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docx

    • 资源ID:12718757       资源大小:27.3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docx

    1、我与地坛文本细读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苦难中的涅磐与顿悟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中文系20 级 班 学号: 摘要:史铁生, 是当代文坛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 “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 20 岁时因积劳致残。作为一个风华正茂、大有前途的青年人, 在多彩的人生图卷尚未展开时, 命运之神便无情地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沉重的打击不但毁了他强健的身体, 而且对他的精神世界造成了灭顶之灾,他的世界变得暗淡, 如同“荒芜冷落的野地”。我与地坛就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写的,讲述的是自己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中主要描写的是自己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呐喊,真实深

    2、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并通过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深深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本文就是从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母爱的真情阐释两个角度来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 死 生 超越 母爱 感悟引言:史铁生, 一个失去太多的残疾人,带着受伤的心面对周围的完整和健全时, 他无处可藏, 无处可躲, 他找到了那个几欲废弃的古园, 找到了和他同样被人们遗忘的失魂落魄的古园地坛, 并且在它博大厚重的胸怀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逃避、舔伤, 去思索。终于, 他用15 年的时间和代价理清了纷乱的思绪, 正视了自已的伤楚和心魂, 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站了起来, 用自己的笔在文坛闯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是凝聚着作

    3、家生死体验, 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写成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作品以它深厚凝重的笔力, 展示出身处绝境的残疾人在与命运之神较量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昂扬的斗志, 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作品中, 平平淡淡、朴朴实实、真真切切的叙述后面涌动的是作者对世间最神圣伟大母爱的肯定, 是对母爱这一人间真情的最好阐释。1、我与地坛中关于“死”与“生”的涅磐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其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

    4、体, 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让他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一)关于“死”既然死是在想通后无需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尊重。海德格尔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把他如春花灿烂般的生命拘囿在轮椅之上。在这祸从天降的厄运面前, 他仿佛是鸟儿无端折断了飞翔的翅膀, 蓝色的天空刹时进入黑暗隧道。他陷入了“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绝望境地。这残酷而无情、艰难而无助的现实,是何等锥心刺骨的痛苦! 没有人能

    5、那么容易地就接受一个突然降临的厄运, 在他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的时候, 他终于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现在生不如死,活着就是受苦,而受苦却没有意义,还不如选择早日解脱;要解脱,又必须寻找到死的理由,可是死的理由又在哪里呢?没有意义的死和没有意义的生一样痛苦。换言之,史铁生没有生的理由,也没有死的理由。我们听得到他灵魂沉重的喘息, 充满悲悯的祈祷以及对生命和造化的困惑和无奈。带着残废的身躯, 受创的心灵,“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15 年前的那个下午”, 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就在这么一个不显眼的下午, 他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地坛里,作者一定想

    6、不通为什么他会在二十岁时突然失去双腿, 正如自古以来人们对命运的看法一样, 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仿佛就是为了等他, 给他一个僻静的地方, 静静地舔舐伤痕, 思索自己的命运, 思索人生的价值;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于是, 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 这时的地坛, 只剩下剥蚀的琉璃, 淡褪的门壁,坍圮的墙栏, 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 略显沧桑。这时的“我与地坛”, 一个是被世界抛弃的血管里还流淌着青春热血的残疾人; 另一个是昔日曾经“浮夸”“炫耀”过的膜

    7、拜的圣地, 而今日变成现代都市中心“荒芜”“沉寂”的“野地”。当时, 他那被遗弃的身体就仿佛是这废弃的古园, 园中的一切与他残缺的身体和痛苦的灵魂遭遇了。这两者要等待双方互相去发现、唤醒。于是, 地坛中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启示。在废弃的园子里, 在时光的流逝中, 史铁生感受到了沟通的亲切, “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最终从这里获得了理解, 获得了自由。地坛到底以什么样的魔力启示着作者?一方面, 地坛就像一幅古旧荒凉的画,是那么的荒芜、破败,另一方面, 生命依然顽强。地坛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值得傲人的“高墙”和让人望尘莫及的“玉砌雕栏”, 现在却正值“风流总被雨打

