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docx

    • 资源ID:13136401       资源大小:28.4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docx

    1、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远古农业工具为耒耜。(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4)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农具广泛使用,且出现了二牛抬杠和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5)唐朝时期,出现曲辕犁。2、中国古代的土地分配状况,多数为土地高度集中,但是魏晋至唐前期,出现过均田

    2、制。3、古代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如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历代统治着都重视农业的原因:因为农民缴纳的赋税是封建统治者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4、水利工程: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而被选为王;战国李冰修筑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最主要的是对于黄河的治理,代表性的是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此后800年黄河未改道。5、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经济)。(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第二课)古代手工业1.东汉豪强地主控制的农庄,产品多为自

    3、用,也属于自给自足经济。2.汉武帝之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制盐、冶铁、铸币等)都收归官办。3.工官工厂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平。4.纺织: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代表了西汉高超的纺织水平,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唐朝时期官营和民营纺织业规模都有所扩大;元代黄道婆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进,使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苏州地区最早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现象,标志着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5冶炼:战国时期,出现了炼钢和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6陶瓷:唐代制瓷代表为唐三彩,代表性的瓷器还有青瓷和白瓷,唐

    4、代还首创釉下彩绘;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清朝康熙时期,烧制出粉彩瓷器彩瓷,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西汉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现象;唐朝有著名的俞大娘航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因为宋代发明了指南针);宋代四川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时期出现会馆,当时最大的商帮有晋商和徽商。2、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市”指商业区,“坊”指住宅区(2)南北朝时期,农村地区出现草市(3)唐朝时期,草市演变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还出现了繁荣的夜市。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

    5、: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见,且早晚都可经营。(第四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

    6、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史实:1、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3、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轻工

    7、业为主;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史实1、初步发展的原因:(1)甲午海战之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爱国人士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以挽救民族危机。2、代表企业:张謇的大生纱厂3、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给中国带来了一股新气象;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并领导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1、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 (民国初期)(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

    8、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说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因素)2、短暂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7)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3、困境: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5)原因:日本侵华战争;美国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

    9、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4、萎缩 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第三课)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始终处于夹缝之中。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夹缝之中,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特征:革命性和妥协性革命性的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妥协性的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4、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命运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二

    10、、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一五计划:1953-1957,代表成就: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无缝钢管厂。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为国民经济

    11、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1、三大改造: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体措施: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作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地位: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

    12、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4、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5、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各方面全部遭破坏,其中1971年,周恩来对经济进行调整,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1975年,邓小平对经济进行调整,以铁路为突破口,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文革对经济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13、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改革开放:对内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最先的省份有安徽和四川,最先的地区为安徽凤阳小岗村。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主要内容为厂长(经理)负责制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

    14、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对外开放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2)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第三课)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1、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主要内容:评价实践的标准为三个有利于;市场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1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5、中共十五大:1997年,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近代男子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近代女子服饰:改良的旗袍。3、现代服饰的变化:194

    16、9-20世纪60年代: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文革时期),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流行。改革开放后,向穿得好、穿的时尚、穿的个性过渡。4、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5、鸦片战争后(19世纪40年代后),中西餐并行。6、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中西建筑并存。7、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婚丧习俗。8、结婚: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9、丧葬:19世纪末,丧礼趋于简化,城市里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农

    17、村由土葬改为火葬。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民国时期,人力车(黄包车)是近代城镇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2、1864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3、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洋务运动时期)。4、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铁路建设快速发展。5、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6、1896年(甲午战争后),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7、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8、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9、交

    18、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开创了中国人自行办报的先例。2、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3、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哈尔滨创办。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成立,是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5、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进行了中国首次电影放映。6、1905年,任景丰拍摄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这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7、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

    19、国第一家电视台。8、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一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路1、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文明是分散的。2、资本主义萌芽,欧洲14、15世纪产生,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A、15世纪土耳其控制着传统商路。B、马可波罗游记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D、地圆学说。E、西欧封建王室的支持。F、宗教传播的需要G、生产力的提高、知识和科技的进步。(根本)4、新航路开辟的时间:15世纪中后期5、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

    20、6、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扩大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沿岸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B、开辟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西欧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C、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第二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1、海上马车夫:荷兰,在美洲、亚洲进行殖民扩张。2、英国的崛起:原因:A、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段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圈地运动D、参与殖民掠夺,在美洲获得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在北美和印度进行殖

    21、民扩张3、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4、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先后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A、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B、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C、1763年,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5、殖民扩张的影响:A、一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B、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世界市场粗具规模。第三课 “蒸汽”的力量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A、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和海外市场

    22、。B、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国内市场。C、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及其发明的条件成熟。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提供政治保障。2、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18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为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蒸汽机)。 出现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代表性的发明创造: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3,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3、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市场就是“看不见的手”。4、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被迫“门户开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5、国际经济交流基本

    23、准则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第四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1、开始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2、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3、两个中心和发源地:德国和美国4、出现的原因:A、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出现了初步工业化。C、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5、开始的标志: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6、主要成果: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留声机,拖拉机,飞机,汽车,塑料,人造纤维7、兴起的主要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开采加工业、电力工业、飞机和汽车制造业8、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

    24、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司。9、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一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1929年10月,爆发于美国纽约的股票市场2、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影响深远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4、面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不干预政策”(也叫自由放任政策),美国人民生活急剧下降。第二课 罗斯福新政1、原因:1929-1933年爆发了由美

    25、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无力挽救美国。2、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3、罗斯福新政的直接目的(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4、新政最大特点:国家直接干预经济5、新政内容:A、最先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B、恢复工农业生产,颁布工业复兴法、农业复兴法。C、兴办救济和公共工程D、保护劳工权利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6、新政作用:A、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7、本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

    26、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第三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加深,美国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阶段A、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经济稳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B、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经济进入“滞涨”阶段。C、80年代,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经济复苏。D、90年代,繁荣阶段,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克林顿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3、二战后 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最大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

    27、预经济)。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反动叛乱。B、时间:1918-1920年C、内容: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工业上,实行国有制;在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D、评价: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是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消极:在执行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2、新经济政策A、新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背景:战时共产

    28、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当时最不满意的是余粮收集制)C、时间:1921年D、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上,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E、影响: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改善。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 、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上台。1926年,苏联进入社

    29、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2、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造成农、轻、重严重比例失调)3、1928-1932,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1937,二五计划。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4、农业全盘集体化A、原因:俄国的农业仍然停留在个体小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B、1927年,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C、时间:1929-193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D、影响:积极: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有力条件。配合了国家工业化。消极: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5、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简称新宪法,宣布

    30、社会主义已经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6、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政治上,没有民主和法制。经济上,没有市场。思想文化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7、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消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高度集中。第三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上台,以农业

    31、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玉米运动、垦荒运动)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一党制转为多党制。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两级格局结束。5、苏联的失败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代表所有社会主义都失败。6、苏联解体的启示: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C、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7、苏联存在时间:1922年-1991年,共69年。8、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