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节肢动物.docx

    • 资源ID:13113130       资源大小:31.6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节肢动物.docx

    1、医学节肢动物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第一十四章 概论第一节 概念 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重要门类,其种类繁多,全世界已记录的节肢动物约占动物种类总数的87%。节肢动物分布广泛,几乎有生物存在的生境都有节肢动物的存在,甚至有些种类是寄生人体及其它动物的寄生虫。节肢动物重要特征包括:虫体两侧对称,身体及对称分布的附肢均分节,因此称节肢动物;具有由几丁质及醌单宁蛋白(quinone tanned protein)组成的坚硬的外骨骼(exoskeleton);循环系统开放式,整个循环系统的主体称为血腔,内含血淋巴;发育史大多经历蜕皮(ecdysis, molt)和变态(metamorphosis)。节肢动

    2、物中有些种类通过刺螫、寄生和传播病原生物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是研究医学节肢动物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致病或传播规律以及对这些节肢动物防制方法的科学。由于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绝大多数为昆虫纲的种类,医学节肢动物学的发展早期是由研究医学昆虫开始,因此医学节肢动物学通常又称为医学昆虫学(medical entomology)。医学节肢动物学是人体寄生虫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节肢动物的

    3、主要意义在于传播疾病。早期对细菌、寄生虫病传播的研究集中在直接从宿主到另一宿主的传播,后来发现非直接传播是存在的。1848年Joseph Nott首先假设疟疾和黄热病是蚊子传播的,几乎在同时,实验证明绦虫的生活史有不止一个宿主。但是,一般公认,Patrick Manson在我国厦门对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研究为医学节肢动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78年他证明致倦库蚊传播班氏丝虫病,这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医学节肢动物学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科学家已发现了一系列虫媒病是由节肢动物传播,包括1897年Ronald Ross证明了疟疾由蚊虫传播;Walker Reed及其同事1901年证明了黄热病在现场由蚊虫

    4、传播。这为许多虫媒病,特别是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如疟疾、黑热病、丝虫病、鼠疫、黄热病、病毒性乙型脑炎等的防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但是,在100年以后的今天,当许多直接传播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许多虫媒病的防制在认识到并证明主要传播媒介之后,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主要原因就是节肢动物的防制中出现了诸多困难,因此要求我们对医学节肢动物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以后的实践中少走弯路。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分属个纲。 1蛛形纲(Arachnida)虫体分头胸和腹两部或头胸腹愈合成一个整体,称为躯体(idiosoma),成虫具足对,无触角。本纲具有医学重要性的种类

    5、有蜱、螨、蜘蛛、蝎子等。2昆虫纲(Insecta)虫体分头、胸、腹部。头部着生触角对,具有感觉功能;胸部有足对,具有运动功能。与医学有关的本纲种类有:蚊、蝇、白蛉、蠓、蚋、虻、蚤、虱、臭虫、蟑螂、锥蝽、桑毛虫、松毛虫、毒隐翅虫等。3甲壳纲(Crustacea)虫体分头胸和腹两部,触角对着生在头胸部前方,步足对生于头胸部两侧,多数种类营水生生活。与医学有关的种类有:淡水蟹、淡水虾、蝲蛄、剑水蚤、镖水蚤等。4唇足纲(Chilopoda)虫体窄长,腹背扁平,通常节以上,由头及若干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对,每一体节各有足对,第一体节有一对毒爪,螫人时,毒腺排出有毒物质伤害人体,主要种类如蜈蚣。

    6、5倍足纲(Diplopoda)体呈长管形,多节,由头及若干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对,除第一体节外,每节有足对,所分泌的物质常引起皮肤过敏,如马陆;也有个别种类被证明为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以上个纲的节肢动物,昆虫纲及蛛形纲集中了几乎所有重要医学节肢动物的种类,其它各纲重要性相对较小。在了解各纲形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图14-1医学节肢动物图形检索表可以初步鉴定类群。图14-1 医学节肢动物图形检索表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大类。一、 直接危害1搔扰、吸血 在孳生场所及其活动范围内,吸血昆虫如蚊、虱、蚤、臭虫等常常袭击、叮咬

