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12949425       资源大小:37.29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1、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1) 在

    2、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2) 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3) 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4) 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

    3、20m,最深处超过 10000m。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 300 倍。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1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2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照射到海水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

    4、较高,地处温度较低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少。3从沿海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质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2、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共同特点:一般个体较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完全缺乏运动能力,只能随水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 作用:(1) 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2) 有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3) 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3、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

    5、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底栖生物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的、底埋生活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活的、底层游泳等类型。以上的生活类型说明,大部分底栖动物活动范围小,有的甚至固着不动。但是,它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一些防御捕食者的适应机制。那些营底埋生活的方式的种类,利用了沉积物底内隐蔽作用,管栖沙蚕还具有革质管,钻蚀种类以钻蚀对象保护自己,天敌很难侵害它们。海底各种生境的复杂,所以生活在海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所代表的门类都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丰富的多。 1、鱼在海水中生存产生适应机制表现为身体具有 流线形体形 、 气鳔

    6、 、 增加脂类物质 。 2、洄游按照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3、根据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可知: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 限制因子:在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驯化: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遗传基因,使其成为家禽、家畜的过程,改变外来植物遗传性状使其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 休眠:生物体在不良环境下的不活动状态,是对不利环境的强制适应。待不良环境过去后,苏醒并恢复正常的生长和生命活动。在休眠期,耐受范围变宽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量消耗。 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开始发育所必须达到的一定温度界限。 有效积温法则:K=N

    7、(T-C),即发育期的平均温度(有效温度)与发育所经历的时长之积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K 热常数;C 生物学零度;N 发育历期;T 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哈奇森提出高斯假说有两个例外。第一,由于环境因素的强烈作用,种群被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第二,因环境不停的发生变动,竞争的结果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综合性 (4)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2)主导因子作用 (5)直接性和间接性(3)阶段性 11、说明海水中O2、CO2的来源与消耗途径。为什么说pH可作为反映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化学特征的综合指标? O2来源:空气溶解与植物光合作用。 消耗:海洋生物呼吸

    8、、有机物质分解、还原性无机物氧化。 CO2来源:空气溶入、动植物和微生物呼吸、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少量CaCO3溶解。 消耗:主要是光合作用,一些CaCO3形成也消耗CO2。 原因:(1) pH与CO2含量、溶解氧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生物的营养和消化、呼吸、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作为反映水体综合性质的指标。(2) 海水pH对鱼类呼吸速度和代谢过程具有影响,过高过低的pH对生命活动是有害的。 1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两个辅助原理? (1) 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才适用。(2) 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13、简述生物昼

    9、夜移动的机制。 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当光照超过生物的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的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的向光性。其他因子如温度、压力、食物以及生物本身生理特点也与移动有关。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生物昼夜移动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很重要的适应机制有利于生存繁衍后代。机制有:逃避捕食者、能量代谢上的好处、有利于遗传交换、集群习性可减少被捕食的机会、避免紫外线的伤害。种群: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元。生物种: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之间在

    10、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 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动态生命表(股群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又称“特定年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内稟增长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增长率称为内稟增长率。能量分配原则:任何生物做出的任何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这种能量使用的协调,

    11、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生态灭绝: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其他种群的影响微不足道时,此种群可能处在生态灭绝的状态。 最小生存种群:种群为免遭灭绝所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 哈温定律: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基因型比例保持不变。灭绝旋涡: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等位基因:种群内个体具有不同形态的同源染色体即等位基因,是产生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丰富的遗传变异有助于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遗传漂变:种群中因等位基因

    12、频率降低而逐渐丧失遗传变异性的现象。两极同源:南北半球中高纬的生物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关系,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但在热带海区两侧均有分布。 热带沉降: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动物,在热带海域陈降到较深水层, 找到了他们适宜生存温度的一种现象。局域种群:分布在生境斑块中的种群,局域种群内个体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该生境块中生存与繁殖。集合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由局域种群之间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扩散而相互联系的区域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16、什么是集合种群?有什么意义与应用? 含义: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

