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全册.docx

    • 资源ID:13027755       资源大小:209.52KB        全文页数:9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全册.docx

    1、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全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 授课时间: 9月4 日 (课型:新授课 设计者:)教学内容:认识负数教科书第13页,练习一15题。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二、展开(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老师收集了某天三个城市

    2、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1)出示图片:上海4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2)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南京的气温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3)出示图片:北京零下4摄氏度。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规定零上4摄氏度记作+4摄氏度或4摄氏度,规定零下4摄氏度记作-4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4”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4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

    3、“-4”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4,北京的气温是-4 4试一试。 你会用刚才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方式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与海平面比较,所得到的相对高度。 2、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拔高度最低的地区,从图上你能看出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吗?从图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3、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区的海拔高度吗? 4、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5、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1、出示:

    4、+4,-4,19,-11,7,-155,+8848 2、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3、像+4,19,+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5、完成练一练。 三、总结1、练习一第3题。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有没有人写“0”,为什么? 2、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3、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4、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1页。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正号 - 负号像+4,19,+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数大于0。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后记: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的数。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这些情境都为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教学始终围绕这样的一个观念来展开。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读一读、说一说的活动过程,体会到可以用正数和负

    6、数来表示盈利与亏损、相反的方向等相对的量。在练一练及巩固练习中,不断扩展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对相对的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写写说说中经历用正负数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以此不断增加学生体验,深化学生对负数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负数的能力。第一单元第2课时 授课时间: 9月7日 (课型:新授课 设计者:)教学内容:认识负数教科书第35页,练习一6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

    7、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二、展开(一)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1)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2)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3试一试 (1)根据题中数据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读写正、负数的指导。 (2)完成后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

    8、亏情况。 (二)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 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1)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 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2)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3)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你从中得出了什么?)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如果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

    9、你的想法,分组汇报。 4试一试: 分步出示数轴: (1)画出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地方; (2)向右等距离标出1、2等点,向左等距离地标出1、2等点; (3)学生填出空格中的数; (4)从0开始,分别向右、向左按顺序读一读各数; (5)-2接近2,还是接近0? (从数轴上给学生分析)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6)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三、总结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学生回答及说出想法。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一第710题。4阅读:你知道吗?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

    10、得了哪些知识? 6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教后记: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是学生对相反的量的再一次感知。由于前面有对气温的认识基础,所以教学中力求利用前面学习中获得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经验和范式,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这一基准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在深层次上把握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计数的要领与方法。而联系生活的联想活动,更将这种认识进行了提升,也为下一节课学习多角度、多素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埋伏。第一单元第3课时 授课时间:9月8日(课型:新授课 设计者:)教学内容

    11、:教科书第67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分割图形、平面图形、和估测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高估计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每位学生课前采集好一片树叶,剪刀。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移一移 ”中的图形。教学过程:一、分一分,数一数1示教科书这部分内容中的两个图形。(1)提问: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有什么方法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呢?(2)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3)汇报交流。通

    12、过直接数方格,得出图形面积;先分一分,在数一数,算一算,得出图形面积。(4)提问:有的小朋友通过数一数得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有的小朋友先分成几个长方形,在数一数,算一算,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单,数起来也更准确呢?小结: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再计算面积,更简单,准确。2人小组活动,再次动手分一分。谈话:刚才直接数的同学可以试着先动手分一分,在数一数;刚才先分后数的同学,请你再探索有没有其他的分法。汇报交流每个图形的不同的分法和算法。3小结:在我们遇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把它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数一数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出图形的总面积,这个算法更方便,更准确。二、移一移,数一数1让

    1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即教科书这部分内容中的图。谈话:你们手都有一个这样的图形,图中每个小格仍然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先把这个图形剪一剪,再移动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很快数出它的面积吗?2四人小组讨论,探索分割移动的方法。3展示学生探索的不同的平移方法。4提问:在平移的过程中,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么面积变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面积不变,因为从整个操作过程中看出纸的大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小结:在计算一些复杂的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平移来计算面积,也就是先把一个图形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平移其中的一部分或几个部分,把它拼成一个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这种方法非常简捷,平移前后

    14、的图形,形状了,但面积没有变。三、数一数,算一算1出示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告诉学生图中每个小格子表示1平方米。谈话:图中有的部分不是整格,但也不正好是半格。该怎么办呢?提出:不满整格按半格计算。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面积。在班内交流。数出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各有多少,再算出面积。把整格和不满整格涂上不同的颜色,分类进行计数。讨论:哪种方法更好?引导得出:在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把把整格和不满整格涂上不同的颜色,分类进行计数,计算起来更加清楚方便。小组讨论:不满整格按半格计算,这样计算的面积是否合理呢?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不满整格的有大有小,都按半格计算,最后的得到的是近似的结果,是比较合理

