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docx

    • 资源ID:12775785       资源大小:30.7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docx

    1、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

    2、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破它

    3、。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我接触到道德经完全是偶然的。开始我只是陪一个同学去上道德经的选修课,可是老师生动的讲解和对“大道”的执着信念很快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急切地想知道疲乏家始祖老子的这本著作究竟讲述了怎样的道理,竟使这么多人对其奉若神明。在因特网上我很快就找到了道德经的原文,配合注释,我很快读通了全文,知道了道德经主要讲述的就是“大道”的性质、由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也许是时间太匆忙,也许是原文过于晦涩,通读之后,我对道德经的含义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弄懂道德经的深刻含义,我每周按时去课堂听老师讲解。渐渐地,“大道”这个原先看起来虚无缥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

    4、以实实在在理解并感受到的力量。 大道,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万物之中,它蕴含着宇宙万物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一般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大道是比水还柔的至柔之物。因此,大于宇宙,小至原子,它可以无所不至,作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它是一种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虽然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诠释着世界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大疲乏又是永恒的,纵然是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它也不会有所变更,在漫漫长河中,它所作用的事物有兴有衰,有生有死,但它绝不会随之减弱、衰亡,因为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它的作用之下,由它控制着。 道德经还有许多关于人应修道修德

    5、的阐述。 老子强调人要努力排除贪欲。的确,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一出世开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挥我们不断为自己索取各种的生存必需品。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有太多的事使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了第一件又想要第二件,旧的欲望刚满足,新的、更大的欲望又产生了,这无疑是与大道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似乎都在不停地与别人争:争分数、争名次、争奖励我太在乎结果了。因为好胜心不允许我失败,我只有通过不断地与人竞争才能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竞争的结果,是我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应该将胜败荣辱置于脑后,凡事看淡一些,做事只求尽心尽

    6、力,问心无愧,根本不必太在意结果,一切随缘就行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轻松平静的心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善于“处弱”和“处下”,这是我从道德经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且不说历史上众多以柔弱胜刚强的事例,路边的野草,以其细小柔弱之身躯,竟能顶开压在其上的硕石,顽强地生长,即使被大火烧尽,来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做人处世的道理其实一样。“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于摧之,人高于行,众必诽之”。“示强”的结果只能是受到众的围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处处夸耀表现自己,总要显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实际上,这种炫耀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以外,没有任何实质上

    7、的好处。对于那些既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欢到处夸耀自己的人,人们会嗤之为“半瓶子醋”;对于那些确有过人之处但喜欢到处表现的人,则往往会因为过于出风头而遭到大家的不满甚至妒忌,其结果往往也不会很好。所以明智的人在各种场合非常谦虚,对任何人都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正如老子所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也”。只有善于处下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道德经提倡对待他人应该采取一种容忍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争论不休。如果置身事外,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只会破坏人际关系,徒增烦恼。而在当事人看来,大动肝火的原因不外乎是认为对方占了自己的便宜。俗

    8、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只要将得失看得淡一些,不要将“我的”分得那么明确,不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必在乎。洒脱一点既可以融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又可以使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容人之量”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因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能容忍下属的过失和偶尔的“恃才傲物”,而一个杰出的下属则必须忍受上级的苛求和有时的“无理指责”。 回顾所学、所思,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

    9、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道德经不仅我喜欢,就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从年轻的学生到成熟的学者,从普通的白领到商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都会从那里汲取到滋养。道德经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知识、生存智慧、管理艺术。道德经也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是遭遇挫折者的心灵慰藉。在现代专家的解读之下,道德经就当代中国社会也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部分。老子道德经确实是一本专门讲道讲德、修道修德的一本书,它始终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现在,我就对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能够带来什么这个话题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2.近几年大学生在学习上、就业上、爱情上、人际方面均出现了很

    10、多问题,例如嫉妒、报复、自杀等;究其原因出现在哪里?许多资深专家也做出了明确的断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不应该犯有这方面的错误,但事实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趋向功利方面太重,而对拯救自身本质的学习与发展有明显欠缺,自然,对于思想文化学习和掌握程度也十分落后。当代的大学生喜欢夸夸其谈,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例如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写论文都不想自己动手,而是借鉴同学或者是在网上的摘抄,以为可以欺骗老师、教授蒙混过关。喜欢唾手可得、占小便宜等,以为自己聪明做得不错,但实际结果却反之。那么道德从字义上怎么解释的呢? 我认为,道德既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可以把道解释为人的超越性的生

