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942好制度是最有效的救荒丸.docx

    • 资源ID:12958552       资源大小:34.47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942好制度是最有效的救荒丸.docx

    1、1942好制度是最有效的救荒丸1942 好制度是最有效的救荒丸 1942 好制度是最有效的救荒丸?南方人物周刊 卫毅 2012-12-05 11:16:36 评论(2)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在电影一九四二里,李雪健扮演的李培基对林永健扮演的刘道基说,要是这玩意儿管用,中国自秦朝以来就不会饿死人。什么是真正的“救荒丸”呢?阿玛蒂亚森通过对饥荒的研究,得出结论:建立民主制度。1943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记者白修德决定,与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一起,从重庆出发,去往陕西,沿着陇海线从西往东走,经洛阳,到达郑州。他希望通过这一路的采访调查,弄清楚当时发生在河南的“吃的问题”。51

    2、年之后的1993年,刘震云回到自己故乡,回到1942年的河南,写出了小说温故一九四二。2012年,冯小刚将刘震云的原著拍摄成电影一九四二。在电影上映之前,本刊记者沿着白修德当年途经的路线重走了一圈,希望通过回溯这段漂浮着300万亡灵的历史之路,让今天的人们有所觉悟。一当我们到达白雪覆盖的郑州时,碎石铺成的街道充满了衣衫褴褛、人形鬼貌的饥民。他们会从每一个巷子里窜出来向我们尖叫,双手塞进衣服里取暖。当他们要死的时候,就躺在烂泥和水沟旁待毙。我们曾轻轻地戳戳其中的一两个,看是否还活着。白修德2012年冬天开始的时候,我在河南省档案馆的二楼看到了1943年12月的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报告在记述

    3、1942年大旱的起因时,语言竟然像一首诗,但这首诗里的意象显露的是一副狰狞的面孔:“自春徂夏,旱魔为虐,雨泽愆期,麦苗受损甚巨,迨至收获之期,复遭风雹,以致二麦歉收,平均不及三成,原期秋收丰稔,以补麦季之不足,讵料入夏以来,又苦亢旱,禾苗枯萎,投火可着,低地秋禾,更遭虫害,入秋以后,风雨失调,寒暖不均,早秋晚秋,复告绝望,以致引成今日之大灾。”在2012年的郑州,完全感受不到1942年的灾荒画面。当我来到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调查河南饥荒的最后一站时,吃的第一顿饭是花生炖猪脚。吃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几乎是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开头:“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大灾荒。一位我所敬重的朋友,用一盘黄豆芽和

    4、两只猪蹄,把我打发回了一九四二年。”1990年代初,钱钢正在编写中国百年灾害史,找到刘震云,希望他写一写1942年河南的大饥荒,因为刘震云是河南人。“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家乡在1942年死了300万人。”刘震云觉得这事情有点大,答应了下来。在2012年的郑州,把我打发回1942年的是两首民谣。我见到了宋云龙。他出生于郑州宋砦村,今年六十多岁,显然没有经历过1942年的事情,但他记得母亲给她唱过的两首民谣,他把这两首民谣唱给我听。第一首:“孩儿孩儿你别哭,前边就是大瓦屋。支小锅,打糊涂(类似于粥)。喝一口,老甜哪,逃荒就是老难哪。”1942年,饥荒发生后,沿着陇海线往西逃荒的河南人极多,一路上死

    5、人无数。宋家有上百亩地,没人逃荒。第二首:“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荞麦。” 宋家在1942年的秋天里种了荞麦。“荞麦那东西耐旱,长得快,3个月就能成熟。”宋云龙76岁的大表哥王新五说。他经历过1942年的饥荒。冬天里,荞麦收割好了,宋家人准备歇一歇,第二天再拉回家去。第二天去看,荞麦全没了。我在华谊兄弟公司的放映室里,提前看了电影一九四二。电影的开头就是一群挨饿的土匪到地主家打砸抢粮,填饱肚子是最大的理由,可以搭上道德和尊严,有时连命都可以搭上。郑州郊区的农村跟城市已经没有了差别,地理上的界限也没有了,在大楼盘一般的南阳寨村,我见到了宋云龙的姑姑宋秀莲,她出生于1930年。“这是一个记者