    15、的。2独立计算银杏树叶的面积。四、估一估,算一算请同学拿出课前采集到的树叶,四人小组活动:1估计树叶的面积,并交流估计的方法。2把树叶描在方格纸上,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比较: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一样吗?3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的手掌的面积。先估再算。五、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呢?板书设计:面积是多少(1)移一移 数一数分一分 数一数 算一算教后记:第二单元第1课时 授课时间: 9月9日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科书第1213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4页的练习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6、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 知识铺垫教学例1。1出示例1中的第一组图形。(1)提问: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各自说出判断的理由。(2)组织学生汇报,教者作适当的演示和点评。2出示例1中的第二组图形。(1)提问: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2)分组活动后交流。(3)教师谈话,并揭示课题。二、探究公式1教学例2。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1)提问:你能想办法 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2)分组讨论转化的方法,然后各自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

    17、形和剪刀,剪一剪,拼一拼。(3)操作完后,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4)让用不同剪拼方法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剪拼方法,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5)引导发现:观察比较上面几个同学的剪拼方法,你发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有没有技巧?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来剪的?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6)讨论: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成长方形?(7)小结: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成长方形,只要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都可以得到长方形。2教学例3。(1)谈话: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2)分四人小组操

    18、作。从教科书第127页任意剪下一个平行四边形,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把所剪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数一数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求出长方形的面积。(3)汇报交流,填写表格。(4)组织学生围绕表格进行交流。出示讨论题: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5)教学用字母表示公式。谈话: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怎样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学生回答,提问:S=ah还可

    19、以怎样写? 三、应用公式1指导完成“试一试”。先独立解答,再指名板演后评讲,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2指导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计算时应用了什么公式。四、巩固深化1指导完成练习二第1题。(1)讨论: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相等,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2)学生各自在书上作图,同桌互相检查。2指导完成练习二第2题。先让学生指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让学生各自测量,最后根据公式计算。3指导完成第3、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4指导完成第5题。(1)各

    20、自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木条框,拉成平行四边形。(2)提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面积呢?继续拉动长方形,看一看,想一想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则?五、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后记:在教学设计时,我创设一个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猜测面积是否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自然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适当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

    21、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让学生交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评议,最后学生分组边剪拼边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

    22、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第二单元第2课时 授课时间:9月10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中,体会等积变形、转化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让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首次探索,感知体

    23、验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吗?你是怎样分得?学生说分法,课件演示。提问: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课件演示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出示例4的方格图及其中的平行四边形。谈话: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图色三角形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想法。谈话小结,并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可以通过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算三角形的面积,因此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二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三角形的面积我们

    24、也就会计算了。二、再次探索,获取新知1谈话:首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课前你们从书上第127页上剪下了三个三角形,在小组中开展活动,每人从中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书上例5中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与哪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先分好工,每种形状的三角形都有人去拼。学生在小组中拼图形,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做好后,分别指名演示拼法。谈话: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谈话:依据提供的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将例5中的表格填一填。指名说一说表格填写情况,集体交流。2谈话:接着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例5讨论题,学生在小

    25、组里进行讨论。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从中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说出三角形计算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你能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提问: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算出底和高的乘积后还要除以2?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试一试”。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用了

    26、什么计算公式?指名说算法,集体反馈。2教学“练一练”(1)出示第1题,指名说题意,学生独立做题。谈话: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后,提问:这里为什么用三角形的面积乘2?(2)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并独立做题。做题后,指名说算法。提问:这道题求涂色部分的面积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3做练习三第1题。指名说答案,共同评议。提问: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谈话:比较刚才做过的三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4做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做题后展示学生做题的情况,集体交流。提问:第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就是这个

    27、三角形的底和高。5做练习三第3题。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做题,指名说算法和想法,集体反馈。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教后记: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主探索、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预习教材25页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初步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自己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中,我安排学生先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通过用图形拼,很容易就知

    28、道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换一种拼法,也就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了解了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思考: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的关系。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我组织学生看着拼好的图形,先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热烈的交谈着,拿着三角形比划着、说着,最后得出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看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热烈交流,我知道学生是真的融入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打开

    29、,探索欲望被激活,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除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 这次可难坏了许多学生,他们开始剪的时候,也发现拼不成平行四边形,最后费好大劲才发现:只要沿着中间一条线剪,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利用转化和剪拼的方法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二单元第3课时 授课时间:9月11日(课型:练习课 设计者:屠亚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三第4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30、一、口算练习口答练习三第4题。说说30050与44200怎样算比较简便?二、指导练习1指导完成练习三第5题。(1)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小结:可以通过计算解答,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得出。教师追问:怎样找可以又快又好?2指导完成练习三第6题。师问:要使画出的三角形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乘积应是多少?在整数范围内,乘积是18的数有几组?是哪几组?每组可画几个三角形?学生尝试画3个。3指导完成练习三第7、8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教师讲评。4指导完成练习三第9题。师问:测量红领巾的高时,可以怎样量?5指导完成练习三第10题。师问:涂色的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有怎样的倍数关系?三、指导完成思考题师问: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每一块板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倍数关系?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教后记:第二单元第4课时 授课时间:9月14日(课型:新授课 设计者)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例6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全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