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7.docx

    • 资源ID:13111383       资源大小:22.2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7.docx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72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73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7

    2、4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答案】72从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73(1)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74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

    3、一样的壮丽美景。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解析】7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词内宾 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句分析作答。“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放眼望去(远眺);漫江碧透(静),百舸争流(动)收回(近观);鹰击长空(动)仰视(高景);鱼翔浅底(动 )俯察(低景)。据此分析整理作答。7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1)在整体感知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答。词人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由此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

    4、绪万千、百感交集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所以产生“怅”的情思。(2)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3)诗词借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词句,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据此作答。74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在整体感知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题中的一个“染”字,形象而传神地描绘出枫林如火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致,抒发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

    5、情。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点睛】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

    6、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75画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76对这首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惟”“顿”都是副词,“惟”字强调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写出了大雪覆盖面积之广;“顿”字写出了黄河封冻速度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C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77表现全词主旨的一项是()A

    7、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江山如此多娇C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7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结构上的作用各是什么?【答案】7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是比喻,又是对偶,“欲与天公试比高”是拟人。76C77D78采用比喻的手法。将雪后的山比作“银蛇”,将雪后的高原比作“蜡象”,生动形象。另外“舞”“驰”以动写静,增添了生机。 79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提示:这句话处在上阕的最后,一般来说就要考虑是不是过渡。【

    8、解析】75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思是: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欲与天公试比高”赋予“山”“原”以人的情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故这个词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偶。76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沁园春雪的下半阕,没有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只是写了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据此,答案为C。77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词的上阕写景,一般来说写景不会是主旨,那么“江山如此多娇”就不能选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一个过渡,是由景及人的联结,也不是主旨;“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9、”,一个“只识”也不是作者推崇了对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宏伟气魄,正是全词的主旨。据此,答案为D。78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本题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目,答案可以有多种。可以说运用了比喻,使得比较抽象的雪原充满生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运用了动态描写(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北国

    10、的雪景壮丽雄奇,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神州大地生机蓬勃;还可以说运用了对偶,使得音韵和谐。答案不求一致,合理即可。79试题分析:考查词句的作用。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据此可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本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80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它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11、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答案】示例:柳诗中作者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柳宗元和毛泽东两人所处的时代、境遇,是完全不同的。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因而柳宗元借“江雪”场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恼与愤懑之情;而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沁园春雪中,展现了他胸怀广阔,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分

    12、析作答。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1本词中作者面对大好河山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82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答案】81词人联想到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并且逐一点评他们的不足,指出掌握这美好世界命运的是当今的英雄。表现了词人

    13、指点江山、俯视历史人物的伟大气魄。82示例:“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上而下,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舞”“驰”以动写静,使群山和高原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解析】8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分析这首词,这首词的下阕是诗人的联想。一个“惜”字引出诗人所联想到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惜“是可惜、叹惜、惋惜,有美中不足之意。“惜”字统领下面对历代帝王的议论,概括了他们的文治不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出了掌握这美好世界命运的是当今的英雄。8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14、。赏析一个句子,可以赏析其中的修辞,也可以赏析其中的描写,还可以赏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本词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即可。示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把静物写活了,使群山和高原富有动感,整个景物都充满了生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3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84上阕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_

    15、;下阕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85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86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全词的主旨句是_。87下阕中“秦皇”指_,“汉武”指_,“唐宗”指_,“宋祖”指_,“成吉思汗”指_。88“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答案】83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84描写;议论85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8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7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88只注重武功,而忽略文

    16、治。【解析】8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层次的理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可以从雪景,北国风光,雪后景色三个方面分析作答。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84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词的上阕写景,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下阕评论帝王属于议论。85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节奏的划分方法的把握。诗歌中的节奏,指的是朗读时短暂的停顿,以便把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可以掌握以下3种方法:(1)根据词或词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

    17、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2)根据意思划分: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86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美丽雪景,下阕写作者生发的议论,下阕的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起下文,所以这一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8、。“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的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既抒发了诗人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及人民大众的赞美也抒发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凌云壮志。故主旨句应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牢记。下阕中“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指元太祖铁木真。8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

    19、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9“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90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91说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怎样的作用。9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诗人说“望”,写的却远超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9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 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

    20、“驰”,为什么这样写?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89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90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91这样写,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开阔,心气豪爽,精神奋发,为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而自豪,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92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93

    21、这样写有多种因素。第一,有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看到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有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化静态为动态,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解析】8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炼字”的理解与掌握。首现明确态度,不能。然后说明理由。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9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

    22、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肯定: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9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句在词中的作用的把握。词句在中间,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美丽雪景,下阕写作者生发的议论,下阕的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起下文,所以这一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9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23、“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93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从艺术手法,修辞方法遣词等角度分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比喻的修辞。并且化静为动:“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写出了山、高原的气势奔放。至于因素可以结合伟人所处的地理因素,时代因素等分析即可。如:地理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看到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点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7.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