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诸子散文国学经典孔孟思想.docx

    • 资源ID:12959710       资源大小:25.5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诸子散文国学经典孔孟思想.docx

    1、高中诸子散文国学经典孔孟思想高中诸子散文:国学经典孔孟思想 古典诗文 2009-12-27 1733 高中诸子散文:国学经典孔孟思想(一)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1、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共同点 在“仁”方面,孔孟都

    2、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继

    3、承 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2、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主要方面不 同 观 点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4、”。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人格培养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

    5、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君臣关系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仁义理智 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 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

    6、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对待学问 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德修养 (一)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1、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2、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欲仁得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善学知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思统一)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7、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多闻、多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 克己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内省思仁: 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反省称为“自讼”)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力行近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磨炼成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8、,吾住也。(论语子罕) (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 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 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存心保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 寡欲养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反求诸己: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9、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 尽心知性: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动心忍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以义求仁: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0、告子上)(二)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

    11、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3分)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

    12、足算也?”(论语子路)【注释】硅硅(k6ng):浅薄固执的样子。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

    13、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分)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

    14、丑上)【注释】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15、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3分)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 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

    16、,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疾视:怒目而视。旅:众。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祜:福。对:答。(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2)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

    17、关于“勇”的认识。(3分)6、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18、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有一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就不就其职位。”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做那件事”而一定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财物平均就无所谓贫,上下和睦就无所谓寡,上下相安就没有倾覆之祸。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担心季孙氏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萧索的高墙之内啊。

    19、(2)简述孔子在本文中的观点。(3分)7、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6分)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

    20、人都会敬仰。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3分)8、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6分)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

    21、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

    22、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3分)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训练文化经典阅读参考答案1、(1) C(2)“事亲”与“守身”都是重要的,二者不可兼得时,“守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孝。失节使父母颜面扫地,做子女的应该正道直行,守身为大,爱护自己,让父母放心,这才是真正的“事亲”。2、(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3、(1)C(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

    23、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参考译文】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淡,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

    24、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他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4、力与仁的关系。修养仁德并不难。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

    25、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5、(1)B (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2)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参考译文】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

    26、,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6、(1)D (3分)(2)(3分)孔子尤其不能容忍他的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的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态度,因而又从品德和政治原则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更加尖锐的批评。全文表现了孔子高

    27、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看穿了季氏讨伐颛臾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7、(1) A (“文”是掩饰之意,不是指“文才丰富”)(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8、(1)D(2)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既可)(1分)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2分)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诸子散文国学经典孔孟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