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科版一上科学教案.docx

    • 资源ID:12776832       资源大小:32.58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科版一上科学教案.docx

    1、教科版一上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年级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把植物看作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2、学生学会理解周围的事物,有比较和测量的科学探究能力。3、具有观察植物和在比较中观察的能力。4、能够对观察的描述和记录,并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5、通过活动,学会与同伴合作与交流。6、通过学习,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7、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8、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9、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10、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11、认识到人们

    2、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12、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14、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单元教学目标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植物会生长和死亡。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

    3、究的问题。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3)科学态度目标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

    4、性。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5、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一单元 植物 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第 1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科学探究: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

    6、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态度: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教学重点比较植物与塑料花;种植一棵植物并观察。教学难点比较植物与塑料花;种植一棵植物并观察。课前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设计设计策略课前教育:1、外出观察要轻声慢行,不要推打。2、使用科学学具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谨慎使用,不得当玩具,更不得伤害他人。3、课堂上不得带与学习无关的工具,如小刀,剪刀等。4、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发言,不做与讨论无关的事。5、到多媒体教室上课要守秩序,不得拥挤喧哗。一

    7、、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视频,给同学们看学校的植物,引入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并认读植物二字。2、我们知道的植物1、请孩子说出自己知道的植物。(多请几位)2、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形态,生长地方。(可以带一株植物到课堂上)三、找找图中哪些是植物1、小组讨论指认出图中的植物。哪些不是植物。2、学生指认。教师引导,为什么它是植物,它又不是植物,有什么特点吗?3、教师提问: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图中的水是植物吗?4、游戏:看图,为他们分类。4、初步小结植物的特点:生活在水中或者土里,不能运动的是植物。四、辩一辩:塑料花是植物吗?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组内讨论,并说出原因。3、学生代表

    8、发言,教师引导。4、进一步小结植物的特点:会生长、需要营养的是植物。五、拓展延伸:种一棵植物1、出示老师带来的植物。(大蒜、绿豆、青叶吊篮等)2、视频播放植物的种植方式。3、说说你想种植的植物。本节课安全教育:下课后有序离开教室,不要拥挤。2、课间不要在教室或者走廊追逐打闹,不要做危险地游戏或者动作。3、放午学后吃中餐的同学排好队,回家吃饭的同学离开校园时要轻声慢行,在路上要注意安全。4、下午放学后要立即回家,不要在路上逗留。作业布置:与家长一起种植一株植物。板书设计: 植 物课题观察一棵植物第 2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科学探究: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

    9、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态度: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点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根、茎、叶。教学难点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课前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课件等教学设计设计策略一、创设情景,进入主体孩子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看吗?对,就是一株植物。谁知道它的名字。那让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把!2、它是什么样的1、我们怎么样观察它呢?(看)2、从你们的眼睛中,这株植物是什么样的?3、现在我们走进看

    10、一看,这株植物又是什么样的?4、除了用看的方式观察植物,你还想怎么观察?(闻、摸)5、说说你又观察到了什么?3、观察它的茎和叶1、孩子们,我们仔细的观察植物的茎和叶。2、学生边观察边画。3、展示交流,学生描述自己的作品。4、画画这课植物通过观察,我们画出整颗植物吧。(学生画,教师指导)5、拓展延伸今天我们观察了青叶吊兰,那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再去观察一棵树。把我们观察的可以以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业布置:与家长一起观察大树板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 观察方法:课题观察叶第 3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

    11、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课前准备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

    12、计策略一、聚焦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

    13、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

    14、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四、画一

    15、片叶(活动手册)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五、拓展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作业布置:与家长一起做叶画。板书设计: 观察叶 课题这是谁的叶第 4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

    16、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课前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策略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

    17、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18、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作业布置:与家长一起找到更多的叶。板书设计: 这是谁的叶画一画:课题植物是“活”的吗第 5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19、、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课前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学设计设计策略一、聚焦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

    20、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

    21、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作业布置:坚持观察和照顾自己的植物。板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观察

    22、记录课题校园里的植物第 6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

    23、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课前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设计设计策略一、聚焦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2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三、研讨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

    25、新的发现。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作业布置:回家观察家附近的植物。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观察记录二 比较与测量课题2.1在观察中比较第 1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

    26、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教学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课前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四只大小不同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等。教学设计设计策略一、聚焦 1.情境导入。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

    27、“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老师有四只恐龙模型,它们编号1、2、3、4。(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队。(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3)如果排队意见不一致,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想法。(4)如果有多种比较方法,记录表格第二行、第三行中。2.学生领取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28、: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3.学生上交恐龙模型,养成整理习惯,有助于交流。三、研讨四人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举例:1号和2号比(比较方法)1号长,2号和3号比2号长,3号和4号比4号长,从长到短,依次排队是1、2、4、3。教师追问:他们比较的方法正确吗?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学生只呈现比较结果,追问:你是怎么知道1号比2号长的呢?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 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

    29、高矮,所以结果不同。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参考答案(依据具体的模型而定):从高到矮 从长到短 从胖到瘦 我们应该注意到,教科书中提供的恐龙图片,从高矮和长短来比较,号和号恐龙的差异其实并不太明显学生的记录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们从不同的比较结果中去思考比较是否公平。作业布置:板书设计:1. 在观察中比较从高到矮 1 2 4 3从长到短 1 2 3 4从重到轻课题2.2起点和终点第 2 课时课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科学探究目标: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

    30、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教学难点测试纸蛙能跳多远。课前准备为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等。教学设计设计策略一、聚焦1.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教师


    注意事项

    本文(教科版一上科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