    13、起的区域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 意义:(1) 受人类活动影响,种群生境破碎、片段化日益严重,种群动态变化出现新的特征,集合种群现象越来越普遍。(2) 在内湾、潮间带,人为造成的生境破碎化也日益普遍,造成很多负面效应,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的生存极为有害:一个刚刚破碎化栖息生境中生存的种群因个体迁移能力差不具备集合种群功能生境隔离程度越明显,局域种群个体的扩散受阻碍越明显,增加其灭绝的风险原先的区域大种群逐渐转变为一些孤立的小种群,其结果将引起遗传变异的丧失和随机波动的加剧,从而增加局域种群灭绝的速率人为造成的空间破碎化会改变内湾和潮间带的水动力学过程,使之失去原来生态环境的特征(生境退化)

    14、并导致该环境中的生物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应用:(1) 濒危种类的保护,是否会走向灭绝或还能维持生存多少时间,注意维持迁移通道。(2) 大范围害虫的防治问题。(3) 保护区的资源溢出效应。(4) 建立一个大保护区与几个小保护区的争论与集合种群理论有关。17、为什么说人们更应该注意珍稀物种的保护? K对策者种群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和一个灭绝点(X)。当种群量低于x时会走向灭绝。地球上很多珍稀物种大都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属于典型的 K-对策者,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人类对生境的破坏和捕杀)都面临着灭绝(或已灭绝)的反应

    15、。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珍稀物种。 优势种: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占比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最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 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冗余种:被从群落中去除时,其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替代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实践中未被重视。 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如果他们在同一地区出现,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

    16、统中)的功能或作用,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抽彩式竞争:一个物种的个体先于另一个物种到达空斑块或萌发,造成先到达个体在以后的竞争中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使得谁先到谁就可以占据空斑块。 中度干扰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增加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才能维持高生物多样性,如果间隔期太长,竞争作用达到排斥别种的程度,多样性也不会很高,反之,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从而保持较低的多样性。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岛屿面积减少时,物种数目减少的速率比大陆快,因岛屿的隔离状态降低了物种迁入强度,降低了多样性。 群落演替:依照发展程

    17、度,生态演替一般经历先锋期、系列期、顶级群落等阶段。1、简述生态位分化的几种方式。 (1) 栖息地的分化 (2) 领域的分化 (3) 食性的分化(4) 生理的分化 (5) 体型的分化2、简要罗列几种种间共生关系。 (1) 共栖:偏利 (2) 互利 (3) 偏害:抗生(4) 原始合作 (5) 互抗 (6) 中性现象(7) 寄生:蒹性寄生、专性寄生2、群落的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有规律地共处,在有序状态下生存(3) 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自身的内部环境(4) 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形态、生态、营养结构;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

    18、(5)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进化(6)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 群落的边界效应(8) 群落中各物种具不等同的群落学重要性 3、深海的多样性比浅海高得多的原因是? (1) 浅海环境波动剧烈,很多种类不能忍受这种波动。(2) 深海食物匮乏,广食性动物防止了被捕食者之间的竞争排斥。 (3) 深海水温低,生物代谢和生长率低,达到性成熟所经历的时间长,减少了竞争优势种的出现机会。4、试论述演替过程群落结构与机能的变化情况。 (1) 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均匀性提高(2) 生化多样性(如色素、酶等)以及在群落代谢提高中向环境分泌或排出的产物的多样性不断增加(3) 演替初期群

    19、落中的生物体一般r-选择种类,k-选择种类随演替逐渐增加(4) 层状结构或局部不均一性不断发达(5) 生物的生态位越接近顶级阶段越特殊,越狭窄(6) 在演替初期,P/R比率大于 1,随着演替发展,P/R比率逐渐接近于1,P/R比率是表示群落相对成熟度的最好的功能指标。 (7) 生产量p与生物量B的比率随着演替的推移从高到低。(8) 在演替初期,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是比较简单的、线状的,在成熟期,食物链变成复杂的食物网,有机碎屑越来越重要。(9) 对营养物质循环来说,在初期是开发的,到了成熟期则是较封闭的。(10) 互利共生、寄生和其他共存形式在演替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加,较好的负反馈机制使成熟的

