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标签理论对班级边缘群体特征的归因分析及教育引导三稿doc.docx

    • 资源ID:12853501       资源大小:24.8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标签理论对班级边缘群体特征的归因分析及教育引导三稿doc.docx

    1、标签理论对班级边缘群体特征的归因分析及教育引导三稿doc标签理论对班级边缘群体特征的归因分析及教育引导(三稿)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学 号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运用社会标签理论指导班级边缘群体的教育 完成时间 2015年1月 课程名称 教育学原理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年 级 2014级 姓名学号 薛博文 2014110463 摘要社会标签理论则是可以从师生互动的角度上为许多学生产生偏离脱轨行为进行解释。 学校课堂中一些错位的管理、教师的不良行为以及学生内部之间的活动均会不可避免的给某一小部分学生贴上”标签“,从而导致学生的内在感受与自我概念的形成

    2、产生偏差并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标签理论对班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标签理论的基本问题,从而具体到课堂环境中解读教师隐性的“贴标签”行为对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对运用该理论解决课堂上边缘学生全体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边缘学生;标签理论;越轨;课堂的教育引导 在我们正常的学校活动中,我们总是能发现无论是在教师的班级授课中,还是在下课期间的课间活动里,抑或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各类的大型文体活动上,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都有几个沉默寡言、冷漠不语。 几乎从来不参加班级任何活动的学生。 而这群带有自己独特色彩的学生群体,教育学者将其统称为“边缘学生”,如何做好“边缘

    3、学生”群体的教育,是我们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边缘群体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边缘群体 边缘人群是一个相对于主流社会之外而言的一个群体概念,有的专家学者也将其称作是边缘阶层。 边缘阶层人群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变化特征,造成一个人群被边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经济、政治原因。 此外还有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可以说,边缘人群是一个相对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与主流社会的人群在经济结构,收入或是政治观念,宗教信仰,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差异而难以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人群。 李尚敏.边缘群体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南大学学报,2003(7) 社会中存在有这样的一个边

    4、缘阶层,也就不难同样的反映在我们的学校课堂中。 班级中的边缘群体一般是脱离于主流的正式群体之外的,部分学生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从而满足群体内成员被的心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非正式小群体。 可以说,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任何班级都会产生有这样伴随正式群体而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边缘群体。 边缘群体这种亚文化群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并不是班级内外各种学生的任意拼凑组成,而是通过较长时间的相互选择和认同而诞生的。 边缘学生群体往往是在学校中最不受关注的一部分人,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得不到正常的关注,受到忽略之后往往开始脱离正常的发展轨迹而逐渐走向边缘。 一开始导致每个学生边缘化的原因或许都不一样,但是他

    5、们在逐步接近和交流之后,在各自的正当诉求得不到友好的回应之后,这些原来并不熟悉、形单影只的学生则会以同病相怜的心理活动来互相接纳对方,从而形成了我们学校班级中的边缘团体。 在实际的教学中,边缘学生群体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班级集体的良好教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和升学压力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点统统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又因为我国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内各地区大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几乎形同虚设,学生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纾解,边缘学生的数量正在成显著的上升趋势。 作为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当加强对这些边缘学生的关注和交流,并将其作为班主任工作和班级管理的

    6、一项重要内容。 (二)边缘学生群体的特征共性 提到边缘学生,人们往往会想到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坐在教室角落,不参加班级各类活动,上课从不发言,下课也不和同学一起交流,成绩总是在班级中等游荡,几乎连老师也要将其遗忘的学生,这种看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却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外,还有另外一部分边缘学生由于自己的性格、思想、行为等等方面的偏差而被班级主流群体所排斥,这些边缘学生中不乏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受老师喜爱的学生。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边缘学生群体除了以上的各自不同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共性 1.组织的规范性。 边缘群体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组织规范性。 这

