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docx

    • 资源ID:12847181       资源大小:40.1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docx

    1、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2)物种组成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2种间关系(1)基本概念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通过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种间关系实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

    2、阳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必修3 P72“资料分析”)(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后者由于_而在二者的竞争中获胜。(2)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是_。(3)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和某种杆菌比较,后者在结构上最明显的特点是_。答案:(1)繁殖能力较强(2)弱强弱(3)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种间关系的特征分析2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因分析(1)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2)动物的

    3、垂直结构主要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造成的。【误区警示】关于群落及其特征的认识(1)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2)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1(2019四川高考)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害)。(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

    4、应采用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 (1)获取信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从表中可知:“去除部分豆荚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2)把握关键:调查植物及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明确“J”型与“S”型增长曲线的条件。【解析】本

    5、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1)豌豆蚜个体小,活动范围小,通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豌豆蚜受到天敌蝉大眼蝽控制,其数量不会无限制增多,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2)本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由图分析可知,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应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另一部分进入粪便中,被分解者利用。(3)利马豆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利马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被利马豆利用。(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

    6、密度减少,表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不是蝉大眼蝽的主要食物,结合食物网得出,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答案】(1)样方S(2)二、三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高考母题变式变式1表格信息应用表格中豌豆蚜、鳞翅目幼虫、蝉大眼蝽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吗?为什么?不能。生物群落强调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表格中只是部分生物。变式2题干信息应用蝉大眼蝽和豌豆蚜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和捕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之间是竞争关系。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

    7、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解答本题需明确:(1)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2)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解析】A项错误,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B、C项正确,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D项正确,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答案】A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

    8、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由图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不是捕食关系;图丙中实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较少,故种内互助和斗争并存,随着种群X个体数量的增加,其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题归纳】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1)判断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简单

    9、记为:“同斗争,异竞争”。(2)判断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如大小草履虫的竞争。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如狼吃兔,兔吃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演替的类型(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群

    10、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1)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何苔藓能取代地衣?提示: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

    11、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1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2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共同进化,资

    12、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误区警示】(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演替不再进行。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

    13、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有无土壤条件。(2)不同的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解析】A项,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错误;B项,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

    14、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故正确;C项,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故正确;D项,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正确。【答案】A5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解析】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

    15、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答案】B【解题归纳】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起点为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

    16、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误区警示】做好该实验的五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探究点1实验装置分析创新如

    17、图表示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1)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2)利用甲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3)用乙装置采集大量跳虫用于实验培养,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湿润的棉花,原因是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如果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酒精,理由是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探究点2实验结果创新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如白天或晚上)同一块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请你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如表:6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

    18、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任何植物或动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项错误;土壤盐碱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种类也有差异,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错误。【答案】C7(2019襄阳模拟)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

    19、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2)比较表格获取信息:横向比较各样地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数,明确丰富度的差异。综合比较,明确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析】本题通过对土壤动物类群的调查考查丰富度、种群密度概念及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所以A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

    20、物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构建知识网络必背答题语句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4次生

    21、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5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练真题感悟高考展示规律一、选择题1(2019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

    22、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答案:D2(2019海南单科)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

    23、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答案:B3(2019四川理综)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

    24、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答案:A4(2019浙江理综)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

    25、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种内斗争、种群空间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该灌木群落随生长进程空间分布会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演替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灌木群落中物种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不是演替所致,而是该灌木群落内的种内斗争、种子的传播等因素引起的,B项错误;一个种群种内竞争(斗争)加剧,不利于集群分布,而均匀分布能降低种内竞争;沙漠干旱缺水,大灌木种内竞争加剧,

    26、易形成均匀分布,C项正确;植物通过风吹、动物携带等方式传播种子,如果种子传播能力弱,不能远离母株,易造成集群分布,D项正确。答案:B5(2019新课标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分析题意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C、D错误。答案:A6(2019江苏单科)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

    27、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灰喜鹊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壁虎活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但一般变化不明显,C错误;由于地形的变化,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答案:C7(2019海南单科)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

    28、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答案:D8(2019江苏单科)在一段新建公

    29、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环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

    30、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答案:B9(2019福建理综)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等知识。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答案:D10(2019海南单科)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