    6、,想问问你民国三十一年的事情。”宋云龙对宋秀莲说。“民国三十一年?让我想想。”老太太有点茫然。“闹饥荒,你还记得吗?”“咋不记得,二层榆树皮揭得老高了,噫,那榆皮面可粘了。就那还没有啊。荞麦你知道吗?做馍馍吃,连皮都吃了。”“有没有饿死人?”“饿死的人可多了,你德宝大爷就是饿死的。”每听完一段老太太河南口音极重的自述,宋云龙就回过头来给我翻译一遍。德宝大爷叫耿德宝,是宋秀莲在宋砦村的邻居。老太太当年是从宋砦村嫁到了南阳寨村。在1942年的宋砦村,实行的是保甲制。宋云龙的伯父是甲长。“怎么当的?大家都不愿意当甲长,轮到谁家谁当。”轮到宋云龙伯父当甲长的时候,正好是饥荒最甚之时。“政府不减你要缴的

    7、粮食。政府的狗腿子就跟着甲长去问老百姓要粮食。交不上粮食就打人。我伯父没办法,不想打人,就自己去借粮食,给穷人抵账。”宋云龙说。但是穷人还是还不起啊。过一段时间后,放债的人就来宋云龙伯父家,把牛啊车啊都拉走了。后来就开始卖地。“我们家原来有一百多亩土地,最后卖到四十多亩。”地主家也没法过下去。“要差事(田赋等)没有。”宋秀莲说,“俺娘被逼跳井了。冬天,被人救了起来。回家衣服可湿了。”杜德阳出生于1928年,是南阳寨村的老居民。1942年的时候,他正好在郑州城里读初中。在他的记忆里,那一年开始的时候,冬天和春天都没下雨,庄稼不行了。“到了42年底,都没啥吃的了。有的人卖田地,有的人逃荒。很多人往

    8、西逃,走到洛阳,才能上火车,前面的这一段铁轨很多被扒掉了。”“当时郑州城里20万人,每天早上警察搜寻街道,都能拉出来七十多具死尸。”杜德阳的叙述令人震惊。他亲眼看到过饿死的人,“我们学校旁边有个老太太,吃榆树皮拉不出屎来,憋死了。”当时不只河南闹饥荒,紧邻河南的一些地方也难逃此劫。如今家住郑州的牛士杰,出生于1931年,老家是靠近河南的山西高平,那里1942年也闹饥荒。他当年连榆树皮都没吃上,吃的是杨树叶。“煮一锅杨树叶,真难吃,涩的,但还是一碗一碗吃。”毫无疑问,吃这些东西更难消化。“牲口吃的东西,人吃了,大便下不来,没有办法,我父亲用棍给我挖,肛门都出血了。”说到这时,牛士杰说不下去了,开

    9、始低声啜泣。有时,伤痛太深,多少年后都无法抚平。“不能提那事,太受罪了。”他继续说,“我坐在门墩上,动都不能动,走不成路了。”1943年的春季,牛士杰的妹妹出生了,没法养,送给了别人。“别人大概给了一斤米。”牛士杰记得,家里买了一些盐,用4斗黑豆换了地主家8斗麦。“那一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很多人没熬过来。牛士杰所在村叫高平县北诗乡野沟村。“我们村三十多户人,绝户的就有四五户。”绝户,就是全家死光。邻村更惨。有一户人家上山采黄芩叶,第二天,全家4口都死了。“撑死的,黄芩叶吃进去发胀。”牛士杰家当时还剩下一只羊。看到舅舅家的人挨饿,杀了羊,给舅舅。舅舅把羊肉拿回家烤了吃。羊肉热气,肚子里啥也没有,

