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高师教育管理培训高等教育管理学考点汇总.docx

    • 资源ID:13138219       资源大小:31.9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高师教育管理培训高等教育管理学考点汇总.docx

    1、福建省高师教育管理培训高等教育管理学考点汇总第一章 绪论第一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准备时期【填空】我国最早出版的专著是李冀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1982)。这本专著体系的特点是(1)以普通高校的内部管理为研究对象,(2)按照“教育学体系”来安排章节。P1【填空】陶曾骈主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1984)一书开辟了高教管理的另一领域。作者提出高教管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管理和高校管理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此书的研究重心在行政管理上认为高教行政管理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P2【填空】王亚朴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1985)一书在确认高教管理

    2、学是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基础上,对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高教管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队高教事业的行政管理和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领导者对学校的全部管理”。P3【填空】朱九思等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余立主编的大学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于北辰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等许多著作都对高教管理的时间和理论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为高等教育管理学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3二、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初创时期198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加深了对

    3、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认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初创时期研究工作严谨、活跃的特点。余立、陶曾骈、王瑞庆、邸鸿勋、魏贻通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P4第二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填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对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的管理,又包括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和多种形式的部分时间制的高等学校的管理。P12第三 系统、管理的涵义,人的系统与管理的关系【填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首先是人形成群体,组成了人的系统,才产生了管理的需要,推动了管理的发展。p14【名解】系统,前称体系,是由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之中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

    4、三层意思,第一,系统是由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之中的各种部分组成的;第二,不能把系统的整体特征和属性,归结为各部分特征和属性的总和;第三,保证系统稳定性的是系统整体的质。P14【填空、名解】人的系统与教育管理的关系:1.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需要管理,宇宙星系有它们自己发生发展的规律,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而无需任何管理。2.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说明管理只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因为社会的活动全是有目的的活动。P17【名解】管理是人们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在特定历史条

    5、件下各种规律的表现方式,有意识地调节社会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系统目标的过程。P19第四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体系结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设计成为下述内容1.高等教育系统论,2.高等教育目的论,3.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4.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论,5.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与方法论。p19第2章 高等教育管理的历史和现状1、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在世界高教管理发展中的地位【填空】我国早在周代的官学中就已经又了“小学”与“大学”之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在当时具有显赫的规模和影响力。P23【填空】人们在追溯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时,一般都是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开始的。究其原因

    6、,从教育管理角度看,是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形和特征。P232、中世纪大学管理的特征【简答】中世纪大学在管理上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1.相对一致的目标(即从事学术交流和研究),2.一定的内部权力、权威、规则和规范,3.需要与环境顺利地进行经常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4.优厚的待遇、高质量的教学以及有关的资格认定制度,为大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实出大学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特征、功能和价值。p283、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大学职能的变革。【简答】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大学职能的变革上,不同的学校呈现不同的特点,如:1.美洲殖

    7、民地大学的管理模式是对牛津和日内瓦模式兼容并蓄的产物。p292.耶鲁大学则以一个包括校外人员和一批牧师组成的董事会独辟一种管理模式。3.19世纪的柏林大学以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而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仿效的对象。(对中国的影响最深)4.欧美近代学位制度是从中世纪学位制度演变而来的。5.美国的“赠地学院”增加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欧洲大学管理模式显示大学以外人员开始参与学院和大学首脑机关的运作)6.集权制、三权分立的状态体现在a.日本与法国处于高度集权状态,b.英国高等教育权利分配的传统模式师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人员的适度影响的结合;c.美国的高等教育基本认为是地方化官僚控制

    8、模式。p30-324、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化,美国和日本在高等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美国由行政向集权转变p33-34日本由集权向分权转变p355、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特征【填空】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适龄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数比率只有百分之几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超过15%位“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则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P32【简答】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特征:1.均权化。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呈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趋势;高校内部呈现“集体管理”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趋势。2.高校内部实行分权、分级管理,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立法化,学术与行

    9、政的决策依靠专家小组。3.建立更多咨询、协调和评估机构,注意改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注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高等学校管理。p37-386、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演变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简答】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严格情况?):1958年高等教育行政实行中央、各大行政区和省(市、自治区)三级管理体制,经费则由中央统一控制。1953年成立了高等教育部。1958年强调了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领导。1963年中央又明确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1969年,又规定原高教部所属高等学校全部交由所在省、市、自治区领导。1976年至今则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

    10、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领导体制。P42【简答】(高等学校中的高级行政人员)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演变过程:1950年4月,中央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一律实行校长负责制。1958年,高校内部普遍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进入80年代,中国的高校领导体制确立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p44(集体领导、个人领导)第3章 高等教育系统论1、高等教育系统的概念【名解】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系统。p51-52(高等教育系统是由

    11、多个要素组成的整体。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重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有教学内容和手段,也包括管理高校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2、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高等教育行政系统和高等教育实施系统【名解】高等教育系统是由高等教育行政系统和高等教育实施系统所组成的结构系统,即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教育行政系统、高等教育实施系统。p52【简答?】高等教育行政系统的只能包括四个方面:1.通过规划和立法协调、指导高等教育发展,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确保高等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应有地位。2.通过拨款与筹措经费,解决高校办学经费的后顾之忧,并体现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作用。3.通过评估和监督,保证高等学校的办学

