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资源ID:13331021       资源大小:84.8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书中记载:“周垃,柳、七星、张之分野也。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材料主要反映的是A. 周人维护分封制B. 西周商业繁荣C. 周朝的社会巨变D. 周人见利忘义【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中可以看出,私营工商的

    2、崛起,逐步改变了从前唯有贵族特权才能生成经济效益的现状,这说明周朝社会发生巨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故AB项排除;周人见利忘义的说法明显属于贴标签行为,故D项排除。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士不耕天下受饥,女不织天下受寒”可知强调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人祸容易破产的特点,C选项

    3、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落后性,D选项排除。3.韩非子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由此可见,韩非子A. 认为儒墨之学是不可信的 B. 反对法古,主张顺势而为C. 强调法治的不容置疑性 D. 极为排斥“尧舜之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的意思是现在还要去考察三千多年前尧舜的思想,想来更是无法确定的吧,强调的是一种变革的精神,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顺应社会发展而进行变革,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4.战国时的墨子提出了“官

    4、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主张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这说明他A. 要求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B. 洞悉了宗法文明的局限性C. 揭露当权者为己谋取私利 D. 顺应了当时政治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是对当时选拔人才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度的批判,体现的是墨子对宗法文明局限性的洞悉,B选项符合题意;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材料未涉及当权者谋取私利的说法,C选项排除;法家的思想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D选项排除。5.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5、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

    6、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

    7、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7.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上述思想最可宝贵的成分是A. 天人相分 B. 天人感应 C. 人定胜天 D. 可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D选项符合题意;所谓天人相分论,亦即认为“天”与“人”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客观运行的规律,但无法互相干涉,A选项排除

    8、;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B选项排除;人定胜天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C选项排除。8.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A.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答案】C【解析】【详解】“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该理学家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C正确;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A;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

    9、因材施教”,排除B;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D错误。9.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答案】D【解析】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反映了朱熹承认人性的正当需求,故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区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并未涉及为封建统治辩护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内容将人性的正当需求作为“天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的伦理纲常,故C错误;朱熹承认

    10、人性的正当需求,区别不正当的“人欲”,这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分天理与人欲的不同点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结论。10.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 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 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答案】A【解析

    11、】【详解】“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呼唤“政治变革”,排除B;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与“人性本善”无关,排除C;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并非批判社会现实,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王夫之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即可。11.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A. 蔡伦改进造纸术B. 张衡发明地动仪C. 华佗发明麻沸散D. 西汉

    12、记录太阳黑子【答案】A【解析】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是“四大发明”, 而蔡伦改进造纸术,使书写材料变得方便易得,大大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以后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进程有深远影响,而地动仪、麻沸散和授时历则没有起到这种作用,所以答案选A,排除BCD。1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A. 重人伦轻自然B. 理论体系完备C. 重实用和经验D. 重实验科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

    13、“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忽视理论研究和实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重人伦轻自然”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B选项错误,依据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学理论体系并不完备;D选项错误,依据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学理论并不注重实验科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的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实用和

    14、经验,再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相关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A.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 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 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 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本

    15、题的关键信息是“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1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的频繁使用B. 书写材料的不同C. 各国变法的实施D. “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

    16、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15.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可见汉画A. 为政治教化服务B. 其理论已经成熟C. 深受汉武帝推崇D. 艺术感染力极强【答案】A【解析】由“汉画题材重经史故

    17、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可以看出政府主要是利用绘画进行教化服务,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汉画的理论发展;C项错误,汉武帝不是推崇汉画,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艺术的感染力。16.“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文人画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B. 注重追求逼真摹写C. 画家文化素养多元D. 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文人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追求抒情写意,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

    18、艺术性、文学性、哲学性,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答案为C项。文人画在唐朝时期产生,排除A项;B项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排除;文人画主要是满足知识分子的文化需求,排除D项。17.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B.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C.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句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诗画本一

    19、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熟知以及离骚体诗的特点辨析。18.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A.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

    20、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排除;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点睛】“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答案】A【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

    21、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

    22、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20.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A. 知

    23、行合一的认识论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D.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智者学派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价值,另外一方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A选项主要针对的是理学;B选项不符合心学思想;D选项错误,两者主要强调的是主观体验。21.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A. 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B. 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

    24、衰落C. 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D. 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答案】C【解析】材料中“不得不进行道徳反思”的信息强调思考的作用,属于理性思维,故C项正确;A项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与材料中理性思维内涵不符;材料中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信息,故B项错误;D中标准是知识,不符合题意。22.西塞罗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的观点A. 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B. 强调了法律至上的理念C. 突出强调了人民主权原则D. 突出强调自然法的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国家构成的原则是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

    25、共同”,这体现了罗马共和制的确立,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排除B;材料强调了人民在组建国家中的重要性,但是古代罗马政治特征并不是人民主权,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23.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1532年)中提倡政治权术和强权政治,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认为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这种思想A. 深受中国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B. 植根于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C. 是人文主义者政治思想共识D. 导致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基雅维利时期的意大利四分五裂,这种政治局面使得马基雅维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为了加强君

    26、主权力而可以不择手段,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的法家思想并未影响到意大利,排除;选项C错在“共识”,排除;材料强调加强君主权力,这与民主政治的特征不符,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马基雅维利所处时代的意大利政治情况,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解答。24.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A.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 探求对人体理性认识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

    27、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

    28、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25.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的双方最有可能是A. 伏尔泰与法国贵族B. 薄伽丘与异端裁判所法官C. 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D.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人应该是主张“因信称义”,即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和解释圣经,由此判断对话的双方应该是马丁路德和罗马教廷的官员,C项符合题意;“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

    29、自己良心的约束”的言论不符合伏尔泰和薄伽丘思想的特点,排除AB项;苏格拉底时期还没有出现圣经,排除D项。2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树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A. 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B.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C.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D. 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答案】C【解

    30、析】【详解】A强调思想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B强调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排除;材料中对投反对票的女议员进行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以及去世后在“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一切都体现了对言论自由的贯彻,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故选C;D强调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1)据

    31、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材料二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2)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二中汉初之“失”的含义,并概括董仲舒所谓 “当更化”的内容。材料三 几个世纪以后,对李贽的缺点,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简评李贽的思想。【答案】(1)内涵:以仁做为礼乐的内核。追求:成为仁德之人(成君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2)含义:汉初治国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