5min后反应速率明显下降,应是酶底物复合物浓度下降所致,所以选B。解析2:酶促反应开始时底物充足,酶底物复合物浓度在水解产物指数上升阶段 保持不变,随着底物浓度减少酶底物复合物浓度不断降低,最后接近于零,答案选B。30基因A-a和N-n分别控制某种植物的花色和花瓣形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基

    30、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表2。一亲本与白色宽花瓣植株杂交,得到F1,对F1进行测交,得到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粉红中间型花瓣:粉红宽花瓣:白色中间型花瓣:白色宽花瓣=1:1:3:3。该亲本的表现型最可能是( )A红色窄花瓣 B白色中间型花瓣 C粉红窄花瓣 D粉红中间型花瓣答案:C解析1:结合题中表2信息分析,对F1测交后F2的表现型及比例,粉红:白色=1:3,即粉红1/4,白色3/4,正常测交比例为1:1,即显性占1/2,隐性占1/2,现在是Aa占1/4,1/4=1/21/2。为什么?F1中Aa只有1/2,另1/2是aa,问题迎刃而解。另一对,中间型花瓣:宽花瓣=1:1,F1为Nn。所以综合

    31、上述分析,F2基因型及比例是AaNn:=1:1。据题意,F1是某亲本与白色宽花瓣植株(aann)杂交得到,因而此亲本的基因型是AaNN,表型型是粉红窄瓣花。当然亦可采用逆向思维法逐个试一试然后作出判断。此题不愧为最后一道选择题的分量。思维跨度较大,从表现型到基因型再到表现型多次转换,虽然不难,但准确判断也需思考一阵子。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属于能力型考题。命题材料新颖而不复杂,直接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文字的阅读方面做文章,直击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点,彰显命题的大气之特色。利于改进不良的题风气。解析2:红色窄花瓣(AANN)*白色宽花瓣(aann)=F1粉色中间型花瓣(AaNn), F1测交得F2粉红中间型花瓣(AaNn)粉红宽花瓣(Aann)白色中间型花瓣(aaNn)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生物上海卷试题详细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