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诗词写作实用培训教材檀作文.docx

    • 资源ID:12870419       资源大小:30.98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诗词写作实用培训教材檀作文.docx

    1、诗词写作实用培训教材檀作文 引言从文体的角度讲,中国古典诗词最本质性的特征是声律之美。这和中文自身的特性有关。声调和方块字形,是中文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两个显著特性。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西方语言一般有重音,但没有声调;但汉语正好相反,没有重音,却有声调。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西方一般是字母文字;但中文不是字母文字,而是方块字。可以说,正是中文的方块字形和声调这两个显著特征,成就了文体学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文。律诗也好,骈文也好,对联也好,其文体学上的本质特征都是声律之美。中国美文的声律之美,主要通过平仄、押韵、对仗三个途径达成。学习旧体诗词写作,须从认知诗词的形式特征入手。因此,我这本诗词写作实用教程

    2、,就从四声、韵部、对仗这三个基本概念讲起。 第一讲 四声中古音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四个声调,又各有一个相应的称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类。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类旧体诗词写作的传统,字音是以诗韵为根据的,诗韵又是沿袭唐代官方韵书而来。因此旧体诗词正音,是以中古音为依据的。所谓中古音,是指隋唐两宋时期的汉语语音。中古音也是四个声调: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习惯性地被称为“四声”。“四声”有平仄之分:平声属平;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属仄。诗韵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诗韵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诗韵的去声,相

    3、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诗韵的入声,普通话里,完全消失了。王力先生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诗词格律)研究中古音四声的调值及高低升降,是音韵学的专门课题。对于旧体诗词创作来说,只要知道有四声的区别即可。古人对四声有大致性的描述,见于康熙字典所附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对于入声的描述,颇值参考。我们在读唐宋诗词时,遇到中古音的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参照相对应的普通话的第一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直接念出来,即可。遇到中古音的入声字,来自保留入声字的方言区的人,可以参照方言来念;北方官话区的,尤其是津京地区的人

    4、,不妨将该字当去声来念,但要处理得短促一些。中国语言文学对四声的重视四川省成都市有两条巷子,一条叫宽巷子,一条叫窄巷子,并称“宽窄巷”,是成都市著名的商业景区。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两条巷子并称“宽窄巷”,而非“窄宽巷”?我说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凡是并称,一般要遵循平上去入四声依次排列的原则。“宽”是平声字,“窄”字今音是上声字,古音是入声字,因此,我们说“宽窄”,不说“窄宽”。这样的例子,举不甚举。尤其是人物并称。提到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我们习惯说“李杜”,而不说“杜李”,这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的诗歌成就更高,也并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年长。李白与杜甫,谁的诗歌成就更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白

    5、固然比杜甫年长,是前辈诗人。有生之年,李白的诗歌名望也高于杜甫。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并称“李杜”而非“杜李”的原因。原因只有一个: “李”字上声,“杜”字去声,汉语的表达习惯,“李”要放在“杜”前头。中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虽然比李商隐年长,属于前辈诗人,但后人将他们两位并称,只能称“小李杜”,而非“小杜李”。中唐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当代人撰写的文学史习惯将他们两位并列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虽然白居易比元稹年长,诗歌成就似乎也更高一些。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元白”,而非“白元”。曾经有文学研究者为白居易打抱不平,质疑凭什么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而非“白元”。也有另一派意

    6、见的学者出来说元稹在当时的影响就是比白居易大,理当排在白居易前头。其实,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只是因为“元”字平声,“白”字入声,汉语的表达习惯,“元”字要放在“白”字前头。“李杜”也好,“元白”也好,这样的排列,只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已,无关其他。“李杜”“元白”的并称,是后人所加,他们自身并不关心这个。中国历史上,望族名流对并称排列有意见的,倒还真有几位。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一则轶事:“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诸葛家跟王家争排名先后,王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啊,诸葛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驴马”,

