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docx

    • 资源ID:12711957       资源大小:24.75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docx

    1、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1.和差倍问题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已知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公式适用范围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公式 (和-差)2=较小数 (a+b)-(a-b)2=b较小数+差=较大数 b+(a-b)=a和-较小数=较大数 (a+b)-b=a(和+差)2=较大数 (a+b)+(a-b)2=a较大数-差=较小数 a-(a-b)=b和-较大数=较小数 (a+b)-a=b和(倍数+1)=小数 (a+b)/(a/b+1)=b小数倍数=大数 b*(a/b)=a和-小数=大数 (a+b)-b=a差(倍数-1)=小数

    2、(a-b)/(a/b-1)=b小数倍数=大数 b*(a/b)=a小数+差=大数 b+(a-b)=a 关键点: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a+n)-(b+n)=a-b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a+n)-(b+n)=a-b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a+n)/(b+n)不一定等于a/b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关键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例如:“一辆汽车4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180千米要用几小时”先求平

    3、均1小时行多少千米,再求行180千米要几小时这个题的单一量就是速度=路程时间=120千米/4小时=30km/h=30*1000米60*60秒=25/3(m/s)读作3分之25米每秒解题算式=180(1204)=1804120=6(h)=180/(120/4)=180/30=6(h)注意分子式的运算4.植树问题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基本公式 a.棵数=段数+1在一条长为50米的路上,每隔2米种一棵树,开始结尾都要种,总共要种多少棵树。段数=50/2=25段棵树=段数

    4、+1=25+1=26棵b.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两棵树相距50米,每隔2米种插一杆彩旗,总共要插多少彩旗。段数=50/2=25段杆数=25-1=24杆c.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学校运动会进行50米跑的准备,老师在起点插了一面彩旗,叫同学们每隔2米插一杆彩旗,问同学们总共要插多少彩旗。段数=50/2=25段杆数=段数=25杆关键点: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5.鸡兔同笼问题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每个事

    5、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基本公式: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关键点: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例:有兔和鸡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头50个,从下面数有脚158只,问鸡兔各多少只:鸡=(4*50-158)/(4-2)=21兔=(158-2*50)/(4-2)=29用方程解:设鸡为X只,兔就是50-X只2*X+(50-X)*4=1582X+200-4X=1582X=42X=2150-X=296.盈亏问题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

    6、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当两次都有余数;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当两次都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关键点: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例: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每人

    7、挖5个树坑,还有3个树坑没人挖;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请问,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共挖了多少树坑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盈亏问题,关键在于要将第二句话“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统一一下。即:应该统一成每人挖6个树坑,形成统一的标准。那么它就相当于每人挖6个树坑,就要差(6-4)*2=4个树坑。这样,盈亏总数就是3+4=7,所以,有少先队员7/(6-5)=7名,共挖了5*7+3=38个坑。解答:盈亏总数等于3+(6-4)*2=7,少先队员有7/(6-5)=7名,共挖了5*7+3=38个树坑。设总人数为XX*5+3=

    8、2*4+(X-2)*65X+3=8+6X-12X=7 X*5+3=387.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关键点:确定两个不变的量。基本公式: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原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例:一个牧场长满青草,牛在吃草而草又不断匀速生长,27头牛6天可以把牧场上的草全部吃完;23头牛吃完牧场全部的草则要9天,若21头牛来吃,几天吃完草每天生长量=(9*23-6*27

    9、)/(9-6)=45/3=15原草量=(9*23)-(9*15)=72 或根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原草量=(27-15)*6=72或(23-15)*9=7221天可吃天数=72/(21-15)=12天牛吃草也是速度追及问题草生长量是一个速度,牛吃草是一个速度,吃多少天就是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周期现象: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关键问题:确定循环周期。闰 年:一年有366天;年份能被4整除;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平年:一年有365天。年份不能被4整除;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

    10、但不能被400整除;例一:有8名队员按顺时针围成一圈做传球游戏,从1号开始按顺时针传球,传球的同时开始报数,当报到76时球那在几号队员手上例二:某年2月有5个星期天,问这年6月一日是星期几9.平均数基本公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基本算法: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

