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docx

    • 资源ID:1274805       资源大小:80.80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docx

    1、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2008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

    2、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

    3、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蟾宫曲?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

    4、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观

    5、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

    6、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待储光羲不至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7、(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答:(1)天色已晚。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

    8、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

    9、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

    10、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雉雊”“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挼,读ru,“揉搓”之意。(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2)这首词

    11、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2、)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

    13、阳道,此会在何年。(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

    14、“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丁年,壮年。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

    15、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征铎(du):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又读(xi),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答:(1)这两句诗用十

    16、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

    17、”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1)这

    18、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答:(1)A

    19、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2)角度举例: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

    20、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

    21、词中有何作用?(3分)(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

    22、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分)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分)19、阅读下边一首诗,

    23、完成(1)(2)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海

    24、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

    25、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子规:杜鹃鸟;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

    26、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6分)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

    27、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答:(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答:(1)A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共4分。选对一项

    28、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2)答案要点: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共2分,每问1分。如对这段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赋分。)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高考诗歌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