    10、羊肉吃进去,舅舅的眼睛就瞎了,没几天就死了。没几天,舅母也死了。不久,女儿也饿死了。“舅舅一家全没了,绝户了。”能吃的东西都吃了。“我们村有个老太太,七八十岁,一生吃斋念佛,不吃肉,民国三十一年把一只自己养的猫杀了吃了。”牛士杰说。在电影里,王子文扮演的星星抱着一只喜爱的猫逃荒,最后她同意把猫煮了,给在逃荒途中刚生小孩的嫂子熬汤喝。“家族里的人死了,都是我父亲埋的,没有棺材,用席子裹一下。”牛士杰说,“我们村有三四户,全家出去逃荒,到现在都没信,活着一个人都会回来的,肯定都没有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农村几乎处于无组织状态。牛士杰都说不清自己家乡当时归谁管。“一下是国民党来了,一下是八路军来了,

    11、一下是日本人来了。”1943年,山西人逃荒的方向是河南。当时有一句话:“往南逃一千,不往北走一砖。”他们相信南方有吃饱饭的地方。太行山太高,两百多里路,很多人在山里都没出来。而在河南,大多数人往西逃,那更是一条漫长的恐怖之旅。祸不单行的是,在干旱和饥荒到来前,先是国民党把花园口的黄河大坝给炸开了,洪水一泻千里,形成黄泛区。黄泛区有淤泥,有的人不小心走进去,就陷在里边憋死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叫“栽橛子”。干旱之后又起了蝗虫。“到处都是蝗虫啊,一片黑压压地飞过去,能把太阳都遮住了,蝗虫过去,高粱就只剩下秆了。”牛士杰说。人们为赶走蝗虫,都把蝗虫称“蚂蚱爷”,盼着他们赶紧走。另一个巨大的威胁是,

    12、日本人的军队来了。在电影里,就连地主老东家,也带上他的家人和粮食,往西逃去了。二蒋介石在他昏暗的办公室接见了我,他站在那里显得身材挺拔,仪容整洁,用僵硬的握手表示礼节后,就坐在他的高靠背椅子上,脸上带着明显的厌烦神情听我讲述,因为是他的多管闲事的妻姐逼着她接见我的。白修德站在重庆黄山风景区位置绝佳的云岫楼前,我试图在脑海里构筑白修德面见蒋介石的情形。但工人们敲打天花板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想。这里正在重新装修,屋子里空空荡荡。这座当年全中国最受瞩目的官邸放在今天并不算多么宽敞,隔音显然也不好。如果像刘震云小说里所写的那样,蒋介石在会见白修德后摔了杯子和骂了“娘希匹”的话,那声音一定会在山林间传之辽

    13、远。“日本进攻中国从1931年就开始了,把整个东北都占领了,接着就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占领了华北。日本人整天烧杀掳掠,南京大屠杀也发生了。但你知道中国是什么时候向日本宣战的?是1942年12月9号。”11月24日,电影一九四二首映式前的头一天傍晚,刘震云在北京亮马桥附近的一家酒店会议室里跟我说道,“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因为12月7号发生了珍珠港事件,8号,美国对日宣战了。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委员长整天要看谁给他援助,没有外援打不了仗。这个时候,地方上发生旱灾,对他来说,一定是个小事情。”在电影一九四二里,李雪健扮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到云岫楼见陈道明扮演的蒋介石,一顿饱饭后,李培