    8、风吹去”的时候, 可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全然没有哀伤的影子, 有的只是饱受打击后的那份超然、坦然、淡然。多年来古园的形体被人们肆意雕琢, 但宏大的园址、破旧的殿堂、神圣的祭坛依然如故, 断墙颓壁坦然自在。这对于“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作者来说, 无疑是启示, 是鼓舞, 是心灵情绪的对话。可以说, 地坛像一位智者在不动声色地拯救着作者, 使作者一步步远离死亡的陷阱。 地坛的草木昆虫卑微得可怜, 但也生活得颇有情趣。“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

    9、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废弃的园子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充满生机,“荒芜但并不衰败”, 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片刻不息。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 在经受人生沉重打击,对生命失去热情,极端悲观失望的时候,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的每个角落百无聊赖地游荡,无意间看到了这些充满生机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 活得率性自然, 自由自在, 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有着别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 这

    10、显然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 让他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万物适性的生命意趣, 终于明白了: “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见,地坛小昆虫之景,融合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使作者的心情平静下来,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既然人类必将走向死亡, 世界一定要存在苦难,那么为什么不在生的过程中“肩起”这“黑暗的闸门”呢?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死是一种必然, 一种天意, 不必害怕, 不必急于求

    11、成。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伙伴, 早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在你没有力气生存的时候, 死神肯定会来搭救你。在史铁生眼里, 死是一种回归, 有回家的温馨, 有节日般的快活。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观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他终于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 变得平和而宁静。他超越了死。(2)关于“生”想透了死并非也就想通了活着中可能出现的一切, 尤其对残疾人的生命来说, 就更是如此。人为什么活? 怎样活? 成了作者拷问的焦点,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地坛寻找答案, 思考生命的内涵。那不因人时冷落和自身衰微而黯淡, 仍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石门落日; 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时候, 把天地叫得苍凉的高歌雨燕; 那能

    12、激起人们对过去和未来遐思的雪地上的脚印; 那看淡忧郁和喜悦、镇静地伫立了几个世纪的苍黑古柏; 那送来清纯泥草味儿的夏日暴雨; 那捎来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的秋风落叶都无言地启示作者勇敢面对苦难, 活出自己的个性。古园形体曾被人肆意雕琢, 但大自然中它的永久的活力谁也不能改变。石门落日、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伫立、风霜雨雪仍旧年复一年; 园中的花木鸟虫,竞相生长, 生机勃勃,一岁一枯荣。这一切都无言地诉说着人、动物、植物都会死亡, 在生命过程中,就要尽其所能, 活出自身的不可更易的特性, 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大自然如此, 古园如此, 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天人合一,物我合

    13、一。史铁生在大自然中参悟了生。如果说地坛里勃勃生机的自然让作者参悟了生死, 那么出没地坛的那些不相识的游人、朋友、亲人则向作者默默传递着人生的意义、温暖、乐趣, 作者从他们身上获取了生存感悟。 坚忍的母亲, 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 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要来园里散步的夫妇让人想到爱情的甜蜜; 认真练唱和作者互致问候的小伙子让人体会到人与人亲近的温馨; 美丽却先天弱智的拾灯笼花的少女, 让作者悟出“命运面前, 休论公道”; 运气不佳的长跑朋友则让作者思考人活着的价值问题; 豪爽的饮酒老人使人品味一种放荡不拘的浪漫情调; 率真的捕鸟老汉则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的执著痴情; 来去匆匆、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

    14、师, 让作者生出无穷的美的遐想。 拾灯笼花的少女是多么美丽, 但是命运却使她先天弱智, 这是何等的残酷。但是, 事物就是如此,不可能平等、完美、划一。史铁生看到了生命残缺和苦难的普遍和偶然。残缺和苦难就和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克服的、无法自我把握的。人的命运被苦难和残缺之网所笼罩, 构成了虚无感的人生背景。至于谁去充当那不幸的角色, 那是相当偶然的, “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只能接受, 只能豁达, “就命运而言, 休论公道”。不与命运讨公道, 不和上帝论公平, 看待世界就会心平气和, 心境会更加宁静。 那个拉板车的长跑的朋友, 运气不佳, 不断地参与, 不断地失望, 虽然没有结果, 但依

    15、然不甘心地说“先别去死, 再试着活一活看”, 终于他以三十八岁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一位专业教练对他说: “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这时他很平静。他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 但是他的过程就不精彩吗?史铁生曾经面对另一个困境: “人类是要灭亡的, 地球是要毁灭的, 宇宙正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 有什么意义?”(好运设计) 在危机和焦灼中, 史铁生终于发现对付绝境的办法只有过程, 最后史铁生的回答是: 转向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 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 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