    20、生态系统保持稳定。5、简要介绍经典演替观的基本思想。 (1) 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 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和繁荣准备了条件。(3) 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最大,种间关系最紧密。6、演替的类型与基本过程。 类型: (1)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自源演替和异源演替(3) 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4) 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5) 地质演替和生态演替、水生演替、旱生演替和中生演替基本过程: (1) 生物入侵、定居和繁殖:是群落变化和演替的基础(2) 竞争:由于物种增加,不同

    21、种对环境资源可能有同样的要求,从而产生种间的竞争补偿深度:植物 24h 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P=R)所在的某一深度层。 临界深度:其上方直至海面整个水体的总光合作用产量与浮游植物呼吸消耗量相等的某一深度,在补偿深度下方。 过剩摄食:浮游植物密度高时,大量植物细胞被迅速吞食,常常超过动物本身的需要,有一部分被吞食的植物细胞实际并未很好被消化就从肠道中排出的现象。再生生产力:再生N源(NH4+-N)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新生产力:新N源(NO2-N)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6、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1) 14C示踪法 2) 叶绿

    22、素荧光测定法3) 黑白瓶测氧法 4) 水色遥感扫描法7、简述新生氮的来源。 (1) 上升流或梯度扩散 (2) 陆源供应(如径流)(3) 大气沉降或降水 (4) N2 固定(某些原核浮游植物的固N作用)8、简要阐述234Th/238U不平衡法测定新生产力的原理。 234Th是由 238U衰变产生的。由于234Th具有很强的颗粒吸收活性,因而在海水中的实际溶解度比由238U衰变推算出的结果小。当颗粒越多时,它在真光层的滞留时间越短。如果234Th所吸附的所有颗粒都是本海区所产生的有机颗粒,则可用234Th的滞留时间和颗粒有机物的含量来推算该海区的新生产力。该法不仅可测出物质通量,还可测定过程速率。

    23、 9、新生产力的研究意义。 (1) 新生产力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阐明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2) 新生产力的研究对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3) 新生产力是海洋渔业持续产量的基础。10、结合酶动力学的米式方程说明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及浮游植物生长速率与介质中无机营养盐的关系。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隋光强的增加而上升直至出现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值,然后随光强的继续增加出现光抑制现象,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同时吸收无机营养盐,在环境中硝酸盐、磷酸盐的含量很低的情况下,随着营养盐的补充,光合作用速率也随之上升。饱和光照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速率与海水中营养盐

    24、浓度有密切关系。在低浓度条件下,藻类的生长率受到营养盐不足的抑制,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生长速率呈直线迅速上升,并逐渐达到一个最大特征值,即浮游植物的最大生长速率,然后生长率不再随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米式方程(V吸收速率;S介质浓度;Vm最大吸收速率;Ks吸收饱和常数)11、什么叫新生产力和f比?新生产力的光合作用商为什么比再生生产力的高?f比:新生产力Pn与总生产力Pg的比率f=Pn/Pg*100%原因:如果光合作用只生成碳水化合物,则PQ值约为1;如果生成类脂化合物,由于它比碳水化合物的还原性水平高,有多余的O2释放,所以PQ值约为1.2。当植物吸收新的N(NO3-)时,相当于其吸收的

    25、CO2来说有更多的O2释放,PQ值约为1.8;若植物吸收的是再循环的N(NH4+)时,PQ值仅1.0或更低。微食物环:将溶解有机物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桡足类)的摄食关系称为微型生物网环或简称微型食物网。细菌的二次生产:溶解有机物(DOM)基本上不能被浮游动物所吸收,但却具有可以被海洋异养细菌吸收的组分,与溶解态有机物(PDOM)一起被细菌吸收并形成细菌本身生物量增长的过程。 粒径谱: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 上行控制:较低营养层次(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植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