    7、人体,搔扰人们正常的工作或睡眠,;野外工作者也常常受到蠓、蚋、恙螨的叮咬,引起工作的不便。2毒质损害 昆虫分泌毒物或刺叮时注入毒液注入人体为常见现象,它对人体的影响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死亡。一般来说,节肢动物分泌的有毒物质可通过以下三道途径注入或接触人体。 (1)由螯肢或颚体刺叮而注入皮下,往往是含毒的唾液或毒腺液:例如, 毒蜘蛛、蜱类、蜈蚣等刺咬人体后,不仅局部产生红、肿、痛,有时还可引起全身症状;硬蜱叮刺后唾液可使宿主出现蜱瘫痪(tick paralysis)。 (2)由螫器(常是特化了的产卵管构造)刺螫人体,注入毒液,引起被刺人体中毒,如黄蜂等。3.分泌毒质接触人体肌肤。例如,松毛虫和桑

    8、毛虫的毒毛及毒液可通过接触引起皮炎和结膜炎,松毛虫还可致骨关节疼痛、严重者可致骨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毒隐翅虫的毒液接触皮肤可引起隐翅虫皮炎等。 3变态反应或过敏性反应 节肢动物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皮壳等都是异性蛋白,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这些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尘螨引起的哮喘、鼻炎等;尘螨、革螨、恙螨引致的螨性皮炎。上述叮咬、螫刺人体或分泌毒液的昆虫,对过敏个体也可引致过敏反应。 4侵害组织和寄生 多种医学节肢动物固定地寄生于人畜的体内或体表,如有些蝇类幼虫寄生于宿主的腔道,皮肤等处引起蝇蛆病(myiasis),潜蚤寄生在宿主足趾等处皮肤内引起潜蚤病(tungiasis),疥螨寄生于皮

    9、肤引起疥疮(scabies)等。 (1)蝇蛆病:是蝇幼虫寄生人体或动物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我国已报道的各种蝇类引起的蝇蛆病有300多例,其中多数为狂蝇科(Oestridae)和皮下蝇科(Hypodermatidae)幼虫引致的眼蝇蛆病和皮肤蝇蛆病。感染症状通常在幼虫取出后即消失。根据幼虫寄生的宿主部位,常把蝇蛆病分为几类: 胃肠蝇蛆病:致病种常为家蝇、厕蝇、腐蝇、金蝇和丽蝇等,由蝇卵或幼虫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而寄生致病。患者的症状包括消化道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肠炎等。粪便中排出或呕吐出蝇幼虫即可诊断。 口腔、耳、鼻咽蝇蛆病:多由金蝇、绿蝇和麻蝇等幼虫引起,常因

    10、感染部位不洁引致蝇幼虫寄生,造成的蝇蛆病严重时可穿透软腭与硬腭、鼻中隔,破坏咽骨,甚至引致鼻源性脑膜炎。 眼蝇蛆病:主要由狂蝇一龄幼虫引致,以羊狂蝇(Oestrus ovis)最常见。狂蝇幼虫多致眼结膜蝇蛆病,患者有异物感、痒痛及流泪等症状。 泌尿生殖道蝇蛆病:致病种为麻蝇、绿蝇、金蝇、厕蝇等,其幼虫寄生可引起尿道炎、膀胱炎和阴道炎等。 皮肤蝇蛆病:主要由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和牛皮蝇(H. bovis)的一龄幼虫引起。症状表现为移行性疼痛、幼虫结节或匐行疹。移行部位常有胀痛或搔痒感。绿蝇、金蝇幼虫入侵皮肤创伤处寄生也可引起蝇蛆病。 (2)潜蚤病: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及热

