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

    • 资源ID:12786178       资源大小:116.1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 年级下册第2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庄子二则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1. 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2. 概述课文内容。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

    2、,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 海要“去以六月息者” ,它也有所待,有局限二、理解识记,自清互查1. 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2. 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3. 组内开展背诵竞赛三、依据目标,深层探究: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2.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 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

    3、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 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 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 壮丽的画卷。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 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 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 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

    4、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 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 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 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 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 有局限的啊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完成文科爱好者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 年级下册第 21 课时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庄子诡辩。惠子好辩分析拘泥庄子智辩欣赏超然教学反思安全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 年级下册第 22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刘丽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了

    5、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重点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自主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6、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o)自强(qing)兑命(yu)学学半(xio)弗学(f)教学相长(zhng)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学学学半(xio)(教导)学学半(xu)(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4)通假字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学”同“xio”,教导。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步骤二整体感知走

    7、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文字障碍。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翻译此句的大意【交流点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甜、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交流点拨】虽有异想,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

    8、读,不懂其道也。步骤四探究主旨把握主题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2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交流点拨】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交流点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

    9、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2拓展延伸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感悟最深的。【交流点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结合班情二次备课课堂作业背诵课文课后作业完成文科爱好者板书设计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不学,不知其善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教学,相长)教学反思安全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 年级下册第 22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刘丽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好,背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

    10、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1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景导入生成问题“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

    11、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天下为公(wi)选贤与能(j)讲信修睦(m)矜(gun)男有分(fn)货恶其弃于地也(w)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讲信修睦古:培养。今:修改。女有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3)一词多义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4)词类活用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3文学常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2、(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提顿:【交流点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二)疏通文意1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三)整体感知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理清脉络质疑问难1默读课文,把短文分成三层:【交流点拨】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谋大

    13、同”:是全文的总括。2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步骤四探究主旨把握主题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

    14、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短文同学们,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2拓展延伸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结合班情二次备课课堂作业背诵课文课后作业完成文科爱好者板书设计 大同社会满足生存需要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满足发展需要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满足精神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教学反思安全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 年级下册第 23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马说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刘丽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

    15、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

    16、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7、四、自学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五、集中解疑六、研读课文(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

    18、,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

    19、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七、拓展延伸。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八、小结::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

    20、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结合班情二次备课课堂作业背诵课文课后作业完成文科爱好者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安全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 年级下册第 24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唐诗二首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刘丽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

    21、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简介创作背景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

    22、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

    23、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态炎凉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俄顷”两

    24、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度到了诗歌的结尾。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下子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包含着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情绪。“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

    25、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

    26、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六、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3、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七、小结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结合班

    27、情二次备课课堂作业背诵课文课后作业完成文科爱好者板书设计 叙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抒情 长夜沾湿抒发理想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教学反思安全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 年级下册第 24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唐诗二首课型新授课主备教师刘丽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8、(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4、学生齐读课文。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指生汇报读。(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指生读。(一人)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