    11、成。一种道。绝对不会企求去符合经验的现实,相反。它倒是要把现实陌生化,与现实疏离,同时又使现实内在的意义得以彰显。而德又是一种好的品行,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然而道德经,却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那么老子道德经究竟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呢?1.首先体现在认知观方面。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道德经提供了大量的朴素的辩证认知方式与内容,例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称“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

    12、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东西不能阻碍认知的宽阔性。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经可以以究其意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于道德经中以辩证方式说明处世认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道德经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内容都关联于人生社会,的确应值得大学生们思考与借鉴。2.其次体现在价值观方面。价

    13、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与关注,固有其合理之处,但自私心会不

    14、会因此而助长,实在难以预料。大学生应该根据其意义调节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众而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告诫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谋私利,就可以万事无忧“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适可而止,就能避免灾难。道德经在涉及人生价值提出了无私、简朴、知足等等多种观念应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3.再次体现在人际观方面。人际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称为为人处世。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不喜欢

    15、的、不舒服的,喜欢和舒服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道德经上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谓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上好的德行来教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

    16、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也符合“道”的要求了啊!这部书问世在春秋战国之交起,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成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之一,道德经绝不会因为它产生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就失去了价值。而它深刻的思想如光线永远地穿越在时间和空间之中。道德经对于当代大学生各个发展启示有很多方面,以上只不过是我微不足道的点滴认识罢了,随着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教育上的关注和重视,相信道德经会对大学生深层思想文化上发挥着无与伦比重

    17、要的作用。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lundao/info-5300.html)摘要现如今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功利和实用,大学教育又缺乏人文素质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品格的陶冶和“精神成人”。由于缺乏处理学生本我与天、与物、与人、与已关系的智慧,大学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影响着大学生顺利成人和成才。道家人生智慧尊崇的超越功利、返璞归真和精神自由等原则,可以为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提供有益启示。关键词道家 人生智慧 大学生 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2-0101-04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18、,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灵被物欲所“遮蔽”。他们热衷于功利和实用,忽视“精神成人”,出现了“价值悬浮”、“精神贫血”、“信仰危机”等症状。精神发育的滞后阻碍着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也影响着大学生成长的进程。当今很多高校充分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其实,“人文素质也就是境界,就是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重建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尊崇超越功利、返璞归真和精神自由等原则,对反思现实异化、把握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大学在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可以采集道家人生智慧之长,深度提炼、

    19、挖掘道家人生智慧之内涵,引导大学生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一、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失落所谓“精神家园”,其实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家园是人始终不离的场所,是人生存的最切近的处所。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工具理性主宰的“话语锄权”中,很多大学生放弃了崇高的信仰,对意义的追寻与价值的判断走向了世俗化、物质化,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多滞留在张世英先生所讲的“主一客关系”的“在世结构”,或如冯友兰先生所划分的“功利境界”,甚至是“自然境界”。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哲学式的反思智慧,缺乏对自己的心理世界、需要、欲望和生活方式的有效调节和控制,从而丧失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丧失致使大学生找不到生命的根,

    20、陷于价值虚空所引发的无聊与郁闷之中,幸福感也不断降低。精神家园的构建涉及对天人、人我、我物、我己等一系列关系的体认和处理,很多大学生显然缺乏处理这些人生根本问题的实践和智慧。首先,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大学生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呈现虚无化。信仰对建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并被逐渐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严峻挑战。许多传统上应当奉为圭臬的信条被市场经济冲淡了,甚至被物欲遮蔽了。一部分大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奉行实用主义的灵活真理观和庸俗的人生哲学,对信仰和价值的追求呈现出虚无化倾向。信仰处于人类精神的最深层次

    21、,它以终极关怀的方式为人类提供生活意义的支撑点,使人心情安宁舒畅。由于缺乏坚定信仰的支撑,大学生的精神自然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其次,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大学生信奉功利主义,人文素质欠缺。在生活世界逐渐被经济样式和市场运行逻辑“殖民化”的时代里,工具理性成为元叙事。因此,很多大学生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把读书的目的定位于谋生和职业的需要。所谓“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只是大学生作为改变自己物质生活的最佳跳板。一些大学生漠视“无用”的人文知识,从根本上忽视了自己品格的陶冶和精神成人,选择了一条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道路。异化的心灵既发现不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也体会不到得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22、。再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一些大学生过分张扬自我意识和个性,人际关系疏远。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有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同类感,奉行个人主义,把别人当作利用的对象和手段,“自我”在价值的天平上极度倾斜,无论是判断事物利害,还是决定取舍,都把“自我”作为价值的主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只知有竞争,不知有合作;在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上,视集体为一种束缚和限制,不愿意奉献。紧张的人际关系阻碍着人与人之间心和心的交流与沟通,导致真挚情感的缺失。正如张世英先生所言,“自我执意地以我为中心、把人我对立起来,会引发人处于焦躁不安的精神状态”,心自然无处寄居。最后,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许多大学生自我统合混乱,甚至出