    11、带非洲,由穿皮潜蚤(Tunga penetrans)寄生引起。好发部位为足趾之间、足趾、甲沟处,足趾甲下及足底的皱纹之间,其它部位如肘周围、生殖器附近也常被侵袭。该病在我国尚无记录。(3)疥疮:参阅第十五章第五节。二、 间接危害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arbo-disease),在传染病中具有重要地位。按其传播过程中与节肢动物媒介的关系可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 1机械性传播(mechanical transmission) 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着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机械地从一个宿主被传给另一个宿主,或从某一污物如

    12、宿主带“病原菌”的粪便,被输送到宿主的食物、膳具上,造成食物等污染和病原体传播。病原体在与昆虫接触过程中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或生物学变化。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亦可以繁殖,但并非必要。机械性传播虫媒病的节肢动物,主要有蝇和蟑螂,尤其前者。蝇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态特点,对于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十分有利。蝇的体表如足、口器、背腹等满布体壁衍生物如鬃、毛、刺等,使蝇与病原体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足的足垫除多毛外,尚能分泌粘液,容易粘附病原体;蝇喜食粪便、排泄物、伤口分泌物、脓血等腥臭的污物,同时又喜欢摄食宿主的食物和饮料,在食物与污物间频繁来回寻食;蝇摄食过程中边食、边吐(吐滴)、边排粪便的特点造成宿主的食物

    13、反复污染。据我国大连、长沙、杭州等地调查,从蝇体内外可分离出多种病原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等。1964年太原市的痢疾发病率、蝇类的消长、西瓜销售量三者之间互相一致。同时,在垃圾、厕所和水果摊档捕获的大头金蝇、麻蝇、舍蝇的体内外都分离出痢疾杆菌。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种蝇类在传病作用上,主要是家蝇、大头金蝇、绿蝇和麻蝇。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中各蝇类的传病意义不同。医学节肢动物还可以携带阿米巴包囊、蠕虫卵等寄生虫病原。国内有资料表明,蟑螂体外携带蛔虫卵率可达31.5%,体内带卵率也达15.7%。 2生物性传播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

    14、,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与繁殖的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不可缺少的过程。在自然环境中,通常只有少数节肢动物种类才适合于某些病原体的发育或/与繁殖,因此,生物性传播方式显示出病原与媒介节肢动物之间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关系。例如疟原虫必需经历在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有感染期的子孢子;丝虫必需经历在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有感染期的丝状蚴;鼠疫杆菌必需经历在蚤体内的繁殖,才能有足够数量的感染剂量感染新病例。病原体在生物性媒介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定时间,完成其发育或/与繁殖的循环之后才具有感染力。从病原体侵入昆虫体内,到具有感染力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

    15、iod)。外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本身的生物学特点、节肢动物种类及其易感性以及周围环境因素,尤其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通常根据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的发育与繁殖的情况,将病原体与节肢动物媒介的关系分为4类。(1)发育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完成其生活史的发育阶段,但没有繁殖过程,即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仅有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等变化,在数量上没有增加,有时甚至由于发育过程中一定比例的病原体死亡而数量下降。例如丝虫微丝蚴进入蚊胃后,经过脱鞘进入胸肌成为腊肠期幼虫、感染前期幼虫、感染期幼虫,然后进入蚊喙才具感染性。但自始至终,虫数只有因死亡而减少,不会增加。(2)繁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没有发育

    16、的阶段性,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经过繁殖后,其数量增多。例如黄热病毒、登革病毒在蚊虫体内;恙虫病立克次体在恙螨体内、鼠疫杆菌在蚤体内、回归热螺旋体在虱体内的繁殖等。(3)发育繁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必须经历发育和繁殖两个过程,它们不仅因有发育阶段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因繁殖而增加。处于发育阶段的病原体,在到达感染期前对人无感染性,它们完成发育阶段和繁殖并到达感染部位之后,才能传染给人。例如疟原虫,在按蚊体内雌、雄配子体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后,发育成动合子、卵囊,在卵囊阶段发生孢子增殖,形成数以千计的子孢子,并且在子孢子侵入到唾液腺后,通过感染蚊的吸血才能使人感染。有些病原体在