    14、基准备向蒋介石报告河南灾荒的实情。此时,段奕宏扮演的陈布雷进来,给蒋介石读电报,内容包括:“昨日我军在曼德勒损失惨重”、“英军一个师七千多人被困,蒙哥马利元帅请求我军支援”、“罗斯福总统的私人秘书请求委员长接见”、“南京方面,周佛海派来密使,有意脱离汪逆”、“希特勒昨天会见了墨索里尼,说将要攻陷斯大林格勒”、“蒋鼎文将军的军队已渡过黄河,但迟迟未见日军行动”当陈布雷说到“印度方面,甘地昨天绝食成功”时,李培基说了一句“他饿了几天?”陈布雷说,“七天。”李培基没往下说。当蒋介石问他到重庆有什么事时,他说,没事,没事。他觉得刚才听到的事情都比自己要说的事情大。在电影里,李培基的表现并不像历史上那么

    15、不堪。“是不是融入了郭仲隗的形象?”我问刘震云。“对,这就是艺术的功能。”刘震云说。“1942年,我续任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是年河南大旱,除少数水田外,一粒未收。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我以参政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这是郭仲隗当年的一段自述。河南征粮负担重,在1942年之前就开始了。郭仲隗在1941年就曾提议案,减轻河南之压力。当时,河南因田赋被征的粮食居全国第一。1942年,郭仲隗带着灾民食用的榆树皮、观音土和雁粪来到重庆,摆到国民参政会上给大家看。10月30日,他在国民参政会联名提出河南灾情惨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刘震云用了一个比喻形容中国当时的情况“杂拌粥”。“别说是委

    16、员长,换任何一个人,处在那样的位置,三百万人肯定不是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在黄山风景区,有一座别墅称莲青楼。楼前的池塘里,有开败的莲花和莲叶。这是当年美国军事顾问团驻地。经常到莲青楼的美国高级官员有:蒋介石的顾问端纳,参谋长史迪威,顾问团长巴大维,顾问陈纳德,特使威尔基、魏德迈、马歇尔,大使司徒雷登等人。“1942年,蒋与他的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发生矛盾,在黄山官邸吵嘴,即要不欢而散,宋美龄挽狂澜于既倒,美丽地笑着说:将军,都是老朋友了,犯不着这样怄气。要是将军能赏光到我的松厅别墅去坐一坐,将会喝到可口的咖啡!”刘震云注意到了“咖啡”,因为此时,许多人在逃荒路上吃了“霉

    17、花”。几个月后,到郑州采访的白修德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招待。“官员设宴招待了我们。我们有两个汤,我们吃了辣藕片、胡椒鸡、荸荠炒牛肉,吃了春卷、热的蒸馍、米饭、豆腐、鸡和鱼,我们还吃了3个霜糖饼。”刘震云在为小说收集材料时,看到了这一段,他认为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筵席之一”。史迪威在1942年12月写给太太的家书里提到:“每次从印度到中国,我感到震惊。在印度,当地人垂头丧气、骨瘦如柴、生病、病恹恹、面无笑容、冷漠。在中国,人们抬头挺胸、正面、愉快、笑呵呵地开玩笑、吃得好、比较干净、独立、干活赚钱,显然生活有目标。”显然,“愉快”、“吃得好”、“比较干净”并不适用于此时正在往陕西方向逃荒的灾民。许多

    18、美国人倒是纷纷赶来中国,远东对欧美人士总是有着神秘的吸引力。1938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位叫白修德的年轻人从哈佛大学毕业,他获得了一笔旅行资助,从北美来到亚洲。一年后,他获得了中国政府新闻处的邀请,来到重庆写专栏文章。接着,他成了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的记者。出生于山东的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对中国向来怀有特殊的感情。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至今仍被人们引以为傲。彼时,蒋介石和她的夫人不止一次在时代封面上露脸。重庆方面和时代视彼此为重要的朋友。在灾荒发生前的1941年5月,蒋介石曾在重庆为到访的卢斯夫妇设盛宴欢迎。白修德原本对蒋介石非常钦佩,他和卢斯一样,对他和他的军队褒扬有加。这样的看法持续的时间并

