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农学园艺专业复习题doc.docx

    • 资源ID:13250495       资源大小:36.61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学园艺专业复习题doc.docx

    1、农学园艺专业复习题doc农学园艺专业复习题事业单位考试可用农学园艺专业复习资料第一章、农学复习资料1. 作物的分类一、 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例如小麦属禾本科, 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 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二、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 温度为10C左右,最适温度为2025C,最高温度为3035C,如稻谷、玉米、高粱、甘 蒋、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2、。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C左右,最适1218C, 最高2630C,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二)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 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 如水稻、玉米、大豆、廿薯、棉花、烟草等。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养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 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h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 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三) 按作物对CO2同化

    3、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 (景天酸代谢)作物。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 粮食作物(1) 禾谷类作物。绝大部分属禾本科。养麦属蓼科。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2) 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3) 薯芋类作物。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二) 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 纤维作物。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 麻。(2) 油料作物。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3) 糖料作物。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4) 其它作物(有些为嗜好作物)。烟草、茶叶、咖啡

    4、等。(三) 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苕子紫云英三叶草草木樨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浮莲(四)药用作物三七 天麻 人参黄连枸杞 何首乌 灵芝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有多种用途。根据需要,同一作物,有时被划在这一类,有些被划 在另一类。此外,还有按作物播种季节分为春播(夏播)作物和秋播(冬播)作物。按收获季节分为 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等。2. 我国种植业分区1. 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 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 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 长江屮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 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6. 华南双季稻、廿蔗、热带作物区7. 川陕盆

    5、地稻、玉米、蒋类、桑、柑桔区。8. 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9. 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衙萄区10. 青藏高原青棵、小麦、油菜区3作物的生育期及生育时期的概念1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2.作物的生育吋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 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 统一。儿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小麦 出苗、分廉、起身、拨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豆类 出苗、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期棉花岀苗、现蕾、开花,吐絮等期甘薯岀苗、采苗、栽插、分枝、封垄、落黄、

    6、收获等期。4感温性、感光性的定义(温光反应特性)所谓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乂称感温性、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 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 性。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 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这段低温诱导也称为春化。依据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通过春化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的要求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冬性 类型、半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3类。1. 作物的感温性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 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一般分为以下3

    7、种类型:2. 作物的感光性(1)短日照作物 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果适当延长黑暗,缩短光照可提早开花。相反,如果延长日照,则延迟开花或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属 于这类作物的有大豆、晚稻、黄麻、大麻、烟草等。(2) 长日照作物 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缩短黑暗 可提早开花。而延长黑暗则延迟开花或花芽不能分化。属于这类作物的有小麦、燕麦、油菜 等。(3) 日中性作物开花之前并不要求一定的昼夜长短,只需达到一定基本营养生长期, 在自然条件下四季均可开花,如 养麦等。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 生长期。如不

    8、同水稻品种基木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为1560天。不同春播甘蓝型油菜品种 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为2427天。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 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4. 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 生长期。水稻对温光的反应特性表现为感光性(短日照缩短生育期)、感温性(髙温缩短生 育期)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高温短日照都不能改变营养生长日数的特性)。作物的生长中心 是指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的器官。处于生长中心的器 官,对光合产物需求迫切,竞争能力

    9、强,因而同时也是全株有机养分输入屮心和养分分配屮 心。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中心器官类型不同,其代谢特点亦不同。5. 产量的构成因素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作物产量=单位面积株数x单株产品器官数x产品器官重量谷类作物产量=穗数谷X单穗粒数x粒重类作物产量=穗数x每穗结实粒数x粒重豆类作物产量=株数x每株有效荚数x每荚实粒数x粒重薯类作物产量=株数X每株薯块数x单薯重棉花(皮棉)产量二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x每铃籽棉重x衣分(一)产量构成因素油菜 产 量=株数X每株有效角果数X每角果粒数X粒重甘蔗产量=有效茎数X单茎数烟草产量=株数X每株叶数X单叶重绿肥作物产量=株数X单株重(二)产量形成的特点1. 以

    10、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的作物麻类作物、烟草和饲料作物,收获产品是茎、叶,主要在营养生长期收获,薯类作物以地下部肥大的薯块(块根或块茎)作为栽培的主要收获物。2. 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作物(1) 禾谷类作物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经历完整的生育前期、屮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按 穗数、穗粒数和粒重顺序完成,而穗数和粒数形成又是重叠进行的。(2) 双子叶作物一般而言,单位面积的果实数取决于密度和单株成果数。因此,自播 种出苗(或育苗移栽)就已开始形成,中后期开花受精过程是决定阶段,果实发育期是巩固 阶段。其中大豆、棉花、匏麻、花生可分为一种类型,它们的花果在植株上下各部都有(花生主 要在下部),都是边开花结果,边