    7、种规则往往是不成文的、隐性的、难以被教师所察觉的,却是每个成员所要必须遵守的,大家都自觉受组织的规范的制约,并几乎很少出现二次越轨的思想和行为。 2.成员内部的聚合性。 每一个边缘学生群体的形成虽然各自在细节上的缘由不同,但是却都有相近的大原因、背景,他们通常以相互的感情为维系的纽带,相互保护、相互支持、相互接纳、相互依赖,能够紧密团结,有较强的凝聚力、排他性。 3. 群体内成员行为的一致性。 由于边缘群体有着共同的结合点,有着共同的目的和同方向的内驱力,在行为上则必然具有一致性,一旦他们为某种目的而行动时,高度的一致性就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 4. 核心人物的向心性。 边缘学生群体内部经常会有

    8、自然形成的权威核心人物,其中心性很强,群体内所有成员都视其为核心,一切行动基本上都能够听从他或她的指挥,并可以高度服从他或她的领导。 5. 群体作用的双向化。 班级中的边缘学生群体往往都是我们所认知的非正式群体,类似于其他的非正式群体一样,在他们与班级主流文化群体发展的方向一致、利益趋同时,便会产生出极大的促进性和积极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他们的目标取向和主流集体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在班级内部形成对峙和纷争的气氛,会对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形成消极的影响。 作为边缘群体的一员,同时也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则会受到双方双向的影响,对这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6. 瞬间的

    9、解体与离心化倾向。 这一点并不与第二点的聚合性的特征有冲突和矛盾,可以说,边缘学生是由于拥有共同的情感体验或目的而聚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和时间的范畴内会有相对的稳定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各自不同,行为目标也会有相应的偏差。 若是群体内部发生了较大的矛盾或者是纷争抑或是核心权威人物的出走,群体内部所苦苦维系的凝聚力会立刻消散不见,群体也会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解体消失于无形。 二社会标签理论对班级边缘群体的分析 (一)社会标签理论的概念解释及其观点 标签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且极具特色的理论观点。 建立该理论观点的专家学者们试图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在社会中

    10、所产生的越轨行为,将这个理论应用于学校情境中来说明学生学业成败现象对解决边缘学生问题具有极大的助益。 英国学者里斯特R.C.Rist是首位尝试将标签理论引入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认为教师由于自己所产生的期望而对学生做出各种标定,而这些标定会使得学生形成自我实现预言,从而使标签成为一种真实的行为(即罗森塔尔效应,下文会详细阐述)。 里斯特同时在这里也指出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学校所运用的各种评价机制(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学校培养和支持这些机制的方式,学生对他们的反应,以及这些评价机制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基础的人际互动的结果是什么,以及某种评价标签的结果是怎么样的长期地影响着学校

    11、内外学生相适应的选择问题。 生物和文化决定论从校外寻找解释学业成败的终极原因,而标签理论却想要考察学校内所发生的世纪事情 张人杰.外国教育社会学荃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 ” 标签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具体如下?一个人是否被贴上“越轨者”标签,关键在于他受权威的指使,而不在于他有何种行为;一个人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过程受到其何种生理特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给个人贴上“越轨者”标签会促使此人认同越轨者身份和亚文化,成为了职业的越轨者。 按照标签理论,一个人由于他的某种行为被权威所看到,被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从此以后,周围人们对待他的方式就发生了改变。 人们会

    12、依据这个标签来识别他、描述他、称呼他,给他以越轨者所承受的不公待遇,这一切都会对他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正是由于教师随意的或目的性的依据不同的评价性标签对学生做出区别对待,导致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环境。 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总是伴随着他人的评价而成长发展的,老师、同伴群体及家长对学生的某些评价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对学生的一种标签,这些标签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互动关系,而且会围绕标签所标定的角色构造学生的生活。 (二)罗森塔尔效应与标签理论的重要支持 由罗森塔尔(Rosenthal.R所做的著名的实验揭示了这种效应的存在,证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与教师对他的期望有着巨大的关系

    13、。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 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而在学校里,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生段里,教师对学生往往拥有极大的权威,教师所做出来的决定往往几乎不容许学生改变。 班级人际关系系统是由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所构成。 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同时也会影响到班级内部的学生关系,在小学低年级的班级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通常情况下,教师是班级中所有成员中最有影