    19、不是很长。1942年10月,白修德从美国大使馆看到了来自河南的传教士提供的资料:河南正处于饥荒之中。这令白修德大为震惊。他参考这些资料写下了十万火急大逃亡的报道。这篇报道篇幅很短,全是引述材料,缺少生动的现场感和说服力,在美国发表后,并未引起多大关注。最早引起轰动的是重庆大公报的报道。1940年,天津人张高峰在迁往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政治系上学时,开始兼任大公报通讯员。1942年12月,张高峰被派往河南采访。他被一路上逃荒的灾民所震撼,写下了报道豫灾实录。“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正以树皮与野草维持着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

    20、豫灾的凄楚字眼。”大城市里的人们开始知道河南通往陕西的荒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灾民。他们在雪地里行走,在火车顶上休息,在不知名的他乡野地里死去,也可能在另一个快饿死的人嘴里死去。人吃人的现象已经发生。河南前锋报1943年3月23日刊登了“烹子短讯”。这样的新闻,引述起来都让人感到惊悚。另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是重庆大公报社长王芸生为豫灾实录配发的社论看重庆,念中原!。这篇社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新闻言论的尺度。王芸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政府,“河南的灾民卖田卖人甚至饿死,还照纳国课,为什么政府就不可以征发豪商巨富的资产并限制一般富有者满不在乎的购买力?看重庆,念中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蒋介石看了大公报后勃然

    21、大怒,下令将大公报停刊3天,以示惩罚。王芸生原本赴美访问的行程也被国民政府取消了。在电影里,蒋介石下令中央日报发一篇文章,以正视听。其实,在王芸生的社论里,就对中央社的一篇电讯稿表示了愤怒。这篇电讯稿称:“豫省三十一年度之征实征购,虽在灾情严重下,进行亦颇顺利。”还说:“据省田管处负责人谈,征购情形极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贡献国家。”王芸生认为,这“罄其所有”4个字,实出诸血泪之笔。大公报在重庆遭停刊的事情成为了新闻。白修德注意到了此情况,更加深了他对河南灾情的疑惑和兴趣。就在大公报被停刊的2月份,他约上时任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一起上路,开始寻荒中国。三在铁路两边潮水般的跋涉

    22、队伍中,没有人会停下来。如果有孩子在向着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躯体哭号,那么他们就是已经悄然无声地死去了。有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有人则像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哈克费恩那样,把自己的东西用一根棍子挑在肩头。举目四望,所有人都在逃跑,尽管没有任何军队在后面追赶。白修德黄昏降临时,在洛阳的老城墙下,是悠闲散步的人们。城里高挂红色灯笼的地方并非红灯区,那是年轻人宵夜的地方,跟全中国各地的夜市差不多,烧烤占据了大部分的摊位,散发着焦糊、酱香和辣的味道。惟一让人心里发毛的是靠近鼓楼的那一家家卖纸钱花圈寿衣的店铺,灯光昏暗,气氛阴沉。而在1942年的洛阳,城里城外满是死亡的气息,尸臭味也并不缺少。我在只有我一个人在查阅

    23、的洛阳市档案馆里,从一堆洛阳文史资料里看到一段话:“1942年,河南遭受特大灾荒,由豫东豫南逃来洛阳的难民不下数十万,在洛的乐户老板,乘机买卖女孩打发横财。当时十三四岁姿容秀美的女孩,最多只能卖黄金五钱。他们除择优自留作摇钱树外,还向西安宝鸡等地转卖渔利。许昌有个人贩子姓孔,外号麻包,一次就带来女孩二十多个,因此大大增加了各地的妓女数量。”在电影一九四二里,许多人饿死在了洛阳城墙下。为了让逃荒的家里人少饿死一些,老东家的女儿星星把自己卖给“工厂老板”,然后,她被转手卖到了青楼。在第一次给顾客服务时,星星怎么也没法弯下腰去端洗脚水,她说她不是不乐意,而是吃得太饱,腰弯不下去。当时,河南的民营报纸

