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二章.docx

    • 资源ID:12761378       资源大小:26.4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二章.docx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二章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3 实践的客体是(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是( )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

    2、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科学家尼葛

    3、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 感

    4、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与谬

    5、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 客观真理论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6、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

    7、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

    8、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 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

    9、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

    10、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B 3 . D 4 . A 5 . D 6 . C 7 . B 8 . C 9 . C 10 . C 1 1 . B 12 . C 13 . B 14 . C 15 . A 16 . A 17 . D 18 . A 19 . B 20 . D 21 . B 22 . A 23 . C 24 . C 25 . D 26 . C 27 . C 28 . B 29 . A 3 0 . C 31 . D 二、多

    11、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世界的可知性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

    12、基础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

    13、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

    14、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 .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

    15、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16、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

    17、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

    18、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

    19、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价值的特性是(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

    20、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

    21、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

    22、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A 必然 B 必然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B 2 . ABC 3 . BD 4 . ABCD 5 . ABCD 6 . CD 7 . ABD 8 . ABC 9 . CD 10 . BCD 11 . ACD 12 . ACD 13 . ACD 14 . ABC 15 . ABD 16 . CD 17 . BC 18 . ABCD 19 . BC 20 . B

    23、C 21 . ABCD 22 . ABCD 23 . AB 24 . BCD 25 . ABCD 26 . ABCD 27 . BCD 28 . CD 29 . ABCD 30 . ABCD 31 . ABC 32 . BCD 33 . BCD 34 . BD 三、辨析题 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

    24、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 . “彼亦一是非,此亦

    25、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

    26、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 .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

    27、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

    28、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

    29、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四、材料分析题 1 . 材料 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 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 ( l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 2 )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 l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二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