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讲义.docx

    • 资源ID:13288345       资源大小:71.86KB        全文页数:1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讲义.docx

    1、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讲义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述(1)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4)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

    2、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2、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3、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4、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

    3、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

    4、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3)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梦田(4)近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国家化2.教育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4.教育的法制化(1880)

    5、英国(1763)德国(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第2节 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2、教育学研究的价值(1)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2)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

    6、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3、教育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2)墨家:兼爱非攻(3)道家:道法自然(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豫时孙摩(“豫”预防,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孙”不陵节而施,教学遵循顺序进行、学不躐等;“摩”学习中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

    7、化为优点。)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柏拉图: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4)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教育学的独立性态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育观点:1.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现世目的是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2.“泛智教育

    8、”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3.教学适应自然;4.学制系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5.班级授课制;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2)卢梭:爱弥儿,人与生俱来自由平等,纯朴良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教育。(3)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4)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教育遵循自然(5)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观点:1.道德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教学理论建立在

    9、心理学基础上;2.教育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和他的学生席勒的观点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特点。赫尔巴特被看做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4.学校即社会;5.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3)20世纪教育学的多

    10、元化发展1.实验教育学:欧美;梅伊曼、拉伊。2.文化教育学: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克伯屈。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中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5.批判教育学:当代西方;(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发现法德国瓦根舍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

    11、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法国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第2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第1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

    12、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影响教育技术。(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4、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

    13、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其中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2.学生文化学生文化,就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3.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5、教育的相对独立

    14、性(1)教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第2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5、,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2)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3)教育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条件:外部依赖于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状况;内部依赖于教育自身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表

    16、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三个层次组成: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即年龄特征。(3)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最佳期

    17、。(4)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第3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1节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

    18、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当前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1)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普遍)(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特殊、具体化)(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发生的变化。4、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19、)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5、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1)个人本位论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赫钦斯、马利坦、马

    20、斯洛、萨特等。(2)社会本位论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孔德(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观点: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4)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六、我国教育目的(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957: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

    2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

    22、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概念)42(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第2节 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3、。包括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和教育管理系统方面。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2、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902壬寅学制

    24、日本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1903癸卯学制日本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1912壬子癸丑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壬戌学制美国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2.1958年的学制改革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横向: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纵向:

    25、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长期规划提出: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坚持德育为先

    26、、能力为重、全面发展。5、教育制度的发展(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美国分支型学制:前苏联3.非制度化教育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大众化(低于15%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大众化阶段;大于50%普及化阶段)。

    27、我国高校:1999年扩招,1998年9.8%;2004年19%,跨入大众化阶段。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第4章教师与学生第1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1、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3)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28、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其他说法:1.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2.学生心灵的培育者角色(学习的指导者角色)3.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全面性、多样性、差异性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3.连续性:时间连续4.广延性:空间广延5.长期性:周期长,影响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6.间接性: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7.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8.示范性9.劳动方式

    29、个体性10.劳动成果群体性4、教师威信(1)教师威信概述1.概念: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2.分类:权利威信、信服威信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4.形成: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形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5、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2)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

    30、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教学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6、教师专业发展(1)概念(2)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知识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奠基阶段)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5)教师专业化的实现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


    注意事项

    本文(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