    7、而不说“马驴”,难道驴子还比马强不成?人们往往在意排名先后,其实汉语的表达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正如说“驴马”而不说“马驴”一样,并不意味着谁高谁低,只是依据字音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名而已。提到东晋门阀,人们习惯说“王谢”世家,而不说“谢王”世家,也是这个道理。唐代文学史有“初唐四杰”之说,杜甫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序,就很不服气,说我“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其实最亏的是骆宾王,无论年齿,还是才华,未必比其他几位差,但就他的姓氏字音去声,另外几位是平声,他只能在最后。第二讲韵部1、什么是韵?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诗词是要押

    8、韵的。那什么是押韵呢?我们先得搞明白什么是韵。学过拼音的人,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出来的。其实,古人所说的韵,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如果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字,韵母及声调相同,它们就是一个韵部的。同一个韵部的字,称作同韵字。比如旁、忙、狼三个字,虽然声母不同,但韵母都是ang ,而且都读第二声,因此在现代汉语里,它们是同韵字。在汉语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如ia,ua,uai ,iao ,ian ,uan ,an,iang,uang,ie,e ,iong,ueng等,这种i ,u ,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比如乡、光,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ang、

    9、uang,比旁忙狼多了i 、u这样的韵头,但在现代汉语里,它们和旁忙狼都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两个以上(含两个)同韵的字放在同一首诗的不同句的句尾位置上。因为古诗押韵,总是在句尾位置,所以又叫“韵脚”。我们来看一些古诗押韵的例子:【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里,光、霜、乡三个字,它们的韵母分别是uang、uang、iang,而且都是第一声,除了有无i、u这样的韵头的差别外,没有任何不同。光、霜、乡,这三个字,便是这首诗的韵脚。它们的现代汉语读音,韵母和声调相同。【曲江花】(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

    10、风早,飘零君不知。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池”、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知”,它们的韵母都是 I,用普通话来读,“池”是第二声,阳平;“知”是第一声,阴平。但唐代语音,平声不分阴阳,平分阴阳是后起的语音现象。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江南曲】(唐)李益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用普通话来念,韵脚字期qi和儿er的韵母,一个是i,一个是er,不是同韵字。但在唐代,这两个字却在同一个韵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字读音,存在古今音的不同。同一个字,普通话的读音,未必就是古人的读音。这首诗,若由广东人来念,还是押韵的。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萍池】(唐)王维春池深且广,会

    11、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回”、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在普通话里,“回”字的韵母是“uei”,“开”字的韵母“uai”,并不相同。但在诗韵里,他们是押韵的。我们要牢牢记住汉字读音有古今音的区别。切不可因用普通话来读不押韵,而怀疑唐人的一些诗不押韵。殊知,唐人写诗是根据当时的书面音来押韵的。2、平水韵我们现在有各种汉语字典,用拼音对汉字注音。古代则有韵书,按照韵部收字。古代常用韵书有广韵集韵等。我们知道,普通话之外还有方言。现代有方言,古代也有方言。但古代中国科举考试,诗赋取士,是需要用官话读音来作诗的。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

    12、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韵书,即所谓“官韵”。唐宋以来,科举的事由礼部管理,所以后来经皇帝批准而由礼部颁行的官韵就叫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在唐宋两朝经过了几次修订,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修订本是公元年(宋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编者刘渊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也称平水韵,后人说的“诗韵”,就是平水韵。平水韵的韵部分作平、上、去、入四类,共106个部。写旧体诗,当以平水韵为准。上平声十五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十五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

    13、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二十九部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去声三十部: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十七部: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