    23、现心理健康问题。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在更高层面上受制于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不能从哲学层面思考人生的终极目的,深入体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保持一种超越现实的品格,许多大学生生活目标模糊,甚至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灵很容易遭受各种生活事件的侵袭,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缺乏处理和转化这些压力和刺激的信念和智慧,找不到使心灵得以疗伤的精神家园。二、道家人生智慧的主旨人生智慧是道家哲学的核心。不同于围绕对社会伦理的关注而展开的儒家人生观,道家人生观所要解决的是个体安身立命的问题。其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超越名利,

    24、追求精神自由。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纷争、战乱四起、个人尊严丧失的混乱局面,道家主张“身重于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这就是说,身比名和利更重要。名和利只是身外之物,如果因为追逐名利而牺牲身体,那就是舍本求末。庄子认为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把精神从“物累”当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同时,道家主张少私寡欲,知足不争。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庄子以拒绝入相的聘请实践自己人生的信条,追求精神的逍遥自由。通

    25、过庖丁解牛这个寓言,庄子说明了如何进入自由的精神境界。只有把工作(宰牛)当作一种体悟道的活动,不以其为一种“必不得已”的谋生手段,摆脱世俗功利层面的纷扰,才能使其成为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所以摆脱功、名、利、禄这些外物对人的役使,而去寻求物中蕴含的本质道,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待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原作者:刘宁张彦通)其次,顺应自然,超越道德和生死。自然主义的基本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于人生观的展开之中,道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顺应自然、返璞归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

    26、家主张人性应该复归于自然,人得之于天的自然本性才是他的至正之德。于是,老子要求“见素抱朴”,庄子则主张“使天下无失其朴”。老庄极力批判儒家人为提倡的道德,因为它容易引发人的虚伪和狡诈。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使人类的心智和道德复归到朴素自然、纯洁无瑕的状态。道家超越道德不是抛弃道德,而是不为道德而道德,追求的是一种没有目的而又自然地合乎目的的更高层次的道德。人只是天地万物中一个普通的成员。既然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归于毁灭,那么人也应效法自然,过一种自然恬静的生活,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死。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27、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死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两者是紧密相连、互为一体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死生有得邪?皆有所一体”(庄子知北游)。庄子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在他妻子死后,竟能“鼓盆而歌”。在他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他对要厚葬他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知北游)这对待生死的气概是多么的豁达豪迈啊!正因为有如此气概,老庄才能在乱世中摆脱世俗的束缚,保留一种纯真自然的自我和独立人格。再次,谦下不争,功成而不居。从“少私寡欲”、“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出发,道家认为在天地万物的发展中谦下不争是保存自己力量的最好方法。老子说:

    2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二十四章),又说:“江河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因此只有虚心谦下,才能“成其大”,赢得别人的支持,最后成就大业。正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并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人生必须持而有之的“三宝”之一。这里的“不争”并不是消极不作为、隐退之意,而是不乱争、不妄争。为了消弭人类的私心和勾心斗角,道家站在挽救人类命运的高度,不仅在人生观上提出了谦下不争的原则,而且还主张多予少取,功成而不居。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而不居”(老子二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29、宰,是谓玄德”(老子十章)。在老子看来,“道”生长万物,“可以为天下母”,万物依靠“道”才能生长变化。这些都是自自然然、法尔如是的,没有什么主宰浮沉的神秘力量。所以“道”生长万物是为了让万物更好地成为它们自己,而不是将其据为己有。“道”也不会自恃有功,更不会控制和主宰万物。人应以“道”为楷模,像“道”那样多创造而不思占有,多奉献而不索取,多给予而不求回报。最后,善待一切,报怨以德。地由于胸怀博大,所以不仅能容纳高山大川、江河湖海,也能容纳草木虫鱼、小石碎沙。由于“人法地”,所以老子主张人应该以大地为榜样,厚德载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老子四十九章)。在老子看来,善物与不善之物都是有用的,“故无弃人”、“故无弃物”,人、物尽其所用。与孔子主张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不同,老子进一步引申出“报怨以德”、“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思想。三、道家人生智慧的启迪道家的人生智慧充满着对个体精神的终极关怀,它可以启迪大学生思考自身与天、人、物的关系,进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首先,道家的人生智慧能引领大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获得大全意识。当代部分


    注意事项

    本文(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