    14、响力的人,如若教师对某个学生做出评价或是贴上标签的话,则经常会影响到班级内其他学生对他或她的评价。 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或者可以说给学生贴什么样的标签,往往与教师对这个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可以来自各个方面,基本上在刚开始接触学生的时候便开始形成。 教师认识学生的途径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或许是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或许是通过其他的间接的方式来形成,例如说是档案资料、心理测评、其他同学或是教师的评价、家长会等等,在一些条件下,有的教师甚至会依据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外貌穿戴、言谈举止来对其形成认知和印象。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形成认识和评价的方式往往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有显著的不同。

    15、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总是针对其学习成绩水平和对自己的态度,而对学生其他几个方面的了解却是相当匮乏。 在学校里,教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良,班级活动踊跃参加的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往往了解的更为深入,对他们的喜爱和关系也往往最多,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落后,并且几乎不参与班级活动的那些内向的同学往往则是一笔带过或是习惯性的忽视,那些学习差、调皮捣蛋多一些的学生更是容易受到教师的误解和批评。 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和评价经常以非常微妙的方式体现出来。 例如有的研究成果指出,教师会给出较长时间去等待他心目中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做出回答,在他们回答错误的时候经常性的给予鼓励并赋予他们二次回

    16、答纠正错误的机会。 相反的是,对于教师心目中能力差、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要么直接不去询问他们,要么在等待片刻或者说错的情况下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很少给出他们思考的时间。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久而久之,这种教师的低期望带来的是班级内部边缘生的大量形成,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期待,罗森塔尔效应便会产生在这些学生身上被教师主观标记为“后进生”学生主动表现为“后进生”的行为真的成为班级中的“边缘后进生”,这则清晰有力的证明了标签理论的假设论断教师对某些学生贴标签(不同期望)学生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产生效应结果(优等生或差生)。 陈振中.符号与互动教

    17、学与课堂生活的社会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这样,这些边缘学生个体则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团体,脱离班集体的主流,在其内部经常形成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的风气,并相应的产生了与这种集体意识相符的集体表现,不仅危害了他们自己的课业学习生活,也对班级其他同学造成了极大的恶劣影响。 一个班级整体气氛呈现学生学习不努力、毫无进步、破罐破摔的情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教师这种主观错误的贴标签的行为所带来的。 (三)“贴标签”行为使边缘学生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局外人 上文说到,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其言语行为信息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标尺。 在实

    18、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主观看法,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隐性的“贴标签”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便是造成部分学生边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笔者在教育实习中的观察来看,以下的教师行为便是其中的具体表现。 1.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中的机会差异 在课堂中经常有各种不公平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就是将学习的机会不公平地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课堂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知识的一种主要的的教学场所,是师生用来交流的机会平台。 但是教师总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印象和喜好去选择自己交流的学生,总是把更好的更宝贵的机会给自己心目中贴上了好学生”标签“的优等生,而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那些成绩不好的边缘学生,

    19、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隐形人”。 在笔者本科期间在西安市曲江某小学进行毕业实习时,做过一次观察研究,在一次四年级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提问频次有着显著的区别。 教师很少叫到坐在教室角落的学生,大部分的提问都集中在教师的前面四排,其中更以学习委员和英语科代表最多,分别有五次和三次。 相对而言,部分学生却是在整堂课中都没有得到回答的机会,尤其是有些学生甚至是举了手,教师仍是视而不见叫了前排的学习委员来回答。 教师这种带了“有色眼镜”标签化看待学生的行为不仅危害着学校的课堂,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公平的获得知识的权利,也会造成部分学生被动的成为班级群体中的边缘人物,使他们身上边缘化

    20、的特征更加明显,“后进生”的标签也更加具体化、定格化。 2. 校园活动、竞赛中边缘学生的缺位 学校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考试之类的教学活动,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展。 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单调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艳丽的色彩,也有助于学生们展示各自的个性,为他们发挥特长也创造了不少机会。 但是,一个简单普遍毫无争议的情况是,这些活动往往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才能参加的的,在各类活动中绽放光彩的也都是那些班级里的积极分子,成绩平平、行为稍有偏差的学生通常被教师所主动忽略掉,只能被动的成为各类活动中的观众和看客。 这种不公正的选拔方式,使得学生间的竞争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部分学生在几次争取后得不