    24、前锋报对当地的灾情也有相当多的报道。记者流萤在一篇叫风砂七十里的报道中写到了其采访河南饥荒中妓女的情况:“最高的市价,是一夜大票一百元,也有的八十元。由于法币贬值,大钞不值钱,每百元要贴十五元的水,折合小钞只有八十五元,除酬劳茶房二十元外,剩六十元,分给老鸨一半,剩三十元。巩县的米,时价每市斗三百元,这三十元钱,恰好买市斗一升的米,按重量合是一斤六两,而她们的家里照例还有几张嘴在等着。”1943年的冬末,白修德正裹着军大衣,坐在毫无遮挡的巡道车上,迎着扑面而来的凛冽寒风,朝洛阳方向驶来。“简直像坐在剧院的包厢里,或者说像一个将军在检阅他的部队。”在他面前次第掠过的是一场前所未见的大饥荒。令白修

    25、德感到悲伤的并不是死人,而是无法理解眼中所见。“在一场大灾中,除了大自然并无别的谋杀者,死去的人们身上并没有伤痕。自然本身成了敌人。”直到后来他才明白,只有政府才能从自然的暴虐中拯救自己的民众。在洛阳,白修德拜访了同样来自美国的主教托马斯梅甘。在梅甘的陪同下,他改乘军用卡车前行。在洛阳车站的夜幕中,他看到“人们像垛劈柴一般地把难民装进闷罐车”。出了洛阳城几十分钟,白修德就看到了雪地中倒毙的人。狗像狼一样在路上来回跑动。在白修德拍摄野狗吃死尸的照片时,一具尸体的脑袋转瞬便被啃噬干净。这些惨烈之景,最开始还能震撼其心,看多之后,当他回望这场灾难时,那些生动的形象和情感色彩竟然黯淡许多。“理性分析和

    26、数字统计的东西越累越多。”在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中,史迪威与蒋介石多有分歧,甚至对延安的共产党抱有更多的同情。白修德开始并不站在史迪威一方、目击了这场大饥荒之后,他与史迪威站在了一起。“尽管我看到史迪威的使命是如何毫无希望,并且知道他会走向穷途末路。”这一切盖因1943年刻骨铭心之记忆。彼时的洛阳城,处于凝滞的状态。许多灾民既没火车票,也没扒上火车,只好在洛阳城下等,进不了城,往西往东都不是。此时的政府,也开始着手惩处一些投机的无良商人和官员。在电影里,在枪毙这些人时,政府人员想让百姓前去观看,以达到宣传效果。灾民们的态度是:现在说什么我们都不信了。当时,一个高鼻子的外国人也许更能获取他们的信任

    27、。白修德曾经回忆:“有一个夜晚,我待在一个军队的司令部里,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有几个农村的官吏请求进来见一见外国人。地方官们手上拿着一叠请愿书,要求我们带回重庆转呈给蒋介石。其中一位反映的问题是,去年秋天每亩地收了15磅的粮食,缴税是13磅。这时候,一旁的司令官勃然大怒,冲着地方官又吼又叫。地方官便把送给我们的请愿书的副本递交一份给司令官。司令官把请愿书揣进口袋,然后要求我们把手中的那一份交出来,我不同意,他坚持必须交。于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尴尬难堪的时刻,最后,我交出了那份请愿书。因为如果他把我们扔到黑夜中的荒郊野外,我们将无处可去。再说如果我们拒绝,他就会在我们离开后,把怒气撒在这些地方小官身

    28、上。”白修德从西到东转了一圈后,写下了一篇现场调查报道等待收成。他在洛阳电报局向美国拍发。“按照常规,任何新闻稿,都必须从重庆回传,并经过我那些在政府部门供职的老伙计们预先审查,而他们注定会禁止我发出。然而这份电报是从洛阳通过成都的商业电信系统发到纽约的。”不知是系统出了故障,或者电报员良心发现,未理睬相关规定,这稿子直接发到了纽约。白修德难过的是,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维系人心之善。400法币就可以买到9岁的孩子,4岁的男孩只要花200法币。为了一口饭,男的成为士兵,女的成为妓女。“食物就是硬通货”,那些被中国人视为不可动摇的纲常伦理在饥饿面前失去了往日效力。“从我的笔记里很容易勾画出一个野兽般

