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K12学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docx

    • 资源ID:12958630       资源大小:42.77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K12学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docx

    1、K12学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一、本单元的地位第三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的伟大民族精神,更深刻地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

    2、懈奋斗。正因为如此,第三单元是全书的核心所在。同时,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三单元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熏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只有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为砥柱中流。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主要包括两课内容,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一同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

    3、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共同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从而更自觉地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民族精神”结合中华民族数千年绵绵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启发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不竭力量之源;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4、、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也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90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人人都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附单元结构图表91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本课设计意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

    5、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了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更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和国家。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地球村”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比把握一个民族肤色之类的体质特征要困难得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尽管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寻觅到该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唯其如此,才有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说,德国人的精确高效率说,美国人的自由开放说,日本人的善采异邦说等。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衍

    6、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第二,有利于更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国国情。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认清国情的内在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收得还不够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总结五十多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是认清国情所必需的。第三,有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

    7、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化,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之一。文化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保存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天人们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对于中学生来说,了解传统、分析传统、变革传统,学习中华文化,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最好课堂。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

    8、标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9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

    9、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文化走向新的辉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实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10、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二、教材分析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一个引言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两个框的内容构成。引言用简要的文字描述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引起下文。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下设三目。第一目“古代辉煌的历程”,首先是活动导人。古代文明中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先后中断了。当把目光转向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华大地时,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教材通过几位外国政要对兵马俑的赞誉,揭示出中

    11、华民族不仅能创造古代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能创造光辉的未来。接着,教材用较大篇幅回顾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历93久弥新。最后一句“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为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埋下伏笔。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教材用“文化名人”栏目,对孑L子作了介绍。第二目“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从汉字和史学典籍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具有记载文化发展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功能。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汉字记载了中华民

    12、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汉字被一些邻国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汉字文化圈;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汉字的应用领域。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关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教材用相关链接的形式作了说明。从汉字的演变过程看,甲骨文是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西周和春秋时代,虽然人们还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字,但特别重要的事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所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金文”。篆书分大篆、小篆两种。有人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文字统称为大

    13、篆。春秋战国各国文字往往差异很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文字统一成小篆。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创造的。到了东汉末年,人们在隶书的基础上略作改进,形成了一种沿用至今的新体字楷书。此外,还有两种字体草书和行书。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又一重要见证。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留下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世界绝无仅有。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具体说来,一是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二是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14、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中华文化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衰微的;二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下设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由一个活动导入。在这个活动中,分别引用外国作家、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瓷器、园林建筑以及科学发明的高度评价,再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以及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关于文学

    15、艺术,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艺术的作用,即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到的作用。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作用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鲜明94独特,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不可胜数,教材用相关链接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以帮助学生理解。关于科学技术,教材讲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三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即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四是中国

    16、古代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教材用相关链接的形式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了说明。虽然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中国科技明显落后。然而,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教材采用相关链接的方式,以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这两个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为例,说明了地理、历史等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

    17、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对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关链接对史诗江格尔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介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个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

    18、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本目的最后安排了一组反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邮票。这是国家邮政局首次发行的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主题的特种邮票。这套邮票分别为摔跤、响箭、赛马、秋千。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一框共有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追溯古代文明中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或湮灭,或被同化,或中断并沉睡千年的历史,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第二个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灿烂的古代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9

    19、5第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在清政府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同时,西方工业文明正呈现勃勃生机,认识文化衰微与国家衰落之间的关系。第二框共有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感悟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第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辨析我国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原因的能力。第四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认识各个民族文化成就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本

    20、课重点、难点分析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互相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

    21、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漠北淳朴之人,南人中地,变风易俗,华洽四海”。盛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胡音胡骑与胡妆,

    22、五十年来竞纷泊”。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互相融合,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会通精神。佛教自汉代传进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96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达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基督教传人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

    23、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事实上,历史上中国除了儒、释、道三者并存外,甚至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而耶稣会士传进的科学技术,曾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的表现。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

    24、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就具有文化心理的自我确认。到了近代,中国人更自觉地认识到,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其后数千年,混杂数千万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也。今天,我国56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发展。华侨华裔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他们一刻也未曾忘记

    25、自己是炎黄子孙。相关疑难问题解读汉字对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字的意义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从“史前时期”走向“有史时期”的界碑。在汉字产生以前,我们祖先长期只能口语交流。经过锲刻记事、结绳记事的漫长过程之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自己辉煌与苦难,用汉字写成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记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被一些邻国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汉字文化圈。公元l世纪,汉字逐

    26、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东至日本,南至越南。在汉字传人之前,这几个国家都没有自己的官方文字。汉字传人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他们就用汉97字记录语言。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日本语中的汉语借词很多,有人统计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日语全部词汇的55,如“中国”、“中华”、“京师”、“疾病”、“米”、“书”等。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仿照汉字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日本的文字可以说有两个组成分,一是汉字,一是假名。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造的字,1981年日本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假名是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的自创字母。假名中的片假名是采用汉字、取其片段的方式形成的;平假名是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

    27、草书形成的。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鲜语中的汉语词汇和日本语的情况大致相同。朝鲜从374年起就用汉字,直到1949年方进行改革。lo世纪起,大批汉字输入越南,越南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如肝、茶、糖、饭、报告。许多越南人名、地名都用汉语,新名词也多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来的,13世纪,越南仿照汉字的结构,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喃。2中华科技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用图表作了形象的描述。时间时间公元前6一公元前l世纪公元1400年公元4011000年公元10011500年比例50627l58表中所展示的中国历史四个阶段

    28、大致是春秋到西汉,东汉到东晋,南北朝到北宋初年,北宋到明中期,前后历时两千余年,几乎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造纸术的西传结束了欧洲使用羊皮纸的历史,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缩短了欧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且使文艺复兴成为可能。火药在中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后,成为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强大武器。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令人震惊的地理大发现,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异彩纷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

    29、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的。中华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98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尽在其中。例如,通过唱念做打的上乘结合,把对形式美的追求推进到高妙境界的各类古典戏曲;一直未能完全探明其机理却能治病救人的中医药、蒙医药和藏医药;以简练的线条反映丰富意蕴的中国书法艺术,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引

    30、以为自豪的国粹。三、教学建议教学提纲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课时安排2课时。99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本流程图示2典型案例导入在对文化的一般知识,诸如文化是什么,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个人生活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有所了解之后,第六课引导学生具体了解中华文化。教材首先运用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继而回溯中华文化辉煌的发展历程:殷周春秋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回顾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以下材料可作为导人材料。吉州窑国宝瓷00吉州窑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始


    注意事项

    本文(K12学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