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复习题第三章.docx

    • 资源ID:13242252       资源大小:24.9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复习题第三章.docx

    1、马克思复习题第三章疑难热点问题分析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既然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又何以能够选择呢?这里首先要明确,人们的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选择,而绝非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这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是不能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其次,又要承认我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并不否认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与空间。而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第三,人们的历史

    2、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人们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其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2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

    3、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这双重关系犹如社会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决定于生产力

    5、的发展,而且也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或变革。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也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

    6、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四、知识运用与能力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及答案1 社会基本矛盾是()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A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7、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A 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 意识形态中去寻找C 生产方式中去寻找D 上层建筑中去寻找4 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A 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 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 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D 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5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科学文化的发展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A 人的自

    8、然属性B 人的道德属性C 人的社会属性D 人的精神属性7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 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 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 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8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C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9 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 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B 都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C 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 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0 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A 同所有人预期的目的完全

    9、一致B 与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完全一致C 同大多数人的愿望完全一致D 与任何人的意志都不会完全一致(参考答案:1 D2 A3 C4 D5 A6 C7 D8 D9 A10 C) (二)多项选择题及答案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A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B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E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A 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B 主观符合了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C 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D 人们有可能掌

    10、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E 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3 生产关系包括()A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产品的分配方式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E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4 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原理,告诉我们()A 社会规律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B 社会规律是自发形成的C 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决定于人的自觉活动D 能否实现主体目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性的发挥E 对社会发展具体模式的选择可以超越主客观条件5 人类社会是()A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是物质世界

    11、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C 是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D 精神的产物E 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6 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其表现有()A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B 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C 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D 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不需要人参与而自发地起作用E 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揭示和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进程和趋势7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 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B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C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D 地理环境是社会

    12、发展的决定力量E 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8 社会历史的发展()A 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B 是直线式连续发展的C 要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实现D 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E 其曲折发展的辩证性质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是互不相容的9 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A 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B 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C 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D 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E 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10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说()A 只要先进的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了B 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

    13、障碍C 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D 需要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E 需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参考答案:1 BCE2 BC3 ACE4 ACD5 ABE6 ABCE7 ABC8 ACD9 CDE10 BCDE) (三)主要概念解释1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 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肯定人口因素

    14、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反对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决定力量的人口“决定论”。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二者的辨证统一,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

    15、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3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应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4 社会形态

    16、社会形态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马克思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这种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对社会形态演进问题有两种表述,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

    17、理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另一种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四)基本问题解答1 什么是社会进步?其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答: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进步的程度也就越高。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又有道德的、文化的。在这综合的众多的标准中,有一个根本的、最高的标准,这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

    18、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答:(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19、,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这已被30几年改革的实践所证实。3 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原理,说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

    20、精神文明的可能性。答:(1)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从历史的纵向即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相反,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较高。(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首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虽然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决定作用,但在思想领域的某些方面却可以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优秀思想成果是可以继承的,既可

    21、以“古为今用”,又可以“推陈出新”。再次,一般地说,政治和法律思想对其它社会意识影响最大,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已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指导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辨析题及答案1 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答:这种观点夸大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的选择性,否认了这种选择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因而是错误的。客观规律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的进程和方向,规定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可能性和范围,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条件进行

    22、选择,并把可能性变成现实,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但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和完全自由的,受着客观规律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在客观规律和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和范围内进行选择。人们对客观规律和条件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有更大的自由。脱离客观规律和条件,无视社会需要,主观任意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就会陷入不自由的境地。2 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答: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之所以说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第一,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第二,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第三,它是当代人实

    23、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因此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3 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答:这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论断。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无数互相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构成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每个人都对“合力”有所“贡献”,都“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因为每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有的起推动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其作用的大小、范围、深浅也有程度的不同。但应指出,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六)材料问题解答1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

    24、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六册)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

    25、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久治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

    26、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2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

    27、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材料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能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材料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请回答:(1)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2)材料1、2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3)试指出材料1、2的共同缺陷。答

    28、案要点:(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3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

    29、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2: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防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要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生态工程建设要同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要把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大力植树种草,实行封山育林。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切实保护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植被。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和围湖造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治理草原退化沙化碱化,加强

    30、草原建设和保护。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土地和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加强沿海水域环境和渔类资源的保护。制定鼓励政策,推进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的承包、租赁和拍卖,加快开发和治理,切实保障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摘自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公报)材料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

    31、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明形态的建立。(2007年10月17日14:58来源:中国环境报)请回答:(1)怎样理解材料1恩格斯的论述中为什么说:“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2)结合材料2分析说明要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措施?(3)结合材料3分析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恩格斯告诫人们,在社会生产中,要正确处理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自然界将给人们以惩罚。由于人类对保护自然不够重视,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往往是在牺牲保护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这

    32、种胜利,虽然取得了短期效果,但是,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又是对人类发展不利的,常常把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抵消了。(2)A 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B 要把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大力植树种草,实行封山育林。C 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D 制定鼓励政策,推进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的承包、租赁和拍卖,加快开发和治理,切实保障开发者的合法权益。(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改善民生、实现民主的高度关注,是建设政治文明、法律完备、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可以预见,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复习题第三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