    29、的世界,但他们不是兽类,他们是创造了世界最伟大文化之一的民族的后代,即使是大多数的文盲,也都在珍视传统节日和伦常礼仪的文化背景中熏陶和成长。这种文化是把社会秩序看得高于一切的,如果他们不能从自己这里获得秩序,就会接受不论什么人提供的秩序。如果我是一个河南农民,我也会被迫像他们在一年后所做的那样,站在日本人一边并且帮助日本人对付他们自己的中国军队。我也会像他们在1948年所做的那样,站在不断获胜的共产党一边。”这是白修德温故一九四二时得出的结论。他成了共产党的朋友,他所钦佩的人里多了周恩来。1972年,白修德坐在尼克松的空军一号里,再次来到中国。在机场,他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周恩来。周恩来一眼便认出

    30、他来。1943年3月,白修德从洛阳发出的河南大灾报道在时代周刊上刊登,美国舆论一片哗然。当时,宋美龄正在美国访问,白修德的报道使她颜面全无,她竟然责令亨利卢斯解雇白修德。卢斯拒绝了她的要求。这里不是重庆,时代也不是大公报。回到重庆的白修德通过宋庆龄见到了蒋介石。白修德提起了饿死人和农民税收的问题。当白修德说自己看到狗吃死人的情景时,蒋介石说不可能。哈里森福尔曼出示了在河南灾区所拍照片。“总司令的腿开始轻轻抖了一下,有点神经质地抽搐,他问道,照片是从什么地方拍的?我们告诉了他。他拿出他的本子和毛笔开始记下来。”蒋介石向白修德道谢,并称其是“比我亲自派出去的所有调查员”更好的调查员。几个月后,通过

    31、缓慢的邮政,白修德收到了梅甘神父的一封来信,白修德认为这是新闻的力量:“自从你走后并且发出了电报,粮食就从陕西沿着铁路线紧急调运过来你的来访和对他们的激励取得了成功,将人们从浑噩愚顽中唤醒,并让他们投入工作,于是问题就解决了你将会永远被河南所铭记。”毫无疑问,蒋介石也将牢记白修德的名字。他怎么会不知道河南饿死人的情况。只是这位美国记者迫使他承认自己知道。有当年的报人回忆,白修德和哈里森福尔曼后来被国民党中宣部长董显光请到“新赣南”采访。彼时,蒋经国任江西赣州专员,宣扬“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工做”、“人人有书读”之口号,被称为“新中国的雏形”。这样的安排已经无法扭转白修德对蒋介

    32、石的印象。我在洛阳市志里看到这么一段话:“西汉时期,洛阳人口迁移愈加频繁。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加之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洛阳及以东地区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饥民们扶老携幼,道路相望,饿死者十之七八。东汉末年董卓兵烧洛阳后,尽徙洛阳人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洛阳城化为废墟,附近耕地鞠为草茂,满目荒芜,粮食奇缺,饥馑连绵,为寻其生活,百姓被迫向外迁徙。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后”好了,引用到此,继续下去的话,可以一直引用到1942年以及更靠后的年月。连白修德都总结出来了:“灾荒在中国历史上来去频仍,它们就像地震、飓风和王朝更迭一样。人们常常用灾荒来标记家族的历史。”“我研究过从东周到现在的河南饥荒,”刘震云对我说,“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有的人决定用痛苦结束痛苦。白修德曾写道,“有时饥民的家庭找来家里所有残存的食物,共同吃上一顿饱饭,然后告诉他们,


    注意事项

    本文(1942好制度是最有效的救荒丸.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