    14、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平水韵韵部平上去入四声相配表: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上平声15部一东一董一送一屋二冬二肿二宋二沃三江三讲三绛三觉四支四纸四置五微五尾五未六鱼六语六御七虞七麌七遇八齐八荠八霁九佳九蟹九泰十卦十灰十贿十一队十一真十一轸十二震四质十二文十二吻十三问五物十三元十三阮十四愿六月十四寒十四旱十五翰七曷十五删十五潸十六谏八黠下平声15部一先十六铣十七霰九屑二萧十七篠十八啸三肴十八巧十九效四豪十九皓二十号五歌二十哿二十一个六麻二十一马二十二祃七阳二十二养二十三漾十药八庚二十三梗二十四敬十一陌九青二十四迥二十五径十二锡十蒸十三职十一尤二十五有

    15、二十六宥十二侵二十六寝二十七沁十四缉十三覃二十七感二十八勘十五合十四盐二十八琰二十九艳十六葉十五咸二十九豏三十陷十七洽所谓“一东”“二冬”“三江”的“东”“冬”“江”诸字,通常称为韵目字,表示这个韵部里所收之字的韵目,都和韵母字“东”“冬”“江”相同。但这个相同,指的是唐代书面音相同。用普通话来读,会有偏差,有时候是细微差别,有时候差别很大。我们不妨以佩文诗韵为例,“一东”韵部之下,收了“东同铜桐筒童风空工逢”等字,说明这些字,在唐代书面音里,韵目和声调都是一样的。用普通话来读,声调有阴平,有阳平,韵目有的是“ong”,有的是“eng”。其他韵部,可依例因为存在古今音不同的差异,用普通话来读,

    16、读音有差别的两个字,可能在同一个韵部,譬如前文所举唐诗押韵例中的“期”和“儿”,“回”和“开”;读音完全一致的字,在平水韵里,很有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韵部。譬如“一东”和“二冬”,“六虞”和“七鱼”,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韵目完全没有区别,但在唐代却是不同的韵部。今天的诗词创作界,对写诗用韵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派主张采用普通话读音,编有中华新韵等韵书;一派主张采用传统的诗韵。所谓传统诗韵,也就是通常说的“平水韵”。平水韵和普通话新韵有很大不同。比如东和冬,在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新韵里,自然是同韵字,但在平水韵里却是两个不同的韵部。我们今天学习旧体诗词写作,应努力记住每个汉字隶属于平水韵的哪一个韵部。当

    17、然,这可以查工具书。手头常备一本诗韵即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妨背诵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诗词写作入门顶有用的一本书,因为它对诗词写作需要的四项基础最有功用:(1)韵部。背下来了,就能分清楚韵部。不至于一东二冬不分。(2)对偶。声律启蒙是一本对对子的书。(3)辞藻。没有古文底子的人写旧体诗词,辞藻总是不够用。声律启蒙里有很多好辞藻。(4)典故。没有文史基础的人知道的典故太少,声律启蒙里有许多文史典故。3、韵书的使用广韵集韵是研究唐宋语音的权威韵书,但我们平常写旧体诗词,并不常使用这两部韵书。遇到疑难问题,查一下这两部韵书即可。广韵集韵的韵部都比平水韵分得更细,写诗用韵,遵平水韵即可。清代有大型韵书

    18、佩文韵府,是按平水韵106部编的,收字多,但部头太大。今人写旧体诗词,可用佩文诗韵和诗韵合璧。此二书,皆可视为佩文韵府简编本。又皆有排印本,流行于坊间,极易得。佩文诗韵编于清初,只收单字,不收词。篇幅小,携带方便。今人亦编有多种平水韵常用字字表。但恐皆不及佩文诗韵准确。诗韵合璧为清人汤文璐为编。此书分三栏:上为诗腋,中为词林典腋,下为诗韵。诗腋所收为“诗料”,文体略同声律启蒙,为对偶韵文,然皆为五七言。词林典腋则专收词藻。此二部分,以类书体例编排。譬如我们要写咏梅之诗,找到“梅”类即可。诗韵合璧之诗韵,与佩文诗韵的不同,在于广收词条。譬如“一东”韵部的“东”字下面,收了“南”“侯”“河”“御街

