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政治分析题高分必背.docx

    • 资源ID:13365477       资源大小:34.24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政治分析题高分必背.docx

    1、考研政治分析题高分必背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

    2、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2)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必然战胜

    3、旧事物: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3)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

    4、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沪江论坛风中

    5、劲草 主编 2011 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核心考题(冲刺必备) 专卖 2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4)矛盾的

    6、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5)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7、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矛盾解决的形式:矛

    8、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4)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2)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

    9、、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区别: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沪江论坛风中劲草 主编 2011 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核心考题(冲刺必备) 专卖 3加速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10、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87多选、分析)1)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

    11、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12、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反事例:“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

    13、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04分析)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注意多选时不要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三项搞混)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14、。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单选、多选、89分析) 沪江论坛 风中劲草 主编 2011 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核心考题(冲刺必备) 专卖 41)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

    15、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3)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单选、94多选)10新增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这一认识运动过程

    16、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3)客观实践和主观认识都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反对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97辨析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唯心真

    17、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选、多选、分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客观真理、世界可知、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世界是

    18、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

    19、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沪江论坛 风中劲草 主编 2011 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核心考题(冲刺必备) 专卖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4)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

    20、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具有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1、科学发展观(单选、多选、分析)(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

    21、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2、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要性)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

    23、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是根本原因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必备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关键主观条件)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24、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沪江论坛风中劲草 主编 2011 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核心考题(冲刺必备) 专卖 6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是革命的战略阵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3、统一战线(单选、多选、分析)1)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中国

    25、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

    26、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

    27、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4.分配制度(单选、多选)(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依据: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坚持按劳分配

    28、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才能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沪江论坛 风中劲草 主编 2011 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核心考题(冲刺必备) 专卖 7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

    29、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性主要有: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人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城乡、地区、脑体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

    30、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单选、多选、分析)(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1)“两个坚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

    31、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5)政策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政治分析题高分必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