    17、节肢动物体内的阶段不能明确地列入上述类型。例如利什曼原虫在白蛉体内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加,其实也有发育的过程,应归入发育繁殖式。(4)经卵传递式:某些病原体特别是病毒和立克次体不仅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而且侵入卵巢,经卵传递到下一代并使之具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这种传递方式多见于蜱螨类。例如恙螨幼虫叮刺宿主感染了恙虫病立克次体后,病原体经成虫产卵传递给下一代幼虫并具感染性。森林脑炎、蜱媒出血热、Q热等病原体均能经卵传递。昆虫媒介也有经卵传递病原体的例子,如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在蚊媒中也可以经卵传递。 病原体经节肢动物传播的过程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从宿主中获得病原体,二是经一定的发育或/和繁殖后再传给

    18、下一个脊椎动物宿主或人。前者一般都通过吸血来完成,后者有多种形式。 多数虫媒病病原体通过具感染性的媒介节肢动物吸血、叮咬传递给新宿主。病原体在媒介昆虫体内发育/或繁殖后,侵入唾液腺,当昆虫叮咬或吸血时,病原随唾液侵入宿主,使宿主获得感染,这种情形较多见,如按蚊传播疟原虫,蜱传播回归热螺旋体,库蚊传播乙型脑炎病毒,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和恙螨传播恙虫病立克次体都是随病媒节肢动物的唾液侵入宿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白蛉消化道的胃内发育和繁殖,到感染后第七天,大量增殖的前鞭毛体逐渐充满前胃、食道和咽部,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大量的鞭毛体趋集在口腔、喙,此时吸血,鞭毛体即可随唾液注入宿主皮肤。蚤类传播

    19、鼠疫杆菌的方式最为特别,鼠疫杆菌在蚤前胃棘间增殖并积聚到一定数量时形成菌栓而致消化道阻塞(图14-2),称为栓塞图14-2 蚤消化系统,示菌栓形成蚤。当栓塞蚤再次吸血时,血液不能通过已阻塞的消化道进入胃,饥饿的蚤连续吸血的努力使血液不断冲刷菌栓把鼠疫杆菌带入人体;而不能达到吸血目的栓塞蚤还可以吸食多个宿主,引起更多的新感染。丝虫在蚊宿主胸肌中发育成感染期幼虫后,即具运动能力,经血腔向全身各部位迁移,其中大部分感染期幼虫集中到蚊喙,当蚊吸血时,幼虫从口器逸出到达宿主皮肤,并在蚊虫叮咬吸血的皮肤伤口侵入宿主。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在虱胃上皮细胞内繁殖,被侵犯的上皮细胞破裂后,病原体随昆

    20、虫的粪便排出,并污染了皮肤伤口或粘膜、眼结膜而侵入人体。由蚤传播的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与虱媒流行病斑疹伤寒相似。虱媒回归热螺旋体在虱的体腔内繁殖,既不感染唾液腺以便在吸血时离开媒介,又不感染消化道使病原可随粪便排出,因此没有任何正常的出路。只有当人抓获这种带病原体的虱,继而压碎致死时,病原体才有机会随体液逸出,污染皮肤伤口或结膜并侵入宿主。除此之外,有一些病原体从蜱的基节腺随腺体分泌物逸出至皮肤,经宿主皮肤伤口感染。 3病媒节肢动物的判断 虫媒病是指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使我们基本了解其节肢动物媒介的种类,积累了判断节肢动物媒介的基本知识