    19、”“小楼”等词数十条。初学诗词者,读书不多,词汇贫乏,颇宜用此书。第四讲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俗称对对子。近体诗中的对偶,又称对仗,是近体诗的基本修辞特征之一。我们先从普通的对对子,也就是对联讲起。顾名思义,要有两句,才能称为对偶。对偶的上句称为出句,又称上联;下句称为对句,又称下联。譬如李白的两句诗,常常被后人写作春联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两句的修辞手法便是对偶,两句构成一幅对联。对偶、对联,和律诗中的对仗,这三个概念在广义上可以相通,但在狭义上有所区别。律诗的对仗,上下句字数是固定的,只可能是五个字或七个字,因为近体诗通常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对联不能太短,一般不少于四个字,上

    20、、下联皆应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或句群(长联不止一句)。对子可长可短,可以短到一个字对一个字,也可以长到长句对长句。对子可以包括对联和律诗的对仗。对子、对联、律诗的对仗关系是意图:对子的概念最宽泛,对子的对句和出句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对句和出句字数应该相同(2)对句和出句的相同位置,原则上不宜用同一个字(3)对句和出句的尾字读音平仄不同对偶可以是句群对句群(长句),可以是句子对句子(短句),可以是词组对词组,可以是词对词。但句子最终可以分解为词。因此,我们可以从词对词的角度来分析对偶。落实词对词的层面,对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词性相同或相类。一般来说,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即使

    21、是同一词性,尚宜以类相从,比如人名对人名。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句子、词组最后都可以拆成单个的字,中国诗歌和对联的对偶句式无外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几种基本句式。更长的句子,无非是用这几种句式组合而成。专门教人声律和属对的声律启蒙一书,所包含的对偶句也只有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这七种形式。声律启蒙对偶举隅:一字对:1、名词对名词(1)天象对天象云对雨。雪对风。(2)河流对河流河对海。汉对淮。(3)建筑对建筑楼对阁。户对窗。(4)动物对动物麟对凤。鳖对鱼。(5)植物对植物瓜对果。李对桃。(6)朝代对朝代尧对舜。夏对殷。(7)国名对

    22、国名秦对赵。越对吴。吴对楚。蜀对巴。(8)人对人儿对女。子对孙。姚对宋。柳对颜。荀对孟。老对庄。2、量词对量词铢对两。只对双。3、动词对动词沿对革。异对同。4、形容词对形容词贫对富。塞对通。颜色对颜色红对紫。白对青。二字对:儿子对涉及到双音节词、叠词和构词法等相关问题1、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芍药对芙蓉。鸲鹆对鹭鸶。珊瑚对玳瑁杜鹃对孔雀。獬豸对麒麟。2、叠字对叠字:荡荡对巍巍3、构词法相同的词相对(1)偏正结构的词对偏正结构的词: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岭北对江东。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冀北对辽东。野叟对溪童。暮鼓对晨钟。绿竹对苍松。舞蝶对鸣蛩。雪花对云叶。(2)主谓结

    23、构的词对主谓结构的词: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鼓振对钟撞。梅酸对李苦。雨打对风吹。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绿暗对红稀。鹤长对凫短。凤翥对鸾栖。鹭飞对鱼跃。(3)动宾结构的词对动宾结构的词:栽花对种竹。作赋对观书。弋雁对求鱼。傅粉对施朱。挈榼对提壶。献瓜对投李。弹冠对结绶。佩剑对弯弓。观山对玩水。4、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1)朝代对朝代:六朝对三国。宫殿对宫殿:。天禄对石渠。(2)官名对官名:内史对中书。(3)人对人:有若对相如。李白对杨朱。绣虎对雕龙。季路对高柴。(4)其他驷马对安车。三字对:三字对的组合方式有1/2式和2/1式两种1、1/2式(1)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金翡翠;玉麒麟