    11、进行营养器官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比较突出, 容易发生蕾花果的脱落(花主则是果针能否入土和发育饱满的问题),结果数是影响产量的 主要因素。另一类作物如向日葵、红花、油菜,芝麻、亚麻等,它们的果实着生在植株顶部或上部(芝 麻),在营养生长基本结束或结束Z后(芝麻还有小部分营养生长)才开花结实,先开的花 较易结实,后开的花常因环境已不适或植株衰老而不能结实。先结的果实中结籽率高低常成 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三、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一)作物产量现状和潜力作物光合性能作物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强度x光合时间)呼吸消耗X光合产物分配利用这五个方而称为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光合性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根

    12、本途径在于改善光合性能,关键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改善光合性能 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叶片吸收转化太阳能的能力(一) 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全 量称为生物产量。组成作物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总干物质的90%95%,其余为 矿物质。因此,光合物质生产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二) 经济产量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由于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 品不同,不同作物所提供的产品器官也各不相同。同一作物因利用目的的不同,产量概念也 随之变化。如玉米作为粮食作物时,其产量是指籽粒;作为饲料作物时,其产量

    13、包括叶、茎、 果穗等全部有机物质。(三) 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 率。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尤其是收获茎叶为目的的作物。收 获指数是综合反应作物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一个通用指标。6. 光能利用率的定义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占同一期间同面积上入射太阳 辐射能的百分率称为光能利用率。7. 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1) 漏光损失。(2) 光饱和浪费。已知稻麦光饱和点约为全日照的1/31/2,更强的光不能提高光合速 率,而形成浪费。事实上,光强在光饱和点以前,光合速率已不随光强成比例地增

    14、加,说明 那时光能己不能被充分利用而被浪费。即使群体的光饱和点较高,甚至在全口照下仍未饱和,但上部叶层仍因光饱和而有浪费,下部则因光照不足而达不到应有的光合速率。(3)条件限制。有时由于环境条件不合适,如温度过高过低,水分过多过少,某些矿质 元素缺乏,CO2供应不足,以及病虫害等等,一方而会使光合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 光能利用;另一方面会使呼吸消耗相对增多,最终使产量降低。&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I. 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 环境和栽培技术9.作物品质的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1形态指标2.理化指标)(三)食用 品质

    15、(四)营养品质(五)工艺品质(六)作物的加工品质10 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 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II. 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体(相)、液体(相)和气体(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约占土壤组成的50%o其中土壤矿物质一般占95% 以上。矿物质既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又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 质部分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以及腐殖质。土壤有机质 -般不足5%,但是,它在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作用。液体部分的主

    16、要组成是土壤溶液。水分进入土壤后,可与土壤固体部分发生相互作用,浸 出可溶性物质,含有各种可溶性物质的土壤水,叫做土壤溶液。土壤溶液约占土壤组成的 25%, 土壤溶液包括水分、溶解在水屮的盐类、有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以及最细小 的胶体物质。土壤气体部分主要是指土壤的空气含量。土壤空气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也有-部分空气是 土壤中进行着的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土壤的三相物质是土壤各种性质产生和变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改良土壤, 首先就是改造土壤的组成,调节三相比例,使Z适合作物生产的要求12. 土壤质地及分类,三类的基本特性土壤中的矿物颗粒对按其直径大小分为若干等级(粒级),按土壤中各

    17、粒级的构成情况, 可以把土壤质地分为3类9级(卡钦斯基的土壤质地分类制),即砂土类(粗砂土、细砂土)、 壤土类(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类(轻粘土、中粘土、重粘土)。各类土壤 的特性如下:砂土类。土壤以沙粒(10.05mm)为主,占50%以上。土粒间孔隙大,大孔隙多,小孔 隙少。土质松,易耕作;透水性强,保水性差;保肥能力差。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容 易出现前期猛长,后期脱肥早衰的现象,施肥管理宜勤施少施。对块根类作物的生长有利, 也适宜种植生长期短而耐瘠薄的植物,如芝麻、花生、西瓜等。粘土类。土壤以细粉粒(VO.OOlmm)为主,占30%以上。总孔隙度大而土粒间孔隙小, 土质

