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docx

    • 资源ID:12718898       资源大小:28.11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docx

    1、免疫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第二章 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有胸腺(Thymus), 骨髓(Bone Marrow)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有淋巴结(Lymph nodes) ,脾脏 (Spleen),黏膜免疫系统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骨髓:是免疫器官,也是造血器官,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功能: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所 T:7

    2、5% B: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过滤作用 。脾脏的功能: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40% B:60% ;免疫应答的场所(血源性抗原)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滤过作用 ;贮存红细胞 第三章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 :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

    3、原性的物质。半抗原(hapten) :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载体(蛋白质) 完全抗原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 无应答 :抗原浓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2 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 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3 超敏反应: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4 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 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1、抗原的异物性:机体非自身物质的特性 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4、自身抗原。2、理化状态 :(1)分子大小: 分子量:(一般在10kDa以上);(2 )化学组成与结构: 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3) 物理性状: 细胞性(颗粒性)可溶性(分子状态) 。3、与宿主相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数量(剂量)(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表位分类:.构象表位与线性表位1构象表位: 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

    5、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即“B细胞表位”。2线性表位: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 又称线性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 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即“T细胞表位”。抗原的种类:(1)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由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抗原属此类。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超抗原(Sag):少数分子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称为超抗原。 SAg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无须抗原加工与递呈;形成TCR V-超抗原-MHC-类分子复合物;无MHC限制性 。SAg的生物学意义:

    6、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 。(2)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1异嗜性抗原;2异种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4自身抗原;5异嗜性抗原: 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抗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重链(heavy chain, H链) 约440氨基酸 ;

    7、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将重链分为5种:、。其相应Ig为IgG、IgM、IgA、IgD、IgE.。轻链(light chain, L链) 约220个氨基酸 ;根据轻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和两种。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位于Ig分子N端,占轻链1/2和重链1/4或1/5;不同抗体其IgV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VL和VH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此为HVR。轻、重链各有3个HV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

    8、rily-determining region, CDR):超变区乃抗体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此为CDR。 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VH和VL各有4个FR。 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位于Ig 分子的C端,占轻链1/2和重链3/4(IgA、IgD)或4/5(IgM、IgE)。在同一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C区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介导Ig多种生物学功能。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可转动的区,含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有利于Ig V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

    9、露补体结合位点;对蛋白酶敏感。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Ig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称为功能区(domain)。VH和VL: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和CH1:某些同种异型(allotype)遗传标记;IgG的CH2、IgM的CH3:补体C1q结合点,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的CH3:结合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R ,不同生物学效应。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isotype): 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位于IgC区。同种异型(allotype):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所具有的

    10、不同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idiotype):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由若干个抗原决定簇组成,又称为独特位(idiotope) ,主要存在于V区。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结合相应抗原分子,中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C区的功能:(1) 激活补体 : IgM、IgG1-3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凝聚的IgA或IgG4 激活补体旁路途径。(2)与细胞表面FcR结合: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促吞噬;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

    11、C) 3) 介导I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 IgG通过胎盘;sIgA穿过粘膜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IgG的特性和功能:1) 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半衰期长(20-23天);2) 分4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3) 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4) 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5)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6) 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 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参与型、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GIgM的特性和功能: 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

    12、白(macroglobulin); 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 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 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IgA的特性和功能: 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 分泌型IgA 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 初乳中的sIgA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 调理

    13、吞噬、中和毒素IgD的特性和功能 血清中含量低,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 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标记,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IgE的特性和功能 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 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FcR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第五章 补体系统一、概念补体系统: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4、C2;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终末途径C3、C5C9。 2调节蛋白:备解

    14、素(P因子)、C1抑制物、I因子、 H因 子、C4结合蛋白等。 3补体受体:CR1CR5、C3aR、 C2aR、C4aR等。补体的命名:C1C9;B因子,C3(C3a、C3b);iC3b 、 C4b2a ; C1抑制因子。补体的生物合成及理化性质: 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 感染时大量升高; 均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二、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1.参与成分 :C1、C4、C2和C3 ; 2. 激活物 :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 MBL途径:参与成分 : MBL、MASP、C4、C2和C3 ;MBL (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 ,MASP(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

    15、途径:不经C1、C4、C2,由C3、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的补体激活过程。 “激活物”主要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和其他多糖,以及凝聚的IgA和IgG4等。旁路途径的特点: 识别自己与非己;补体效应的重要放大机制;参与早期非特异抗感染。补体三种激活途径过程及比较(书p83-85)第六章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 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来源:广泛。主要由免疫细胞,尤其是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按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干扰素(interferon