    24、。青布幔;碧油幢。(2)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天浩浩;日融融。山岌岌;水淙淙。风淅淅;露漙漙。桃灼灼;柳依依。鱼圉圉;鸟喈喈。花灼烁;草蒙茸。鸠哺子;燕调雏。尨也吠;燕于飞。天欲晓;日将晡。星拱北;月流西。梅可望;橘堪怀。仁无敌;德有邻。鱼跃沼;鹤乘轩。春既老;夜将阑。(3)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横醉眼;捻吟须。歌旧曲;酿新醅。(4专有名词对专有名字:陈后主;汉中宗。周召虎;宋桓魋。孔北海;谢东山。2、2/1式(1)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三尺剑;六钧弓。冯妇虎;叶公龙。四目颉;一足夔。汾水鼎;岘山碑。三弄笛;一围棋。伯乐马;浩然驴。千字策;八行书。犀角带;象牙梳。徐稚榻;鲁班梯。萧史凤;宋宗鸡。挑荠

    25、女;采莲娃。叔子带;仲由冠。黄牛峡;金马山。(2)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颜巷陋;阮途穷。霜菊瘦;雨梅肥。四字对:三字对的常用组合方式有2/2式、1/3式、3/1式三种。1、2/2式(1)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两鬓风霜;一蓑烟雨。夏日池塘;春风帘幕。嘉遁幽人;胜游公子。朝宰锦衣;宫人宝髻。噪晚齐蝉;啼宵蜀鸟。梦里荣华;壶中日月。几点鹭鸶;一双鸂鶒。(2)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尘虑萦心;霜华满鬓。女子眉纤;男儿气壮。秦岭云横;巫山雨洗。战士邀功;逸民适志。秋雨潇潇;春风袅袅。笛韵和谐;橹声咿轧。晋士特奇;唐儒博识。苏武牧羊;庄周活鲋。春水才深;夕阳半落。波浪拍船;峰峦绕舍。丁固梦松;文郎画竹。巫峡夜深;

    26、衡峰秋早。好景有期;丰年先兆。秋夕月明;春朝花发。野店几家;长川一带。豪客寻春;闲人避暑。(3)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缓抚琴弦,斜排筝柱。照耀八荒;震惊百里。平展青茵;高张翠幄。颂成酒德;论著钱神。笃志诗书;忘情官爵。(4)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高矣若天;淡而如水。(5)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雪冷霜严;日迟风暖。第五讲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近体诗的形式特征:(1)句数固定:四句或者八句。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2)字数固定:每句五字或者七字。五字为五言诗,七字为七言诗。2近体诗的押韵要求:(1)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2)偶数句入韵。(3)奇数句不入韵,尾字必须用仄声字。(首句可以例外)(4)首句可以入

    27、韵,可以不入韵。不入韵时,尾字必须用仄声字。首句入韵可以借邻韵通押。但须注意:只有读音相近的邻韵,才可以通押。比如一东、二冬。读音不相近的邻韵,则不可通押。3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规则讲到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有人对这个说法批评得很厉害,其实这个说法并非一无是处,只不过需要加上一些附加条件而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一定的道理在。它揭示了近体诗的节奏规律:近体诗的句式,基本是两字一拍,我们不妨把后一个字称作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都是节奏字。近体诗对节奏字的平仄格外讲究。说到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基本规律,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则:(1)相间原则:一句

    28、之中,节奏字字音平仄交错分布。假使第一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平,则第二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四字)音仄,第三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第六字)音平;假使第一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仄,则第二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平,第三个节奏字(一句诗中的第二字)音仄。(2)相对原则:一联之中,对句和出句在相同位置的节奏字,平仄应该相反。(3)相粘原则:相邻的两联,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在相同位置的节奏字,平仄应该一致。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补充条件:两条禁忌:(1)忌三平入韵句,句尾三个字不可以三连平。(2)忌孤平特指入韵句而言。以后五个字为考察对象,如果除去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一个字必须平。如果是“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三个字必须平。如果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5律诗的一种特殊句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


    注意事项

    本文(诗词写作实用培训教材檀作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