    16、 相反厄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答自己问)当他在园子里想通了死是一件不用急着去做、怎样也不会耽误的事, 便决定活下去试试, “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 机会难得, 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 一切仿佛都要完了, 但死神很守信用, 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 ”。 这时, 他对生的理解, 洒脱中带有点儿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他曾在病隙碎笔中写过: “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 先为衣食住行, 然后不够了, 看见价值和虚荣, 然后又不够了, 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 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1981 年史铁生又患了严重的肾病,

    17、 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 由于体力的原因, 辞了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这时“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 属于“先为衣食住行”的层面。古园成就了他, 他成功了, 很快作品发表, 且深受好评,在写作上“碰撞”开了一条路。这时, 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他玩命地写,“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 这时是属于“看见价值和虚荣”的层面。他成名了, 却有一种“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的恐慌, 仿佛冥冥之中被谁操纵着, 不断地旋转, 在疲劳和紧张中, 他担心文思枯竭, 担心被“处决”。他又想到了死。这时, 他对为写作而活着感到恐慌, 对生存产生了怀疑。作者对人的生存又进行刨根挖底的追问。“可我为

    18、什么还想活呢? 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 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 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 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他内心涌动着欲望, 他期望得到更多的东西, 这是应该的, 可是为什么还“活得恐慌, 就像个人质”? 欲望支撑着生, 这时, 他的写作属于“荒唐”层面。对生存意义的不断拷问, 让他明白了活着和写作的关系: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 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 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如果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 作为一种具体而功利的目标, 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 就会有“人质”的恐慌, 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意义的

    19、确证应该从目的转向过程, 因为只要人们眼光盯着目的, 就无法走出绝境, 无法摆脱人质的恐慌。而一旦转向过程,即使“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 好运设计) 。他满怀欣喜地写道: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的悲壮。”( 好运设计)经过几个阶段的磨难和苦思冥想, 史铁生终于明白, 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 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答自己问) 于是, 史铁生说“只是因为我活着, 我才不得不写作”

    20、, 他找到了生的本质, 为生存找到了“牢靠的理由”。经过几个阶段的起伏、不断突破, 史铁生超越了生。二、我与地坛中对母爱的顿悟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 是我与地坛最为感人的部分。平静如水和无法复制的文字, 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地坛不仅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 而且见证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最博大的爱和最深刻的容纳, 承载着一份伟大、沉默的母爱和儿子不能挽回的悔恨与悲哀。成就史铁生的, 不仅是冰冷的轮椅, 慈悲的地坛,还有那包容儿子一切,完全从心底理解儿子、信任儿子的伟大的母亲。古园是伟大的, 母亲也伟大。史铁生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她独自默默而又理智地解决

    21、了儿子给她出的难题, 尽管她忧心如焚地为儿子担忧, 但她从未敢问过什么, 也从没要求与作者一同去地坛, 因为“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 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 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这是一种给儿子以充分尊重、自由、信任和理解的母爱, 不是强人所难的母爱。如果当年母亲因为不放心儿子独自一人跑到地坛而横加阻拦, 或絮絮叨叨地问这怨那, 真不敢想像史铁生能否释放他内心的苦痛。多年后作者才有余暇体会母亲在儿子呆在地坛里的漫长时间里, 是怎样的心神不定, 忍受着痛苦和惊恐的煎熬。“以母亲的聪慧和坚忍,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 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

    22、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 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 如果他真的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 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母亲内心的理解、关爱、呵护之情都在沉默中,在毫不张扬的举止中静静地流淌,温润着史铁生在古园上,在生活中,在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的绝望,让他在冷静中度过自己人生的苦难与不幸。母亲就这样用“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解决了儿子无意中给自己留下的难题。母亲很聪慧, 有过自己的梦想, 而且十分美丽。她不满10 岁时作文比赛就得了第一名, 她年轻的时候也爱好文学, 也想过搞写作。可为了儿子, 她奉献了一切,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子的生活操劳牵挂,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子的脆弱牵肠挂肚。当她发现儿子在写小说