    21、。遇到一个地区出现虫媒病流行,需要判断何种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防制措施,下列几方面的证据可以作为参考依据。(1) 生物学的证据:疑为传病媒介的节肢动物,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生物学特征:1)与人的关系密切,例如吸血类节肢动物应有叮吸人血的行为,尤以嗜吸人血者最值得注意;非吸血种类则其活动必须与人的生活特别是食物有接触,如舐吸人的食物,在人的食物上、饮水中排泄等。2)这种节肢动物在疑传病的区域内必须有较大的数量,往往是当地的优势种,即在同类型的生物种中它在数量上占优势。3)这种节肢动物的个体必须有较长的寿命,以保证病原体完成发育和增殖所需要的时间,这主要是指生物性传病媒介的情况。例如传

    22、播疟原虫的按蚊,其寿命至少应长于子孢子发育成熟并在唾液腺中出现所需的时间。(2)流行病学的证据:疑为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应与虫媒病的流行地区及流行季节相一致或基本一致。(3)实验室证据:主要是针对生物性传播媒介而言,应用人工感染的方法在实验室内证明病原体能够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发育或增殖至具感染性并能感染易感的实验动物,这样的节肢动物称为易感节肢动物,节肢动物这种能够支持某种病原体发育或繁殖到具感染性的生理特性称为易感性(susceptibility);没有这种特性的节肢动物称为不易感节肢动物,不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生物性传病媒介。(4)自然感染的证据: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采集可疑

    23、的节肢动物,在实验室分离到自然感染的病原体,对寄生原虫或蠕虫,还须查到感染期虫体。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是上述各项证据的综合表现。符合上述四个方面条件的,可以初步判断为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的传播媒介;有时不能符合上述全部条件或在时间上不容许取得全部证据,也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做出初步的判断,采取防制措施。应该指出,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的流行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个地区的某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以不止一种,这时区别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是有重要意义的。4我国主要虫媒病简介 虫媒病种很多,这里仅择其中较重要、流行较广、危害大,尤其是在我国有流行报告的病种做简要的介绍。其中属寄

    24、生虫病的疟疾、丝虫病及黑热病已在疟原虫、丝虫及利什曼原虫有关章节中论及,不再重复。(1)蜱媒病(tick-borne disease):即由硬蜱或软蜱传播的疾病。1)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称俄罗斯春夏脑炎(Russian spring summer encephalitis), 是蜱媒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之一,传播媒介为全沟硬蜱;病原体为森林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silvestris)。该病毒在蜱肠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内繁殖,在蜱媒体内经卵传递至子代。人、兽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而获感染。该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新

    25、疆森区,患者主要为伐木工人。四川、河北、云南等地也有病例报告。2)新疆出血热(Xingjiang haemorrhagic fever):又称新疆-克里米亚出血热(Crimean-Xingjiang haemorrhagic fever),传播媒介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为一种RNA病毒,能在蜱肠细胞等组织内繁殖,在蜱体内经卵传递至子代;人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而获感染。患者多为牧民,我国新疆有本病流行。3)蜱媒回归热(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又称地方性回归热(endemic relapsing fever),传播媒介为钝缘蜱;病原体有两种,即波期包柔氏螺旋体(Borrel

    26、ia persica)和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 latyshevyi)。病原螺旋体在蜱卵巢、涎腺、基节腺等肠外多种器官组织内繁殖,在蜱体内经卵传递多代,人因被感染性蜱叮咬或基节腺液污染受损皮肤而感染本病。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4)莱姆病(Lyme disease):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媒介为硬蜱,在我国主要由全沟硬蜱传播;病原体为伯氏包柔氏螺旋体(B. burgdorferi);贮存宿主主要是野鼠和鸟类。该病是一种侵害人体多系统、呈多种多样临床症状,具有由急性到慢性过程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为初发性皮肤损害,呈慢性游走性红斑,继而出现心脏损害、神经症状、关节炎等。患者有蜱咬史。该病世界性