    11、关系见基本公式。10.抽屉原理抽屉原则一: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例: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4=4+0+0 4=3+1+0 4=2+2+0 4=2+1+1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抽屉原则二: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k=n/m +1个物体:当n不能被m整除时。k=n/m个物体:当n能被m整除时。理解知识点: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例=4;=0;=

    12、2;关键问题:构造物体和抽屉。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11.定义新运算基本概念: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基本思路: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关键问题: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注意事项: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12.数列求和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

    13、般用n表示;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 = a1+(n-1)d;通项=首项+(项数一1) 公差;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项数公式:n= (an+ a1)d+1;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公差公式:d =(an-a1)(n-1);

    14、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13.二进制及其应用十进制: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所以234=200+30+4=2102+310+4。=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注意: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二进制: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2)= An2n-1+An-12n-2+An-22n-3+An-

    15、32n-4+An-42n-5+An-62n-7+A322+A221+A120注意:An不是0就是1。十进制化成二进制: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 m2. +mn种不同的方法。关键问题: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基

    16、本特征: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m2. mn种不同的方法。关键问题: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基本特征: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直线: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直线特点:没有端点,没有长度。线段: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这两点叫端点。线段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长度。射线: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射线特点: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数线段规律:总数=1+2+3+(点数一1);数角规律=1+

    17、2+3+(射线数一1);数长方形规律:个数=长的线段数宽的线段数:数长方形规律:个数=11+22+33+行数列数15.质数与合数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质因数: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N=,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求约数个数的公式:P=(r1+1)(r2+1)(r3+1)(r

    18、n+1)互质数: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16.约数与倍数约数和倍数: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性质:1、 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2、 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3、 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4、 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那么12和18的公约

    19、数有:1、2、3、6;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6,记作(12,18)=6;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2的倍数有:12、24、36、48;18的倍数有:18、36、54、72;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108;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最小公倍数的性质: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

    20、小公倍数的倍数。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17.数的整除一、基本概念和符号:1、整除: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2、常用符号: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二、整除判断方法:1. 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2. 能被4、25整除: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3. 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4. 能被3、9整除:各个

    21、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5. 能被7整除: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6. 能被11整除: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7. 能被13整除: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三、整除的性质:1. 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2. 如果a能被

    22、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3. 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4. 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18.余数及其应用基本概念: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b=qr,且0余数的性质:余数小于除数。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a与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与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19.余数、同余与周期一、同余的定义: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

    23、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二、同余的性质:自身性:aa(mod m);对称性:若ab(mod m),则ba(mod m);传递性:若ab(mod m),bc(mod m),则a c(mod m);和差性:若ab(mod m),cd(mod m),则a+cb+d(mod m),a-cb-d(mod m);相乘性:若a b(mod m),cd(mod m),则ac bd(mod m);乘方性:若ab(mod m),则anbn(mod m);同倍性:若a b(mod m),整数c,则ac bc(mod mc);三、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若A=ab,

    24、则MA=Mab=(Ma)b若B=c+d则MB=Mc+d=McMd四、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 9)或(mod 3);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 11);五、费尔马小定理: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 p)。20.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基本概念与性质: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单位:把单位“

    25、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常用方法:逆向思维方法: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对应思维方法: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转化思维方法: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假设思维方法: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量不变思维方法: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

    26、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有以下三种情况: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替换思维方法: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同倍率法: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浓度配比法: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21.分数大小的比较基本方法: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基准数法: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当分

    27、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倍率比较法: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转化比较方法: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倍数比较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大小比较法: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倒数比较法: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基准数比较法: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22.分数拆分一、 将一个分数单位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和的公式: =+;=+(d为自然数);23.完全平方数完全平方数特征:1. 末位数字只

    28、能是:0、1、4、5、6、9;反之不成立。2. 除以3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3. 除以4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4. 约数个数为奇数;反之成立。5. 奇数的平方的十位数字为偶数;反之不成立。6. 奇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奇数;偶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偶数。7. 两个相临整数的平方之间不可能再有平方数。平方差公式:X2-Y2=(X-Y)(X+Y)完全平方和公式:(X+Y)2=X2+2XY+Y2完全平方差公式:(X-Y)2=X2-2XY+Y224.比和比例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比例的性质: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正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反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比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奥数必须掌握的30个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