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下第一单元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3140049       资源大小:833.2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下第一单元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docx

    1、四下第一单元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四 年 级 上 册 第 一 单 元主备人:四年级语文组原单元构成单元主题江山如此多娇学情分析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本组课文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风景美不胜收,而且语言丰富多彩,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本单元教学中还要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 野,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程内容课时规划古诗词三首3课时,桂林山水2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七月的天山1课时,语文

    2、园地4课时总课时共12课时“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单元主题江山如此多娇课程内容课时规划第0.5课时: 单元导读课第2.5课时: 预习过关课第4、5课时: 整合品析课第6课时: 单元整理课第7、8课时: 拓展阅读课第9、10课时: 习作训练课总课时共10课时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祖国山水的秀美,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风光,从而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2、引导学习古诗、散文不同文章体裁表达的方法和特点。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4、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5、观察一处景物,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要按

    3、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第1课时: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学习任务。2、了解本单元表达情意的方法。3、体会本单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本单元表达情意的方法;体会本单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小组合作预习的良好习惯培养。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导标1、出示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学习提示:认真默读导语两遍,边读边标划出本单元的学习要求。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主默读导语3、小组交流4、全班汇报,明确目标。(1)体会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2)积累优美词句。(3)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5、请大家打

    4、开课本第一单元的目录,读出这几篇课文的题目;6、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二、任务导行1、背诵本单元古诗词和优美句段。2、推荐阅读相关文章。3、积累描写景物的句子、诗词。4、观察校园,按一定顺序描写校园,能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优美句段。教学意图明确单元目标,带着目标学习第2、3课时:预习过关课设计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教学目标1培养自觉预习、自主学习,善于与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预习,能识记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本单元的生字。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4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能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意见。5能就课

    5、文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文本,识字写字。(1.5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第一单元“江山如此多娇”,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二)初读正音1请同学们将这四篇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遇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2.小组内分段读课文,帮同学解决读不标准的地方。小组长把小组内都不会读的字词或认为难读的字词写到黑板上;3.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黑板上的字词读音。4.

    6、出示“词语盘点”中的部分易错和难理解词语,小组交流字义,找出有异议的词语。5.师生共同解决难理解词语,强化易错词语的读音。(三)初步观察,进行分类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第一单元生字,先将它们按照结构分类。左右结构共20个:潭、螺、谙、澜、瑕、骆、驼、障、绵、浙、桐、浓、稍、擦、蜿、 蜒、乳、据、源、额;上下结构共7个:亭、峦、罗、泰、簇、臀、攀;半包围结构共1个:庭;独体字1个:兀(四)分类讲解: 1.左右结构: (1)左窄右宽类: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根据方法,自己练写一遍。 (2)左宽有窄类:额、乳横应左低右高,要特别注意右竖与左

    7、边的间隔略等于左偏旁的宽度。根据方法,自己练写一遍。 2.上下结构: 重心平稳,比例得当,收放适宜,注意穿插。根据方法,自己练写一遍。(五)作品展示 1.小组内展示,组员相互评价,在写的最漂亮的字的下面画星,并在组内推选优秀者。 2.班级内展示,各小组相互评价,最终班级内推选出三名优秀者,一个优胜小组。(六)当堂巩固听写词语:洞庭、玩赏、无瑕、攀登、屏障、泰山、孔隙、仰卧、臀部、蜿蜒、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突兀森郁(七)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从识记生字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谈)(八)作业 完成本单元看拼音写词语练习。板书设计: 正音 多音字 辨析 字形古诗词三首 谙(

    8、n) 尽、磨 庭 延 庭桂林山水 卷 瑕 暇 澜记金华的双龙洞 转 蜒 庭 臀 蜿七月的天山 冲二、通读文本,初步感知。(1课时)(一)再读感知1.字词的读音解决了,课文会读得更好。小组内再轮读课文,读后交流学习单。2.边听小组同学交流,边圈划出相关句子。3、全班交流。1、交流预习单。知诗人、知作者。知内容。交流两篇讲读课文桂林山水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主要内容。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记金华的双龙洞: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及亲身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以及大自然的热

    9、爱)之情。七月的天山:从天山的( 水 )、( 树)、(花 )三方面写天山的景物特点,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二)默读深思1.教师多媒体出示默读要求:2.学生根据要求默读、思考,完成以上内容后,既可以再自由朗读一下所有课文,又可以读选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3.学生质疑。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三、课后作业:1、搜集描写山水的诗句。2、阅读课本“宽带网”,搜集五岳或五大淡水湖的有关资料,在图片、文字或声像世界里,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教学意图通过自学、群学识记生字,理解字义,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以后识字理解打基础。梳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基本常识,为品读课作铺垫。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