    27、分布,我国1985年首先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发现,已证实在20个省、市、自治区流行。5)Q热(Q fever):意即“不明热”,世界性分布。传播媒介为硬蜱和软蜱,在我国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铃头血蜱有自然感染。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立克次体在蜱肠细胞或其它组织内繁殖,在蜱体内经卵传递至子代,人可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蜱粪便污染损伤皮肤而获感染,但本病的主要感染方法是经呼吸道吸入病原或经消化道获感染。我国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6)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tick-borne rickettsiosis in Northern Asia):又称

    28、西伯利亚蜱媒斑疹伤寒(Siberian tick-borne typhus),传播媒介为硬蜱或软蜱;病原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erica)。立克次体在媒介蜱肠细胞及其它组织内繁殖,经卵传至子代,人因被蜱叮咬、蜱粪便污染受损皮肤而获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等地区有本病发生。(2)恙螨传播的虫媒病:主要为恙虫病。在我国南方主要传播媒介为地里纤恙螨,北方主要为小盾纤恙螨;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或称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立克次体在恙螨体内经卵传递至子代,人因被感染性恙螨幼虫叮咬而

    29、获感染。我国恙虫病除南方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存在外,西藏、新疆、四川、山东、江苏、安徽及河北等也相继报告有流行。近年来国内有人在小盾纤恙螨体内分离出出血热病毒,提出该种螨为流行性出血热可疑的传播媒介。(3)蚊媒病(mosquito-borne disease):即蚊虫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病和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等病毒病。疟疾和丝虫病可参阅本书有关章节;这里介绍蚊媒病毒病。1)登革热(Dengue fever):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原为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分四个血清型,在人体内引起两种不同症状的疾病,即典型登革热(classical D

    30、engue)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伴有休克综合症,后者死亡率高。该病在非洲、美洲、地中海东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等100多个国家、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且显上升趋势。我国40年代即有登革热发生和流行报告,1945年汉口的大流行,约80%的人口受感染;有记录的再次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佛山;1980年和1986年海南岛发生两次大流行,发病人数分别达到40多万和10多万;广东省、台湾省常有登革热流行报告。2)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B encephalitis),在我国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病原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

    31、se B encephalitis virus)。该病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死亡率高。我国从1976年开始广泛应用乙脑疫苗后,病例逐年下降,1996年以来,乙脑病例年发病数在1万以下。3)黄热病(yellow fever):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病原为黄热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南美洲及中美洲,年发病20万病例,年死亡3万人。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未有该病流行报告,但由于存在适宜的灵长类动物宿主及易感蚊种,被视为危险地区,列为海关卫生检疫的主要对象。(4)蚤传播的虫媒病:主要包括鼠疫和鼠型斑疹伤寒。1)鼠疫(

    32、plague):是一种烈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为蚤类,在我国为印度客蚤,致痒蚤也可起媒介作用;病原为鼠疫杆菌,又称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主要贮存宿主是鼠类动物。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本病记载。世界上曾有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发生于6世纪,几乎遍及所有国家,持续50年,死亡1亿人;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波及欧、亚、非,死亡近400万人;第三次发生于19世纪初,波及32个国家。过去50年中,鼠疫的地理分布发生了变化:50年代,鼠疫主要是在亚洲,美洲也有一些病例;60年代早期,鼠疫在美洲疫情活跃,在非洲也开始出现;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越南出现一次大的鼠疫流行;从80年代开始,非洲鼠疫的病例数呈迅速增加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仍在持续。我国疫源地分布广泛,面积大,但控制人间鼠卓有成效,80年代的发病数仅占亚洲病例的5%。进入90年代,世界范围内鼠疫年发病数呈下降趋势,但疫情相当活跃,1994年印度发生震惊世界的鼠疫流行,有人预言,人间鼠疫正处于周期性复发的边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2)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又称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传播媒介为印度客蚤;病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节肢动物.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