    12、方向与办学水平。4.通过协调和指导,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配合,协调发展。P533、高等教育系统的要素p57-61【简答?】高等教育系统的要素:1.教育者高等教育系统中构成实现教育者功能的主导要素成分。主要体现在教室个体的素质和群体的教师群体的结构上。教师个体因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名解?】教师群体结构(教工队伍建设2+1?)是指教师群体中职称、年龄、来源等构成因素的联系方式。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学习功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具有一定的学习条件)和受教育者的群体结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4、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

    13、性、关联性、目的性、有序性、环境适应性、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滞后性【选择、名解、简答】p61-65【简答】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高等教育系统主要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要素构成的整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整体。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1.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不可分性。高等教育系统的要素不能脱离系统的整体而存在,要素是系统中的要素,而不是单独存在的要素,只有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中,要素才具有它的功能。2.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其功能以其整体功能而论,而不以其某一要素的功能而论。整体功能不等同于各要素功能或其简单相加。3.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放大性。P62【简答】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系统的关联性

    14、:高等教育系统与要素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高等教育系统中某一要素的功能以及系统的整体功能都要依赖于系统中相互联系着的其他要素的性质及功能。P62-63【填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系统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p63第4章 高等教育目的论1、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名解】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P72【简答】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高

    15、等教育目的则规定了高等教育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因此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它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中目的;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依据总的教育目的,从高等教育实际培养任务出发制定的。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高等教育目的并没有明确的表述。p72-73【简答】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二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可理解为一种教育意志;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时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因而,“目

    16、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行动的先验的本质。”p732、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简答、填空】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p743、高等教育目的的客观制约性:1.受社会发展的制约,高等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p76 2.受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全面发展教育规律的制约 p794、确定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85、905、高等教育的实质目的和工具性目的6、【填空】在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中,

    17、除了从抽象到具体可把高等搞教育目的凤姐为多个目标层次外,还可以依据其性质分为实质性目的和工具性目的两种类型。p82【填空、选择】实质性目的是人们活动的最终意向,它规定最终的活动产出。P82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存在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高等教育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但不管是哪一层次的目的和目标,都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二是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层次规格的人,三是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什么素质的人。P85【填空、选择】工具性目的可看做是保证实质性目的实现的辅助性目的,是落实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的实现的具体实施和发展目标。P82高等教育的工具性

    18、目的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为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实现服务的,如教学目的、科研目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目的;另一类是间接为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实现服务的,或者说起保障作用的,如学科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校园文明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目标等。P90 p96【 】教育方针涵义: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中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P83【 】教育方针的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P83【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p84第5章 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1、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简答】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高

    19、等教育管理是人们依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过程。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指明了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依据是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二是指出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是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关系和可利用的高等教育资源;三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结果是不断促成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实现。p982、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填空】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协调高等教育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益地实现高等教育总目标的矛盾。p993、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三类矛盾及解决办法p101-102联系实际4、【论述】为什么高校管理存在必要性?因为高校教育系统客

    20、观讯在三类矛盾,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工资福利、提级晋升、表彰奖励、教育经费分配以及学术观点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引起各种矛盾和竞争。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在于是否遵循公正而公平的原则。2.个人与整体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系统整体目标是否与个人的目标相一致。3.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对高等教育投资少与实现高校系统目标、政府包揽过多与的矛盾。高等教育缺乏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矛盾。解决三类矛盾的办法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中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中个人目标同整体目标之间的矛盾。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目标与环境条件之间。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矛盾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每

    21、一矛盾系列的解决都关系到其它矛盾的解决。P1015、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简答】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表现在:1.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特殊性,2.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3.高等教育系统活动的特殊性,4.高等教育投资的特殊性,5.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p103-1056、高等教育管理的两条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规律p105-110【论述】高等教育管理的两条基本规律:第一“两重性”规律是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规律(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性

    22、,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性,三、技术性,高等教育管理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一般不受社会制度的影响。2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属性包涵两层含义:一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政治性。3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高等教育管理的两个目标规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两种属性是一对矛盾;高等教育管理的两种属性,又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环节上,根本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第二“两重性”规律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处理稳定与改革的关系)。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在于如果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封闭性,就会影响系统的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将导致高等教育系统

    23、的紊乱和能量的消耗。其统一在于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封闭性还是高等教育管理开放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高等教育系统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诸环节上。7、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几对矛盾:集权与分权、个人与组织、稳定与改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p112-122【简答】集权与分权优缺点、关系及转化:1.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必须相互补充;2.集权和分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112-113【填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个人和组织既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两者所构成矛盾从本质上说是利益和责任或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反映。P116(个人和组织对立和

    24、统一一面的反映在p116)【简答、论述】稳定与改革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结合第二“两重性”规律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进行论述。1稳定与改革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标志着管理体制全面的、根本性的变化。2稳定和改革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p118-120【填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特点: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量化的(可测量)。如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成曾运用剩余因素分析法研究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贡献是35%;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运用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法探讨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发现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共享是33%(33%-35%)。