    26、资源控制。 下行控制:较高层次(捕食者)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被捕食者)的控制作用。即捕食者控制。 生物沉降:滤食性动物通过摄食活动去除水层中的 POM 使之作为粪球被沉降到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的过程,加速水层有机颗粒沉降。 7、Ryther 将海洋牧食食物链划分为大洋食物链 、沿岸、大陆架食物链 和 上升流区食物链 三种类型。8、微食物网产生的小颗粒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的微小有机凝聚体中有丰富的溶解有机物、细菌和微型异养生物,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 1.简述碎屑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 能流大 2) 营养价值很高3) 加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对近岸和外海、大洋表

    27、层和底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起联结作用2.简述病毒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 1) 病毒对微食物网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平衡和维持相对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或者说,病毒也应是微食物网的重要成员。2) 海洋病毒的生产力能直接影响细菌生产力,抑制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的繁殖率。病毒感染造成的细菌、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裂解死亡过程中产生的 DOM,反过来又能促进细菌的繁殖。3) 原生动物不仅能摄食异养细菌以及微型和微微型自养生物,同时也能摄食病毒。3、简述粒径谱、生物量谱概念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中的应用。 1) 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状态或动态;2) 可以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比较;3) 从某一粒度级的生物量去

    28、推算其他粒度级的生物量或产量。可以作为确定最大持续捕捞量的依据,也可以应用粒径谱方法计算初级生产力。4、简述生态效率的一些规律。 1) 一般大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小型动物,老年低于幼年。2) 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高于植食动物。3) 变温动物的生长效率高于恒温动物。4) 大洋群落食物链的平均生态效率比沿岸上升流区的低。5) 与陆地食植性动物对植物的消耗和吸收相比较,海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利用效率和总生长效率都比较高。6) 海洋生态系统平均生态效率通常比陆地的高。5、试论述微生物网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一)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1与经典食物链共同构成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2微食物网

    29、能流量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量基础环节中占有很高的比例3异养微生物和超微型自养生物的生产力总和构成大部分海域能流的主要基础环节4大部分海区的中型浮游动物仅直接消耗浮游植物总生产量的较少部分(不超过1/3)。 (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营养物质在微食物网中的更新很快2微食物网的消费者所产生的微细有机碎屑可长时间的滞留在真光层水体中,对维持真光层的营养物质供应和稳定初级生产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6. 什么叫微型食物网?微型食物网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有何重要意义?指海洋中自养和异养的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浮游生物之间形成的网络状营养关系。微型生物食物网是海洋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它与经典的食物网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同时,微型生物个体很小,世代周期很短,有很高的代谢率,使得浮游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得以在海洋表层快速再生与补充,对贫营养大洋区维持初级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7. 简要说明生态系统水平的能流分析的内容、原则与方法。生态系统层次的能流分析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这些能量在各营养级的输入与输出的全过程。根据热力学定律,总的能量输入(净初级生产力)与各营养级消费者(包括微生物)的总呼吸消耗是平衡的。在进行生态系统层次的能流分析时,按照简化食物网的概念划分的功能群应该尽可能详细一些,以便更接近客观实际。在确定相关生态效率参数时,有些数据是在现场调

    31、查中获得的(比如生物量、生产力),有的则必须根据实验室测定结果(为摄食率、同化率、呼吸率等)或参考应用过去的相关研究数据。分解作用:有机物质通过分解者生物的作用逐渐降解,颗粒有机物逐渐腐解为溶解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无机物质,同时能量也以热的形式逐渐散失的过程。 矿化作用:在分解过程中,原先被结合在有机物中无机营养元素(N、P)也被逐渐释放出来的过程。海洋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的转移过程,也称CO2泵或软组织泵。 碳酸盐泵:碳酸钙成分的物质沉降和堆积到海底的过程。 1. 分解作用的意义? (1) 促使营养物质循环,维持平衡;(2) 维持大气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比例;(3) 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颗粒物为食碎屑的各种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也提高有机物的分解效率 ;(4) 提高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底质的理化性状,使沉积物具有吸附和降低外来污染物危害的作用。2. 为什么说分解者的协同作用可提高分解效率? (1) 细菌和真菌是利用有机底物的竞争者,真菌对 C/N 比值高的有机物利用效率较


    注意事项

    本文(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