    21、到公平的认同之后则往往会沉默下去,对以后的活动也会丧失兴趣,逐渐的主动让自己走向边缘化。 3.班干部评选、评优活动中优等生的特权 一般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每个学期末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优活动,例如什么“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之类的评选。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评选基本上已经沦为形式,评选出来的总是班级中成绩排在前面的学生或者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眼中的“红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边缘学生往往成为衬托他们的绿叶。 教师只是按照自己所贴下的标签来内定班干部,多是一些“好学生”或者是有较好的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应的在各类评选活动中,则又是有着班干部身份的学生优先。 这种给予优等生不平等的特权,显而易见的打

    22、击到了其他学生竞争的积极性,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三避免形成班级边缘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 标签理论特别的重视和期待实现相关的期待条件,注重社会偶然因素对成员是否有被标定以及标定程度的影响。 教师由于对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和了解,从而也就对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期待。 而这种期待不同,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会有着些许的不同。 这些不同的对待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又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生成,对学生人格行为的塑造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甚至于将学生培养成教师最初期待的那种形象。 吴永军.对教育评价的若干社会学分析J. 教育实验与评价,2002(2) 根据以上的标签理论观点,教师应当对于和学生之

    23、间的交往要加大万分的注意,特别是不要主观武断的给学生扣上否定性评价的帽子,贴上错误的消极性的标签,因为这种行为往往可能导致学生真的变成这个标签所描述的那一种人。 1. 实现教育公平,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 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永恒的理想,教师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情感的天平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关注和温暖的边缘群体倾斜,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和信任,多给一点微笑,多给几个机会,在班级中创造和谐平等、和谐友爱、宽松融洽的班级氛围,维护边缘弱势学生的自尊心。 2. 转变教师的思想,抛弃唯成绩论,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智力的评价标准不能只是唯成绩论,教师应当转变

    24、自己以分数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重新重各个角度去认识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同时用赞美和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这样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性格都能得到发挥和展示,呈现班级全面生动发展。 3. 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理解学生 学生是正在成长的独立个体,心智尚未发展完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错误的行为或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多方面的了解情况和具体的原因,不能急于对学生进行严厉的公开的批评,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消极标签,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

    25、 4.消除隐形的标签模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使边缘弱势群体能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消除隐性的标签化模式,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公平公正的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 在班级活动中要让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对班级的归属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在这个班级存在的价值。 教师要做到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要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美 DaleScottRidley,Bill Walther.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培养边缘弱势群体的自我意识,使其完善自己,逐步回归主流集体,减少越轨行为的次数 改变边缘学生对自己就是

    26、边缘后进生的自我认同感,培养和引导他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战胜自己、改变自己,通过各方面的激励,使这些边缘学生发现认识并改善自己的不足,逐步的重新回归班级主流集体,慢慢的减少自己的越轨行为,并摆脱之前形成的小圈子,融入班级大家庭。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生生来就是“边缘学生”,他们只是在某些具体的环境中和情境中所造就的,对于边缘学生我们应当给予真正的关怀,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怀和理解,全社会也应当正视边缘学生,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边缘”,重新融入主流群体。 总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以全新的教育观去关注班级中不断出现的边缘弱势群体,寻求更多、更有效的办法

    27、和方式来消除边缘学生,实现教育公平,为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的方向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尚敏.边缘群体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南大学学报,2003(7) 2.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石彤.性别排挤的理论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08. 4. 欧清华.社会排斥与边缘学生群体的道德致弱J.嘉应学院学报,2009(4) 5. 印度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6. 张人杰.外国教育社会学荃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

    28、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 陈振中.符号与互动教学与课堂生活的社会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0.吴永军.对教育评价的若干社会学分析J. 教育实验与评价,2002(2) 11. 美 DaleScottRidley,Bill Walther.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2.孙明梅、苏春景.初中课堂“边缘生”现象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06) 13.张策、吕勇.论标签理论在学生个性培养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报).2000(9) 14.李青.从社会标签理论的视角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2(3)


    注意事项

    本文(标签理论对班级边缘群体特征的归因分析及教育引导三稿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