    25、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玩玩是难于量化的。1社会效益包含了经济效益,不能完全脱离了经济效益来谈社会效益。2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P121第6章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论1、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内涵【填空】高等教育管理原则是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时应遵循的行动准则和基本要求。p1232、确立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依据3、【简答】确立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依据p125-128根据中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各种有关的教育管理原则表述为四大类:传统经验抽象型、领导方法抽象型、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移植型、现代管理一级二级原理降格型。我们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确立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依据:1现代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2

    26、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二是高等教育与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相适应的规律。P1273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系统性。4、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高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导向性原则p136-150【简答】高效性原则:在分析高等教育办学效益时,有两点学要注意:一是在一定的周期内,高等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和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很难精确衡量;二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无法用数字量化。有学者提出了测量教育管理效率的下列基本内容。(1)用人效益。指成员潜能发挥程度,具体考察现有人力、在用人力、实际有效使用人力。计算有效人数

    27、与实际人数的比率。(2)经济效益。指投资的实际经济价值,投入与产出、有用耗费与无用耗费、有用效果与无用效果。(3)时间效益。指时间运筹的有效利用率;法定工作时间与实际有效利用的工作时间。(4)办事效率。管理机构处理公务的实际成效;已办的与应办的;正确处理的与处理不当的;未办公务中由客观因素导致件数与由主管因素导致的件数的比率。(5)整体综合效益。指教育管理的社会效果,社会承认、满足的程度等。还有的学者从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影响教育管理效能的因素。P136-138【简答】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整体性原则既取决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又受制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目的。P139

    28、 整体性原则强调以目标为指导行动,以成就和贡献作为管理活动的重点,特别强调目标实现的整体性。其管理活动过程包括:目标的确定、展开、实施、考评等四个环节。p140【填空】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系统原理为整体性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P140【简答、论述】民主性原则必要性和做法(为什么高校实行民主管理?如何进行民主管理,具体内容和要求?)p142-143选择民主管理的原因:1.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从其本质而言是学术性活动,离开民主与自由,学术性活动便无法开展。2.高校的师生员工的个人价值、意见等需要被重视和采纳。3.职权的合理分配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4.

    29、民主和公正是紧密联系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公正意味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人们不受侵害,不受压制。如何进行民主管理?民主性原则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执行情况的民主化、评定决策执行结果的民主化。【简答】(动态性原则:在动态性原则下,高等教育管理必然重视改革旧体制、旧方法。)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1.对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通用方法;2.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并不是所有的组织和管理的方法都是同样有效的,效率有赖于结构设计或方式是否适合一定的情景;3.组织设计和管理方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情景中的重要事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权变理论要求从有效地实现组织

    30、目标的角度出发,选择处理偶然事件的方法。P145【 】导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导向性原则的提出主要依据高等教育管理“第一两重性规律”提出。提倡高校理论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科技和管理、向过去学习成功的经验。其两种社会性导向作用:1传统的导向,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指大学本身的,也指更大范围的社会系统。2现行制度的导向,其一是现行政治制度的导向,其二是经济制度的导向。高等教育管理的导向性原则,体现了高等教育作为价值观、利益观纷争的政治系统的评判准则。P147-150【填空】共同的历史继承和现实需求带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上的相对一致性,从来都是与各国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地方性和民族性在把高等教育普遍规

    31、律演变成现实、有效的管理思想、组织模式过程中起着一种导向性作用。P147第七章 高等教育计划一、高等教育计划的概念【名解、选择】高等教育计划是在调查和评价高等教育及其它有关信息,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预测的基础上,选定工作目标、拟定相应行动方案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选定工作目标是计划工作的前提,2.进行预测是计划工作的基础,3.决策是计划工作的具体落实p151-1522、高等教育计划的特点【简答】高等教育计划的特点:1高等教育计划的普遍性2高等教育计划的指导性3高等教育计划的首位性4高等教育计划的渗透性p1523、高等教育计划的编制程序【简答】高等教育计划的编制程序:1确定目标及优

    32、先顺序2预测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3提出与选择行动方案4提出实施方案的有关政策p1534、高等教育计划的评价标准【填空】高等教育计划的评价的一般方法有:程序性分析方法和效率性分析方法1程序性分析法主要是评价和分析计划编制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及区分成功计划和不成功计划的综合特征,其基本标准是叙述性的主要包括计划的客观性、结构性和灵活性等方面。2效率性分析法利用效率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基于以下几个假定和事实:第一,高等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生产活动的社会系统,他接受外界多种要素的输入,经过内部的动作过程,产生出高等教育的效应。第二,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珍贵而稀少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又是昂贵而巨大的,高等教育难以满足全部的需求p156-160【 】高等教育计划技术包括预测和决策两个基本环节,其中预测技术包括特尔斐法(专家问卷法)、趋势外推法和回归分析法。p1615、社会与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高师教育管理培训高等教育管理学考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