    18、粘重,干时紧实板结,湿时泥泞,不耐旱也不耐涝,适耕期短,湿犁成片,耙时成线, 耕作困难。通气透水差,易积水,有机质分解慢,保水保肥强。植物常有缺苗现彖,幼根伸 长慢,“发老苗不发小苗二 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枇杷等。壤土类。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土粒以粗粉粒(0.50.01mm)为主,约占40%,细沙粒 少于30%。土粒适中,通气透水良好,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耐旱耐涝,耕性良好, 发小苗也发老苗,是耕地中的“当家地和高产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土壤孔隙不仅承担着对作物水分、空气的供应,而且孔隙本身也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肥沃的土壤都具有相当数量直径3250pm的大孔隙,以使作物根系顺

    19、利伸展;土壤小还 应有10%以上直径N50pn的中等孔隙,这些孔隙形成的网络是土壤具备良好排水功能的基 础;土壤中必须有大于10%的直径0.550pm的小孔隙,这是土壤具有良好保水性能的条 件。13. 土壤空隙划分的标准大、屮、小土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形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度。这 些都能影响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比例,并进而影响土壤供应水分、养分的能力,影响通 气和热量状况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穿透情况。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结构愈 好,土壤肥沃度愈高14. 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雨、降雪和灌水;如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 充足的土壤水

    20、分是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先决条件,也是影响作物营养的主导因素,土壤 水分不足(特别是对湿生作物)和过多(对旱作物)都会影响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15.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是指土壤中的物质组成、组分之间和固液相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 以及离子(或分子)在固液相界面上所发生的化学现象。包括土壤矿物和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电荷特性、土壤吸附性能、土壤酸度、土壤缓冲性、土壤氧化还 原性等。16. 土壤的离子吸附和交换。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可吸附阳离子。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以及不 同胶体上的阳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和离子热运动可互相交换,叫阳离子的交换吸附作用。

    21、在一 定pH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暈叫阳离子交换暈(CEC)。阳离子的交换作用是 土壤屮植物有效阳离子的主要保存形式。阳离子交换量高表明土壤的保肥性好。阳离子交换 量是高产土壤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土壤缓冲性和环境容量的参数之一17.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1 土壤的活跃组成成分。2 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同时通过同化作用合成多糖类和其他复杂有 机物质,影响土壤的结构和耕性o参与土壤中碳、氮素和矿物元素循环,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微生物有固 氮作用。植物根际微生物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如根瘤菌、菌根和真菌等能为植物直接提供氮 素、磷素和其他矿质元素的营养以及各种有机营

    22、养,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刺激1&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作用的强度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还受被矿化的有机化合物中有关元素含量比例的影响,。O腐殖化作用的进行有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19.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1溶解状态。即溶解于土壤溶液中的呈离子态存在的土壤养分2吸附态:即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离子态养分,主要是吸附在带负电荷胶体表面的阳离 子3. 难溶解状态。即存在于土壤矿物和有机质及难溶性盐类中的养分。20土壤养分到达跟表面的方式及特点中国耕作土壤养分含量为:氮0.030.35%;磷(P205)

    23、0.040.25%;钾(K2O)0.13%;其他 养分含量通常分別在百万分之几或十万分之几左右。土壤养分的总贮量中,有很小一部分能 为当季作物根系迅速吸收同化的养分称有效养分;其余绝大部分必须经过生物的或化学的转 化作用方能为植物所吸收的养分称潜在养分。作物主要是从土壤溶液中吸取养分。固相部分的养分一般需要先进入土壤溶液才能被作物 利用。,植物吸收的氮中有30%60%、磷有50%70%,钾有40%60%是来自土壤。21. 作物制度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包扌舌种什么 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儿茬,以及哪

    24、一 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 作、混作和套作;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22. 作物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原则。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基础(二) 社会需求是导向(三)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是重要条件23. 腹种的基本概念复种是指同一年 间套作的主要类型有:粮粮间套作;粮经间套作;粮菜饲料(肥)间 套作等;农鱼、农菇种养结合间套模式如稻m养鱼、稻m养鸭、稻田种菇、玉米和蔗m种菇、 果园种菇等。2&套作定义及方式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