    10、能力的同时,教师又能了解学情,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第4课时:整合品析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能迁移运用。4、积累描写山水的优美语句,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1、诵读、解读、悟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2、学习用相同句式描写事物,用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意。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迁移运用。教学准备PPT 学案教学过程一、主题回顾同学们,通过对一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初步学习,你分别

    11、感受到什么?古诗三首:江南山水的秀美。桂林山水:水:静清绿;山:奇秀险。记金华的双龙洞:溶洞的神奇壮观。七月的天山:天山夏天风光奇异。二、品读一古诗词三首作者怎样对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景色进行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一)合作学习,自学感悟1、小组内交流(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想画面等理解诗意, 反复品读体会感情)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二)教师指导点拨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2、引导悟情。三首同样都是描写江南景色,作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从选取的景色中体悟作者的心境。 预设: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景色特点的? 预设:“尽”“静”两字给人静寂之感。以“动”衬

    12、“静”烘托了李白心灵的孤寂与寂寞。 (三)学法指导 明确:1、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表现景色特点。2、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四)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三、品读二桂林山水(一)理解、学文,欣赏山水之美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山:“静”“清”“绿”;水:“奇”“秀”“险”。这些特点的?根据标画的语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法?简单写写你的感受。(二)自学标画批注(三)小组交流

    13、(四)汇报教师点拨预设:赏析漓江的水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比喻、排比)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贴切而精妙。三个相同句式排比句描写漓江水,大气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 2、练习仿写下面我们来仿写一下:公园的花真香啊,香的( );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的( );( ),( )。3、背诵,充分感悟。预设:赏析桂林的山 1、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

    14、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修辞方式:排比、比喻。)2、拓展延伸作者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式让我们认识了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在课本选读课文趵突泉也采用了这些描写手法,你找到了吗?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cu2n)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排比句)四、课后作业,能力拓展1、背诵三首古诗和文中优美的词句。2、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15、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 2、桂林山水甲天下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反问、排比写作方法:反衬教学意图教给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诗意。在句子仿写中,学法用法,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第5课时:整合品析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精读引领课记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天山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教学重点1、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天山的美景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按照游览顺序迁移运用进行写作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明确任务。同学们,我们对金华的双龙洞有

    16、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并带着以下两个要求进行学习。(1)请你来按照游览的顺序画出游览示意图,标出过渡句。(2)令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里?把你的感受简单写下来。(3)小组交流,并汇报。二、自学学生根据要求自学。三、小组合作交流。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四、汇报交流,教师点拨预设:游览示意图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预设:过渡句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预设:景物特点洞口:宽外洞:大、

    17、高 列数字孔隙:小、矮、窄 设问 列数字、举例子内洞:黑、奇、大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5.小结巩固出示示意图,然后请同学们起来尝试解说双龙洞的美景。孩子们起来解说,老师点评。三、结合七月的天山,迁移运用。1、游览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接下来,让我们去北方的天山看看。这篇文章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带着要求阅读课文。学习要求:(1)画出作者游览天山的示意图。(2)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天山哪里的景色,做批注。 (3)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一下七月的天山。2、小组交流并汇报,老师点评。四、小练笔 1、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

    18、的天山这两课,我们学会了用游览的顺序来写景,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游览的顺序画一画咱们学校的示意图。2、运用排比句式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3、片段欣赏五、课后作业,能力拓展1、积累背诵课文中优美的词句。2、按示意图给爸爸妈妈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板书设计:举例子游览的顺序 打比方 列数字教学意图通过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作者的写作顺序,并为自学七月的天山做好铺垫。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第6课时:单元整理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教学目标1、加深对课文

    19、的理解,回顾积累描写山水的好词、佳句、名段,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3、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大自然的的美好,进一步感受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积累的本单元描写大自然山水的好词佳句、古诗名句。2、教师准备课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创

    20、设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回顾第一单元,谁来说说第一组中有哪几篇课文组成啊?(课件出示)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了祖国山水的壮观和美好,今天我们就用知识树的形式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2、展示回顾1.首先来回顾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师生回顾。2.回顾第二课桂林山水。师生回顾。3.回顾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师生回顾。4.回顾第四课七月的天山。师生回顾。5.回顾语文园地一。师生回顾。6.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组课文,一齐感受山水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美好。梳理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三、布置作业游览校园,画出我们美丽校园的知识树。教学意图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形象

