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名词解释先秦文学.docx

    • 资源ID:13001305       资源大小:31.1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名词解释先秦文学.docx

    1、名词解释先秦文学名词解释(先秦文学) 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

    2、想。 易卦爻辞 易经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易经八卦的两个符号,一般认为“爻”代表着阴阳气化。 礼乐文化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礼乐文化取代了旧的巫术宗教文化,也就是说自西周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认同,“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的巫祭文化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这些礼仪的目的在于维护

    3、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 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他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盘古 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表达了先民对宇宙卵生的设想。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

    4、自身力量的肯定。盘古“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补天、造人、制造乐器、建立婚姻制度。有关女娲的传说主要应是产生与母系氏族社会,其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镜淇整理第 1 页Collated by Jinn 鲧禹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与洪水抗争、解救生民的英雄父子。鲧为了止住人间的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鲧破腹生禹。禹继承了鲧的遗志,经过一系列的努力

    5、,通过疏导的方法制服了洪水,从而树立了一个不辞劳苦、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 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神界的中央之神。传说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在神话传说中,黄帝通过对内兼并对外抗御的战争,大显神威,确立了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或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后羿 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位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而人民把无上得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他。传说他射杀众多害人的妖孽,并射落九个天阳,恢复了人间的秩序。 夸父 中国古代神

    6、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传说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夸父为何要逐日,已不得而知,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那融入太阳光芒的高大形象,构成里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先民壮丽的理想。其道渴而死的结局,又为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夸父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精卫 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相传是炎帝的少女,名叫女娃,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正是精卫那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险恶而艰难的年代。精卫填海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刑天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又称形天。传说他与天帝

    7、争神,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出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

    8、另有6篇笙诗, 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成书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其内容十分广泛,深刻的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采诗说 “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重要说法。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与朝廷以了解民情。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是靠乐官采诗汇集在一起的。这种

    9、说法,颇有争论。 删诗说 “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汉代人认为,在春秋时期,诗歌数量众多,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事实上,早在孔子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存在了。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一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兴盛一时。:“毛诗”晚出,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在

    10、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东汉时始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独胜,今本诗经就是“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毛传郑笺 “毛传”即毛诗故训传,其作者,自汉讫唐,诸说不一,现代一般认为是汉代鲁人毛亨(大毛公)所作。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但毛亨解诗,常以封建伦理观点歪曲诗的主旨,语多附会,不足凭信。 “郑笺”即毛诗传笺,东汉郑玄为“毛诗”所作的笺注,郑玄的笺注不仅训释字词,贯通诗义,而且开创义例,垂范百代。 诗经集传 宋代朱熹的著作,主要内容是解说诗经。书中对大序、小

    11、序作了全面的批判。正文杂采毛传、郑笺之说,间或引用齐鲁韩三家诗说,而断以己意为舍取,意再重新讨论诗经本义。说解方法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而尤以剖析义理为主。其说强调以诗言理,即主性情,讲义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道学观点。 笙诗 诗经中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存留305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词,称为“笙诗”。其有目无词的原因,有人认为本来有词,在战国至秦之世亡佚了,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有声无词。较为通行的说法,笙诗是有声无词的笙曲。这六篇诗是小雅中的南陔、 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六义 诗经学名词。诗大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官则称之为“六诗”

    12、。其中风、雅、颂是诗经中诗歌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今人或以为诗经中的作品,全都是运用三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所写成的三类诗歌,故古人把他们合称为“六义”。 风雅颂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 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国风是诗经的精华,表现了各地的民情风俗习惯,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

    13、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小雅74篇,除极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其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 颂。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

    14、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从中可以看到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駧则近于国风,由此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大 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那列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长,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15、。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赋就是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接一个 事物来做比喻。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毛诗 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

    16、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凶吉的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即为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使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铜器铭文 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今存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类似的记言文字。商周的铜器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即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

    17、最早的史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 春秋本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统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地记事意识。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

    18、礼义之大宗”,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左氏、公羊、谷梁三家注释春秋书。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 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订者是一位儒家学者。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有序的编年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其作者旧

    19、题是战国时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 的齐人公羊高。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 榖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 典之一。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榖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榖梁传文字简朴议论精深,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

    20、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国语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其作者,历来争议颇多

    21、,汉代人认为是左丘明所作,今人的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

    22、章是秦汉间人所作。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突出表现纵横家的思想,反映纵横家的人生观。其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3、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 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对话体 即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通常是两人)对话的内容。对话体与其它文体不同的特征在于,它体现了对话者的在场性,因此也容易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之中,聆听古代贤哲的教诲。能使文章情节化,故事化,叙事化。孟子中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属对话体辩论文 寓言体 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寓”有“寄托” 的意思。庄子中许多篇章便

    24、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编辑成书于战国初年,首创语录之体。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

    25、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主要是由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自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孟子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墨子 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26、。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庄子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西晋郭象整理,篇目 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现存32篇。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

    27、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孔孟 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28、。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兴观群怨 孔子在论语阳货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时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

    29、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总称。这四部著作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作者分别为曾参和子思。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

    30、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易

    31、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春秋诗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 乐经 书名,六经之一。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关于乐经的流传,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已亡于秦火,今已无法知其原貌。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辑,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本意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


    注意事项

    本文(名词解释先秦文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