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师说优秀教案及反思.docx

    • 资源ID:12743209       资源大小:24.3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师说优秀教案及反思.docx

    1、师说优秀教案及反思师说优秀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2、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

    3、,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

    4、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

    5、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 出示投影: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项 A 襄xiang 句读d6u &苌zh6ng弘 聃dan C贻yi 谀yu D.蟠pan 六艺经传zhuan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

    6、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孰能无惑谁:疑惑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句子的读法 圣益圣,愚益愚更加、越发 官盛则近谀奉承 圣人无常师常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辅助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久 B. C D. 答案: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传 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从 1 惑而不从师 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案:传:动词,流传

    7、;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师:名词,老师;动词,从师。从: 动词,跟随;介词,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义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其皆出于此乎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答案:1DA中的意为“是”;B中的意为“才”,副词;C中的意为“只是”;D中的意为“竟、竟然” 2DD中“于”意为“对”;A中的意为“在”,介词;B中的意为“从”,介词;C

    8、中的意为“在” :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试加以辨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1古今用法不同。“学者”在这里是指“求学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从而”在这里是两个词,即动词“从”和连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连词,表示目的和结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别为“所说的”;“一样,差不多”;“先和后”;“赶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别。“不必”在这里是“不一定”的

    9、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副词,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体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 明确: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八、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内容层次。 2.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层次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课 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全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检查朗读或试背情况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1教

    10、师范背第1段。 2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3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板书: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择师的标准。然后下定义作结论 2.重点研习第2

    11、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句重点在悲

    12、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板书:对其子对自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具体研

    13、习第3段 提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做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板书:师生关系、师道关系。事例论证、引用论证 4.具体研习第4段 . 1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 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

    14、: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 学生思考后,明确:先说“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再说“好古文”。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

    15、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遗之”。 5.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四、探究阅读 探究课题:如何认识师说的中心论点。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可出示投影,提供参考例子。 1.文章有一个中心论点节选黄德

    16、焘 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节而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的问题。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是没有直书,没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两个分论点,在第一节一并提出:一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接着在第二节、第三节加以分析,给以解决的办法。分析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和“怎样从师”,目的只有一个: 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从第一节“古之学者必有师”,到第二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17、也难矣!”到第三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到第四节“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仅仅从这些,我们也不难看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一个“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第二节仅仅论述“为什么要从师”,第三节仅仅论述“怎样从师”,第四节是交待写作缘由,可见“古之学者必有师”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论点都没有贯穿全文始终,都不是全文的“纲”,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师说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2.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 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全文可分两部分,13段为第一部

    18、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两小层,12段为一层,第3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分论点。 那么师说有没有中心论点呢? 师说提出的若干观点,它们之间不存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不能从中选出一个“主要的”作中心论点。然而我们却可以把两个分论点加以综合,总结出其中心论点,即:本文阐明了一切学者必须有师并相师的从师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论点相加,共同组成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相互关系之一种,这种情况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谈的人物和结构一文,阐述了两个分论点,即水浒的人物描写值得学习,水浒的结构艺术值得学习;而全文中心论点可以是这两个分论点的综合: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艺术是值得

    19、学习的。 师说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概括为:文章明确指出,必须恢复儒家或古代的从师之道。 3.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节选郑金法根据本人多次教学师说的体会,读文应着重段落内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论点句,这更有利于理解和研读课文。 或许有人要问: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师说没有像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样有个现成的句子作中心论点,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语参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土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五省区编的1983年版中语参也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

    20、性,阐明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两者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未用“中心论点”一说,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语,说明师说确实没有中心论点句。 4.“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能看作师说的中心论点节选丁勤中 赵存志 笔者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具备中心论点的资格。其理由有四: 第一,依写作目的,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在论证之列。韩愈作师说的目的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发从师学习的原则,弘扬从师学习的传统。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师”这一问题。 第二,析文题

    21、含意,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属从师道理范畴。师说,即“谈从师的道理”。 “要不要从师”并不取决于“古之学者”是否从师,而是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又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看来,“古之学者必有师”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从师”的问题。它也不属于从师道理的范畴。 第三.看论证过程,可知师说并没有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组对比都是通过批判反面现象表明了倡导“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正确从师原则的必要性,有力地论证了这一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四,说到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有必要论证吗?显然没有必要。 那么,“古

    22、之学者必有师”在师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只是一个话题的切人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因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无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须从师。接着阐述从师的原则,即提出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一词就表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为中心论点的出现服务的,它应从属于中心论点之下。“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切人点独运匠心,它既为下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慨叹设置了一个伏笔,又为第三段构建对比提供了一个备用参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没有任何理由作为师说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还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23、,师之所存也。” 5.师说论述了两个观点李义 谢林 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进展的阶段的表现,是作者逻辑推理的过程的体现,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证明文章的一个观点,它不可能证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否则,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无章法。师说一文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关于从师学习的两个观点。其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从师之作用及从师的必要性予以简洁有力的阐述,接着又对从师学习的目的进行探究,从而归纳出第二个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行径,从批判反面的现象中证明了第一个观点。第三段正面论证了第二个观点。第四段交待写作的

    24、原因,并以赞扬李蟠“能行古道”即从师之道,择师之道,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提出的两个论点。以上5个观点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五、课文总结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熟练背诵全文。 师说上完了,可是并没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确而

    25、有深度的思维,也并没用挽救我的课堂。经过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备好课和上好课之间有长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充满着探索的艰辛与思考的苦楚。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有了活跃的思维字课文的处理上我打破了顺流而下的顺序,我从当时的社会的风尚谈起,然后再去发现作者立论的勇气与智慧。这样的处理,我想学生更能够理解文本的实在内容,更能够解读文本的价值。只是在处理文本时,我忘记了应该把难点放在哪个问题上,而课堂之上,我是否引领学生去理解这个难点?这个是我收获到却又常常忘记的备课要点。 另外,文与言,要应该怎样处理?言经常阻碍了学生对文德理解。在没有扫除障碍的时候,文的理解就变得仰视,变得像水中月镜中花。 当然,如果时间充

    26、足,那么我想两者的关系会更好处理一些。我的遗憾在于,这篇课文,我的理解可以说比较到位了,也比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识读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我的学生对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没有较充分的熟识过程,虽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从师之事,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连接,但是,在连接之外,由于语言表述的陌生学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饿是学生该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师这样的观点?一定要有老师是从狭义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实文章真正的要义在于重塑学习风气,提倡人人应该谦虚地相互学习,从根本上纠正当时对谦虚求学的错误看法。但是,语言的难度让学生没有理解到这个通俗的确永远具备真理性的话题,理解上的差距让学生的整

    27、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没有抓到学生这个理解的差距,在学生生硬理解的基础之上把学生引到韩愈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勇气与智慧,又把学习提拔到对人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上来,这样就脱离了文本。就算没有脱离文本,首先就脱离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没有真正地从他们具备的基础出发。这是我课堂的失败,也是课堂效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来,我们面对文本应该灵活处理。浅显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处理,但是难度较深的文言,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教学的过程有点揠苗助长的意味。上好课,真是不容易,很多问题并不能预见,总是在课上完了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失败。我们的失败也常常在惯性的错误。因此,我们懂得之后,还要记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识的总结课上,我的总结很潦草。我只是让学生顺着课文总结,在泛泛的寻找与总结中,我们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识点,真正的总结应该是在学生的基础上提高概括性,能够把知识前后联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唉,路好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注意事项

    本文(师说优秀教案及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