    21、的回顾作者的写作顺序。为本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第7、8课时:拓展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拓展阅读: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迷人的夏季牧场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文章。2.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去欣赏祖国千山万水的多姿多彩,能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3.和学生分享拓展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等综合语文能力。4. 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赏析多种表达形式的展示祖国优美风光的作品,能自主丰富拓展阅读,能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体会作者如

    22、何运用优美词句来表情达意的。教学难点能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优美词句来表情达意的。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阅读阅读材料;幻灯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回顾,导入谈话1教师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单元,就好像结束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尽情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二、课外拓展阅读1、初读文章,关注题目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拓展阅读中欣赏祖国的秀丽江山!让我们一起阅读这几篇文章。(出示题目:阿里山的云雾(415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1027字)迷人的夏季牧场(964字)小桥流水人家(656字) 师:对比我们第一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题目,你发现了什么:预

    23、设:写景的文章的命题形式:以景点名称命题:桂林山水阿里山的云雾“记/游”的形式命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日期+地点”的形式命题:七月的天山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形式命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迷人的夏季牧场古诗句的形式命题:小桥流水人家三、学习浏览,了解大体内容 (1)师介绍浏览: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文章通读一遍,对全文有一个大概了解,这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2)运用浏览法,在规定时间内自读这四篇文章,说一说这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填写阅读单。(可采用“摘录句段、扩展题目、归纳段意”等方法概括内容)。四、运用精读,学习表达,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这四处景点都有什么特点

    24、?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几处景点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进行学习。出示阅读提示:A、默读这四篇文章,理出写作顺序,概括出景点的特点,在文中用“ ”划出相关句子,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B、在读的过程中,标记打动自己的好词、好句及优美的段落。可以把它们多读几遍,能够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学习步骤:(二)自学标画批注,填写阅读记录单(三)小组交流第二课时一、交流上节课的学习成果1、交流写作顺序预设:阿里山的云雾:先写了交代了观赏阿里山云雾的地点-没有风的时候- -起风之后-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游览的顺序迷人的夏季牧场:时间和景象的变化小桥流水人家:描写景物 回忆往事2、交流景点特点预设:

    25、阿里山的云雾惊喜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梦幻迷人的夏季牧场迷人小桥流水人家淳朴二、片段赏析在这些文章中,一定有些段落或句子打动了你的心?请你交流自己标记的好词、好句及优美的段落,再说一说你的感受?预设:片段(一)阿里山的云雾: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华。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御侮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

    26、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1、谈感受朗读生:“有些有些有些有些”排比句式,讲了细看各个地方所看到的四种不同的景色2、师:读了文章后还有什么疑问?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片段(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出示句子:“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 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1、朗读谈感受预设生:作者把青海湖的蓝比喻成蓝锦缎,把它泛着的涟漪比喻成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眼睛。说明它的蓝非同寻常,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2、师:读了文章后还有什

    27、么疑问?预设: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片段(三)迷人的夏季牧场1、朗读句子谈感受预设:静态下的千里牧场、牧群、 牧女、云来雨落时的草原、落日的黄昏、 好客的牧民、草原宁静的夜晚。感受到迷人。片段四:小桥流水人家1、朗读句子谈感受2、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五、主题拓展教师:这节课,通过课内课外的整合阅读,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更加深入地走进祖国的千山万水,感受了她的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爱你,祖国壮丽的山河!教学意图关注文章题目为习

    28、作命题做准备。粗读把握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中的文字魅力,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怎么写的。“片段分享”重点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充分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积累语言。这个版块的设计是为了使阅读更有“深度”第9、10课时:习作训练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回顾本单元课文,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方式记叙景观;指导完成一篇写景类作文或游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2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感情。3

    29、学习列提纲,提高作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5让学生知道本次作文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问题学习修改文章,能对别人的习作进行评价,并帮其改正存在的问题。6通过讲评,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是学会如何写景,提高写景类作文水平和写景类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教学难点针对问题学习修改文章,能对别人的习作进行评价,并帮其改正存在的问题教学准备熟悉校园的一草一木,校园习作知识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师: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二、习作要求出示本次习作要求:【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


    注意事项

    本文(四下第一单元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