    16、, 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趋化因子(chemokine)。细胞因子的主要特点:细胞因子的网络性: 一种CK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CK; 一种CK可作用于多种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多效性);多种CK(具有受体的共用亚单位)可作用同一种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重叠性); 不同CK作用于同一种细胞,表现为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效应; 某些CK可诱导或抑制其他CK产生。细胞因子的同源性与多源性细

    17、胞因子发挥作用的三种方式:自分泌; 旁分泌 ; 内分泌 。 1.白细胞介素: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所分泌;介导并调节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 IL-1:低浓度起免疫调节作用,高浓度时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全身,引起发热 IL-2:泛生长因子 IL-3:集落刺激因子活性 IL-4:B细胞生长因子 IL-7:促进前B细胞增殖 IL-12:NK细胞刺激因子2. 干扰素(interferon, IFN):因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作用而得名。分类:分为IFN-、IFN-、 IFN-三类。 I型IFN:IFN-、IFN-,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 II型IFN:IFN

    18、-,主要由活化T细胞、NK细胞产生。3. 肿瘤坏死因子(TNF):因在体内外均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得名TNF-: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4.集落刺激因子(CSF): 是一组在体内外均可选择性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某一谱系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包括:M-CSF、G-CSF、GM-CSF、SCF、EPO等。5.生长因子(GF):是一类可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如TGF-、NGF、EGF、PDGF、VEGF等。6. 趋化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 分类: CXC亚家族:如IL-8,对中性粒细胞

    19、有强大趋化和激活作用; C-C亚家族:如MCP-1,可趋化单核细胞; C 亚家族: 以淋巴细胞趋化蛋白为代表,对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刺激造血。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一、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一)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的CD分子 1. CD3 ; 2. CD4 和CD8(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CD分子 3. CD79a/CD79b ; 4. CD19/CD21/CD81复合物二、参与T细胞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1. CD3* CD3由、5种多肽链组成;* CD3与TCR形成TCR-CD3复合体;* CD3分子可稳定T

    20、CR结构,并传导活化信号至细胞内;* 是成熟T细胞特征性的表面标志;2CD4和CD8 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分别结合MHC-II和MHC-I类分子 鉴定T细胞亚群的表面标志 CD4分子是HIV的受体,与HIV感染有关3.CD79a(Ig)/CD79b(Ig) 与BCR结合成复合物, Ig/Ig相当于TCR-CD3复合体中的CD3分子,参与抗原识别信号的传递 属B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4. CD19 /CD21/CD81复合物 CD19与CD21、CD81结合成复合物,参与促进B细胞激活;降低B细胞免疫应答的阈值。 CD19 /CD21是B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三、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

    21、CD分子1. CD28/B7 CD28/B7介导的共刺激作用:T细胞活化 CD152 / B7 介导的负调节作用:CD152 (CTLA-4)抑制活化T细胞扩增,反映了精细的免疫调节。2.CD40与CD154(CD40L)CD40与CD40L结合,是B细胞活化所必需的协同刺激分子 刺激B细胞分泌IL-4,IL-4诱导B细胞表达CD80/CD86; CD40直接诱导B7-1/B7-2表达,参与B细胞激活四、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1. 构成IgFc段受体CD分子CD64-FcR、CD32-FcR 、 CD16-FcR CD89-FcR、FcR、 CD23-FcR 调节T,B细胞生长与分化 调节Ig

    22、重链的同种型转换 参与细胞间黏附作用 参与提呈抗原 产生可溶性Ig结合因子 介导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2. 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CD95(Fas)与CD178(FasL)结合,介导细胞凋亡.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类MHC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 有239个基因座(locus),按其产物的结构、分布与功能分为三个区。人类MHC的遗传特点:(1)单元型遗传:HLA单元型作为一个单位遗传给下一代单元型;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2)共显性遗传: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共显性表达,都能编码相应的分子;(3)高度多态性;。指一随机婚配的人群中,在一特定基因座位上以稳定频率出现

    23、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产物;复等位基因;共显性表达(4)连锁不平衡: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元型上的频率与期望值之间有显著差异的现象MHC分子:一、 MHC-I类分子:MHC类分子递呈内源性抗原;供CD8+T细胞识别。 1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肽结合区 1和2组成的抗原肽结合槽 螺旋和片层组成的槽状结构 两端封闭,容纳8-11aa的抗原肽 多态性区 (2) Ig样区免疫球蛋白样区 3和2m 组成 维持类分子构型 3参与和T细胞CD8分子结合 (3) 跨膜区跨膜区 疏水氨基酸排列成螺旋 跨越脂质双分子层,锚定MHC-类分子 (4) 胞内区二、 MHC-II类分子:M