    25、式。套作的主要类型有:以 棉花为主的套作;以玉米为主的套作;以小麦为主的套作;以水稻为主的套作等。29. 套作间作的不同套作和间作所不同的是,套作共生期短,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30. 轮作与连作的概念(掌握)1.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攵种形式的种植 方式。如一年一熟条件下的大豆T小麦T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I可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 在同一 m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m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水旱轮作。在m地上轮换种 植多年生牧草和大田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草田轮作。2. 连作与轮作相反,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的复

    26、种方式的种植方式。而在 同一出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连年种植的称为复种连作。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通称为“换茬”或“倒茬连 作也叫“重茬”。31. 连作的危害(掌握)合理的轮作可以增产,而不适当的连作不仅产量锐减,而且品质下降。32. 连作的危害的原因(掌握)连作基本原因有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三个方面。1. 生物因素土壤生物学方面造成的作物连作障碍主耍是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 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2. 化学原因 指连作造成土壤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而对作物生长不利,主要是营养物质的 偏耗和有毒物质的积累。3. 物理因

    27、素某些作物连作或复种连作,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 物的继续生长。33. 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及主要原因(了解)1忌连作的作物作物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发育异常,减产严重,甚至绝收。其忌连作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特殊病害和根系分泌物対作物有害。据研究,甜菜忌连作是 根结线虫病所致。西瓜怕连作则被认为是根系分泌物水杨酸抑制了西瓜根系的正常生长。这类作物需要间隔五六年以上方可再种。另一类以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 日葵,茄科的辣椒等作物为代表,其对连作反应的敏感性仅次于上述极端类型。一旦连作, 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造成较大幅度的减产。这类作

    28、物的连作障碍多为病害所致。陆稻(水稻 早种)连作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轮线虫及镰刀菌数量增加所致。这类作物宜间隔三四年再种植。2. 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等作物,対连作反应的敏感性属于中等类型,生产上常根据需要対这 些作物实行短期连作。这类作物连作二三年受害较轻。3. 耐连作作物这类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作物。它们在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的前 提下,耐连作程度较高。34. 作物育种的基本概念、任务作物育种是指人类以改良现有作物品种,选育及繁殖作物新的优良品种为目标,以满足人 类对农产品的要求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工作。它的任务除发现和利用现有优良变异类型外,还要采取杂交、理化因素处

    29、理等方法人工创 造新的变异类型,通过培育、鉴定和选择,创造新的优良品种乃至新的物种,以满足作物生 产不断发展的需要。35. 作物品种的概念及特征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这 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有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 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 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1品种的稳定性 2.品种具有地区性3. 品种特征特性的一致性4品种利用的吋间性36. 育种目标的定义育种目标就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也就是在一定的口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

    30、件下所育成新品种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确定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的前提, 育种目标适当与否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37. 引种的概念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品种(或品系),经过适应性试验后,在木地区直接推广种 植的生产实践。引种工作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解决生产中迫切需 要良种的有效措施。3&引种的一般规律外地品种能否在本地直接利用,关键问题在于它能否很好地适应本地区的口然坏境条件, 因此,引种时首先必须掌握原产地与引种地区生态条件的差异程度以及作物品种的感温性和 感光性强弱;其次是根据品种对温、光反应的特性,学握耕作栽培技术特点。上述引种规 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具

    31、体的植物种和品种看成是具体的自然条件下的产物。39. 选择的类型(掌握)口然选择:在口然条件下,生物体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适应于自然界 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连续繁殖下去;不适应于自然界的个体,则遭到死亡或消灭。这个 过程就叫做“自然选择二人工选择:在人为的作用下,选择符合人类所需要的变异类型,淘汰那些对人类不利的变 异类型,这个过程叫“人工选择二现代的作物品种是在自然选择基础上的人工选择产物。40. 选择的基本方法(掌握)选择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两种,即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如果就其选择 的次数而言,上述两种方法又可分为一次选择法和多次选择法。1. 单株选择法单株选择法是在原始群中,或在一个作物的杂交群体中,按照育种目标选择符合要求的一 些优良变异个体(单株、单穗或单铃等),并按个体分别收获、脱粒(轧花)、编号、保存, 下季再分别播种成株行,进行鉴定比较,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后代,然后选育出最优变异 个体后代作为品系。以后再经过一系列比较试验、鉴定,各种性状和产量显著优于对照种的, 作为新品种。这种方法是目前育种工作中最常见的。2. 混合选择法在作物的原始群体或杂交群体中,根据育种目标选育多个优良个体,混合脱粒、保存。下


    注意事项

    本文(农学园艺专业复习题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