    23、后, 也是像为儿子找大夫、找工作那样抱着希望, 默默地到处为儿子借书, 顶雨冒雪推儿子去看电影。因为她“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虽然,“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但已不年轻的母亲还是坚忍地希望着。这样一个母亲,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而谁, 又会为这样苦难的人去设想呢? 可能也只有她那已不在世的母亲吧!儿子双腿瘫痪后, 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往往对生活陷入极度的绝望, 这些母亲都默默地承受了,她总是变着法儿地想让儿子快乐。在秋天的怀念里, 我们揪心地看到母亲忍受着剧烈的肝疼, 央求推儿子去北海看花, 当儿子答应时, 竟然高兴得“坐立不安”地絮絮叨叨。

    24、母亲大口大口吐着鲜血被送往医院, 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秋天的怀念) 终于, 在母亲永远不再开口的这一天, 儿子终于参悟了母亲的伟大苦难。母亲的伟大在于一次次无言地帮助儿子去地坛, 又一次次悄无声息地去地坛寻找儿子; 在于她虽担心儿子但仍不阻止他去地坛, 让儿子能充分感受地坛的启示; 在于她为儿子作最坏的准备而从未对儿子说“你为我想想”, 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在于她的“活法”, 解答了儿子应该怎样活的问题; 在于她对待苦难的态度让儿子学会了坚强地承受苦难, 坚忍地活下去; 在于她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让儿子悟出命运的造就也就

    25、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母亲的苦难在于“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在于她的苦难在当时无人能理解、分担, 因为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年轻儿子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 在于当儿子快要“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之路时, 她却被上帝过早地召去了, 她匆匆离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 在于她死不瞑目, 临终前还深深牵挂着一双儿女; 在于她来到人世只是为儿子担忧受苦。“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 又是雾罩的清晨, 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 我只想着一件事: 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 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 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 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 我心

    26、里只默念着一句话: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作者的心中满是不解、不信,满是对母亲的真切怀念, 满是缘于爱的失落, 充满了对生与死的困惑, 是无法报答的深深愧疚和遗憾。对一位残疾人来说, 失掉能够给自已荫蔽的母亲就好比残缺的天空再次塌陷。于是我们在作者的“合欢树”读到了一个孤苦无助、悔恨交加的儿子最后的安慰: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 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迷迷糊糊的, 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 睁开眼睛, 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当母亲为儿子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理想,奉献了生命,作为儿子的史铁生终于参透了字里行间的意义,艰难的

    27、命运,坚忍的母亲,备受苦难熬煎和折磨的母亲奉献的全部母爱。 我们真希望有上帝, 不然儿子会对母亲背上一生的负疚。母亲走了, 留给儿子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儿子只有把他对倔强和羞涩的忏悔变成泣血的忠告: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 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 羞涩就更不必,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爱一直滋润并激励着史铁生,母爱升华了史铁生。在这种爱的普照下,史铁生深刻意识到,因为爱,我们并不孤独;因为爱,我们不应放弃;因为爱,我们走出虚无。原本我们不是不能了无

    28、牵挂,我们不能也不可以游戏人生或者决绝尘世,母爱给了我们最深切的牵绊。史铁生在母爱阳光的普照下获得走出虚无泥潭的信念,爱母亲,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因为在博大母爱面前,个体无权选择放弃,就像那首诗:“母爱是湛蓝的海水/承载着母亲沉甸甸的爱/母爱是甘甜的雨露/滋润孩子干渴的心灵/母爱是鲜艳的花朵/装点孩子的人生旅途/母爱无边”。参考文献:【1】卢芝兰 超越生死感悟母爱从我与地坛透视史铁生的心灵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4月 第1卷第4期【2】温江斌 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7年4月 第28卷第2期【3】马云 我与地坛:抒写生命之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4】

    29、杨彬 苦难中的顿悟与涅槃史铁生我与地坛“心路历程”探析 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5月号中旬刊【5】王昭 我与地坛写法技巧赏析 文学教育 2010.04【6】李春荣 对母爱的真情阐释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增总 第11期)【7】王锐 浅析我与地坛蕴含的母爱主题 语文学刊 2011.10【8】李燕 残缺中的完美我与地坛赏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年3 月 第29卷第3 期致谢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是他一次又一次的认真讲解与指导让我最终完成了论文的写作。我还要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和朋友,在你们身上我得到了太多的启发。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感谢在各个方面给予我帮助的朋友们。在此,我再次衷心的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是你们让我的生命充满了色彩,感谢、感谢!


    注意事项

    本文(我与地坛文本细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