    24、HC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供CD4+T细胞识别。1. 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肽结合区: 1、1组成, 抗原肽结合槽 螺旋和片层组成的槽状结构 两端开放,容纳10-30aa的抗原肽 多态性区(2) Ig样区免疫球蛋白样区: 2、2组成 维持类分子构型 2参与和T细胞CD4分子结合(3) 跨膜区跨膜区:锚定MHC-II类分子(4)胞内区:参与跨膜信号传递 MHC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1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锚着位: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司和MHC分子肽结合槽相结合的位点,称为锚着位。* 锚着残基: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着残基。抗原肽与

    25、MHC分子相互作用及其意义:(1) 抗原肽借助锚着残基与MHC分子抗原结合槽结合; (2)不同MHC等位基因产物,其抗原结合槽结构存在差异,从而决定其选择性结合不同的抗原肽; (3)能够与同一型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其锚着位和锚着残基往往相同或相似。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1)专一性:特定的MHC分子凭借所需要的锚着残基选择性结合抗原肽,使二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一性。2)包容性:一类MHC分子可识别并结合含有共同基序的一群抗原肽。3)决定个体对抗原应答强度的差异性:不同MHC提呈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同一MHC与不同抗原肽结合亲合力不同。MHC的功能:一、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

    26、MHC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 形成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以MHC限制性的方式供T细胞识别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MHC与医学的关系:(一) MHC与疾病的相关性:携带某一MHC型别的个体对特定疾病表现为易感性或抗性的现象。(例如:携带MHC-B27者易患强直性脊柱炎)。(二) MHC抗原表达异常与疾病: * 多种肿瘤细胞MHC-I类抗原表达减少或缺失; * 自身免疫病的靶细胞异常表达MHC-II类抗原。(三) MHC与器官移植:供、受者间组织相容性主要取决于MHC型别相合程度。(四) MHC的其他临床意义:MHC与输血(五) MHC与法医:MHC型别分析应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27、第九章 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包括造血干细胞、APC、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一、T细胞的表面标志: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共刺激分子(CD28/CTLA-4、CD40L);细胞因子受体(IL-2R);MHC抗原1、CD4+T细胞:Th0,Th1,Th2(1)Th1细胞:a分泌IFN-、TNF-、IL-2等;b介导细胞免疫应答;c对Th2细胞的分化、发育与功能具有抑制作用。d参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移植排斥反应、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等

    28、。(2)Th2细胞:a分泌IL-4、IL-10等;b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c对Th1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d主要参与I型超敏反应、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2、CD8+杀伤性T细胞(CTL or Tc):特异性介导靶细胞裂解或凋亡的机制为:释放穿孔素,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颗粒酶,借助穿孔素的孔道进入靶细胞,靶细胞凋亡;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导致细胞凋亡。CD4+T与CD8+T细胞的比较: CD4+T细胞 CD8+T细胞表型 CD3+CD4+CD8- CD3+CD8+CD4-识别抗原肽 1318AA 810AAMHC限制性 MHC-II类分子 MHC-I类分子T

    29、h + -Tc + +B 细胞的发育:B细胞在骨髓发育成熟进入外周淋巴组织 遇到抗原在生发中心增殖、突变、选择 抗体亲和力成熟,Ig类型转化,产生记忆B和浆细胞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的表面标志: B细胞表面受体 BCR-Ig/Ig复合物 CKR:IL-1R、IL-2R、IL-4R、IL-5R等 CR:CR1和CR2 FcR:FcgRII、FcaR、FcmR、FceR B细胞表面抗原 MHCI/II CD分子:共受体:CD19、CD21、CD81; 协同刺激分子:CD40、B7-1/2B细胞亚群及功能:B-1细胞:分布 : 腹腔、胸腔和肠粘膜固有层中表面标志 : CD5+、CD11+、

    30、mIgM+、CD23-抗原识别谱 : 窄(主要为TI抗原、自身抗原)应答特点:BCR直接结合多糖抗原,发生交联而被激活;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无抗体类别转换;无免疫记忆;无再次应答。B-1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BC+Ag在Th辅助下 活化增殖 分化浆细胞 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抗原提呈: BC用BCR摄取Ag 处理肽+MHCII 提呈抗原给CD4T细胞,提供协同信号。- 免疫调节: 活化BC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 源于骨髓淋巴样祖细胞,分布在肝、脾、淋巴结和外周血。属淋巴细胞;无特异性TCR或BCR;无须致敏即直接杀伤靶细胞。表面标记:CD3-、CD56+、CD57 + 、CD16+表面受体:(1)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 结合靶细胞表面糖类配体,促使NK发挥杀伤作用。(2)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识别自身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产生抑制信号。主要生物学功能:抗感染与抗肿瘤;免疫调节NK杀伤靶细胞的机制: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靶细胞溶解;通过FasFasL途径 靶细胞凋亡;释放细胞毒性物质(TNF等);ADCC。第十章 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递呈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


    注意事项

    本文(免疫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